微景观丨“黏度”与“病毒”:品牌影响力的修辞与向度
一
品牌(brand)一词距离其原初意义已经很远了。据说,最初它是指牲畜身上标明所属、以示区别的烙印,是物理层面的区别符号。而今,品牌绝非一个logo那么简单,而是商品、服务在消费者心智、认知中的某种差异化“映射”,负载着无比丰富的价值、情感、文化意涵,建立起物质、商业世界与精神、文化世界间的深度关联。
在产品与服务之外,城市、地域、技艺等更为广泛的对象事实上都能被品牌化,进而成为富有多层所指(signified)意涵的符号能指(signifier);品牌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化”的过程。由是观之,商业经济领域的品牌营销,就是将文化的力量引入商业世界,影响消费者认知,进而促进消费行为。品牌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话题,而且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性议题,足以成为符号学视野下的某种文化症候。
在品牌营销领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语词,比如“用户黏度”与“病毒传播”。前者是指用户对产品、服务或其品牌的依赖度与忠诚度,比如成为某个APP的“重度使用患者”;后者是指在人际网络中的爆发式快速扩散,比如某条推文的“刷屏”现象,造就出“现象级”的传播景观。“用户黏度”与“病毒传播”都述说着品牌对受众产生的强大影响力,这正是品牌营销的目的所在。不论是“黏度”还是“病毒”,带有修辞意味的语词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意义空间。
二
“黏度”的修辞指涉一种连接关系,然而并非一对一的连接,而是一对多的连接;并非单个的连接体,而是一组连接结构。品牌与一个个用户形成有力的强关联,这种形态,仿佛众行星围绕恒星而共同组成的星系。用户黏度是品牌中心主义的,是“向心”的,建构起受众对品牌的依赖与忠诚。
“病毒”之喻则有所不同,病毒式传播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品牌主只是触发点,而非结构中心。品牌的病毒传播过程就像用酵头为面团接种,触发一个活态、动态的发酵过程。用户的主动转发与人际网络传播不仅仅体现了对品牌的依赖与忠诚,还彰显了个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品牌影响与能动的受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生态。病毒传播是播散,是“离心”的。
如果借用文化理论家罗兰·巴特的表述,“用户黏度”的修辞反映了品牌的“可读”性,“病毒传播”则体现了品牌“可写”的一面。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是可读的,读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现代意义上的“文本”是可写的,读者的多元化接受与差异化理解本身就是文本生产过程的一部分。类比之下,用户之于品牌,亦既是品牌影响力施及的消费者,又是能动的影响力生产者;用户在接受品牌影响,选择和消费品牌的同时,也能成为品牌影响力的传播者、创造者。品牌既培育“向心”的忠诚度,又激发“离心”的能动性。
三
细味“黏度”与“病毒”,不难联想到一些黏腻、混沌、暧昧的意象,比如西方民间传说里女巫用大锅熬煮的神秘流质,里面有蝾螈的眼睛、老鼠的尾巴,弥漫着反理性之“魅”。但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到了现代社会,“再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
“魅”是神秘莫测、暧昧不明,精密计算、清晰明了的理性为世界“除魅”,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更是商业世界的金科玉律。然而“黏度”与“病毒”的修辞恰恰以一种“返魅”的方式言说商业世界里的品牌影响力,这无疑彰显了品牌的独特“魅”力:它为纯粹商业理性的产品、服务赋予形而上的价值、情感、文化维度,这是以“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赋魅”。
品牌的沟通对象是人,人是有机体,不是无机物,且是富有理智与情感的复杂有机体,品牌之“魅”正是要契合这些特征。同样是指涉连接关系,“用户黏度”的修辞与冰冷坚硬的“锁扣”就迥然不同,它关联着液态或半液态之间富于弹性、张力的空间(品牌从不会“锁”住、“套”住用户,而是要“黏”住用户);“病毒传播”之喻则更是突显了有机体能动增殖的活态特性:这些,都是品牌应有的质地。
四
哲学家阿尔都塞在论及意识形态问题时说,意识形态表述的“不是主宰着个人生存的实在关系的体系,而是这些个人同自己身处其中的实在关系所建立的想象的关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这个“想象”的维度,就是人的维度,主体性的维度,“赋魅”的维度。作为符号学症候的品牌也属于广义的意识形态范畴,某种程度上就能类比表述为“消费者同自己身处其中的实在经济关系所建立的想象的关系”,它既包含表层的视像、语词(符号能指),又包罗内中深广的文化意蕴(多层次的符号所指);而将品牌的符号能指与多层所指连接起来的,正是“想象”之“魅”。
无论是“用户黏度”还是“病毒传播”,这些品牌营销的术语修辞都言说着品牌对于商品消费者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品牌,人类的消费经济活动也许将只剩下冷冰冰的理性计算与交易。因为有了品牌,商业世界才变得温润,才会有富于“魅”力的“黏度”张力与“病毒”活力。品牌影响力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是人心的共鸣,是品牌之“魅”的丰富向度:既有聚合的“向心力”,又有播散的“离心力”;既培育忠诚的主体,又激活能动的主体;一边连接着形而下的物质大地,另一边关联着形而上的精神星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