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vi K5裸眼3D手机深度评测:岂止裸眼3D?别的也不赖
关于ivvi K5这款裸眼3D手机,前几天我们展示了开箱过程,也对它的裸眼3D效果进行了体验。在对它流光溢彩的外观和极度逼真的3D大加赞赏的时候,似乎已经忽略了它是一款手机。作为手机行业的新秀,ivvi这个品牌似乎有些人还不太熟悉,更别提对ivvi K5这款手机有多少认识了。正是因为这两点,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款手机进行一次更全面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这款手机真正的实力。
外观&设计&做工
ivvi K5这款手机的开箱我们已经展示过了,这要问我对它的第一印象能打多少分,我可能会说95分。正面圆润的四角、2.5D弧度玻璃、黑色的面板、5.5寸屏幕,和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机没有太大区别。
背面却截然不同,一时间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形容词,太好看了!蓝色的类似玻璃材质的镜面面板,流光溢彩,华丽至极。不同角度看上去折射出不同的光线,大饱眼福。
背板摸上去冰冰凉,有种金属的坚硬质感,也有种玻璃的丝滑,这感觉很微妙。从感官上来说有一种沉甸甸的错觉,手机的整体重量却很轻盈,这应该是背面采用新型复合材料的功劳。
这块漂亮的蓝色背板,非常像一整块玻璃,如果不是官网上的标注,还真是容易产生错觉。它凭借超高的颜值,可以一下就抓住人的眼球,和前屏比起来似乎都有些喧宾夺主了。
但整机的厚度方面略有点不占优势,这也是我扣掉它5分的缘故。略厚的机身稍微影响手感,也不太符合当前的审美需求。
ivvi K5的前面板上有两颗摄像头,这与大多数的智能手机都有所区别。原因就是其中一颗摄像头负责追踪人眼,在3D显示的时候为用户提供最佳观看体验。另一颗是正常的前置摄像头,没有配备前置补光灯。
说到补光灯我要插一句,个人认为,智能手机上的前置补光灯纯粹是各大厂商为了拼参数、拼配置硬造出来的东西,真正使用的时候一点用处也没有,除了可以拍出暴丑的照片外。
下方是三颗常见的触控按键,使用习惯属于常见的那种,无需多言。不过触摸按键上似乎取消了背景灯,这样的设计在此之前有厂商已经有过试水。在用户们对安卓机“铁三角按键”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时候,这背景灯存在的意义确实是越来越小。
背部采用中心对称设计,降噪麦克风、摄像头、闪光灯、指纹识别器四点一线,非常美观,巧合的是就连“ivvi”的Logo也是对称的。
背板上面的所有开孔做工都很精致,包括下面长条的网状扬声器,这样的细节处理很让人放心。
摄像头略微凸起,但是周围用金属圈包裹着,上面还处理了细细的纹路,看起来很漂亮。这颗摄像头像素1300万,属于主流级别,够用。
ivvi K5的中框采用塑料材质,但是从外观看上去和金属无异,只是从手感上能感受到区别。各个按键松紧度适中,质感很好,而且小小的按键上都做了亮丽的切边,细节上很赞。
中框上下分别有一个3.5mm耳机插孔和一个Micro USB数据充电插口,既没有取消耳机插口,也没有Type-C出现,属于中规中矩的经典式设计。
卡槽方面,ivvi K5依然采用“sim-sim/sim-TF” 二选一的方式,尽管这是一项反人类的设计,但不得不承认它已经成为了现在的主流。
以上就是关于外观、设计以及做工方面的全部体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款ivvi K5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一块漂亮得不能再漂亮的后背板,相信它也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此之外,整机的设计、做工包括细节都应属上乘之作,这也使得vvi K5手机的档次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超牛的裸眼3D
关于裸眼3D,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专项体验,这也是ivvi K5手机的最大卖点。不得不承认,在没有接触过ivvi K5之前,我对这种略带概念性的技术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一度断言这种听说过没见过的“裸眼3D技术”一定是个噱头。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ivvi K5之后,我不禁感叹道:科技改变生活原来是真的。
不戴眼镜,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仅凭一部ivvi K5手机,就可以享受逼真的3D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真的是超牛!
ivvi K5的裸眼3D技术主要应用于3D视频、3D图片、3D游戏以及3D拍照等几个方面。在ivvi K5自带的3D视频APP里面,有数千部视频内容可以下载,每一部都制作精良,下载速度也很快。而且,自行下载的3D视频在ivvi K5上也可以享受一样震撼的3D视觉。
这么牛的裸眼3D技术要归功于这块神奇的屏幕,它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柱镜光栅技术,可以展现最真实、舒适的3D视觉,而且可以在2D/3D之间任意切换,简单快捷,十分方便。
通过ivvi K5显示3D视频时,前置人眼追踪摄像头可以随时捕捉到眼睛位置,智能调节3D视觉角度,目的就是为了让观看的过程更加舒适。而ivvi K5的70°超大观看角度也非常强悍,即使一边晃动一边观看也能体验震撼的3D效果。
说到ivvi K5的裸眼3D效果,我想准确地描述应该是:画面的立体感更强,通过画面中背景虚化、远近关系,让人感觉到画面中的某一部分可以“跳”出屏幕,处于眼睛与手机中间。就好比上图中的羽毛在实际观看中是飘出来的,效果极为逼真,冲击力非常强。
而观看静态的3D图片时也可以获得超牛的视觉效果,和普通照片比起来,3D照片更有乐趣,主次分明、虚实结合、超真实的景深让整个图片都“活”了起来,这种体验和我们以前看照片完全是两回事。
ivvi K5玩3D游戏就更厉害了,不但3D画面可以拥有极强的代入感,而且用手控制游戏的时候感觉手指已经“插入”到了画面里,这体验好神奇。从前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变成3D后就变得特别有乐趣,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带有极强的参与感。
有关裸眼3D的体验,只能通过主观描述来展现,尽管这样不能百分百还原真实的感觉,但从描述中你应该感受得到,ivvi K5的裸眼3D技术要远比你想象中的还要牛。它不再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对象,而是一个已经趋于成熟、完美的技术,从概念走到现实,它似乎比我们的认知更快一步。
配置、性能、电池
即使ivvi K5的最大卖点是裸眼3D技术,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它是一款手机的事实。既然是手机,就要涉及到配置、性能、续航种种。不然,难道我们买来是要当MP4么?
关于配置,我们总是免不了要罗列一下各种参数。5.5寸1080P高清屏幕、4GB内存、64GB容量、MT6750T八核CPU、前800后1300百万像素、3000毫安电池、指纹识别……ivvi K5的各项数据看起来都不占劣势,除了联发科的这颗MT6750T处理器略显低端外,其它配置都属于主流甚至中高端行列。
而关于性能,我们做什么都不如跑个分来得直接。ivvi K5安兔兔跑分40950,综合排名51,这表现确实有些尴尬,但谁让它是一款定位观影,而不是定位高性能的裸眼3D手机呢?想到这,我似乎就能原谅它了。
好在它在应对高清视频、大型游戏等耗硬件的情况下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完全够用,但是对追求跑分、追求发烧的人来说就不是你的菜了。
关于电池方面,ivvi K5并没有打出“高续航”牌,在这方面而是选择了低调。但是,ivvi K5的续航能力却不可忽视。待机两天、轻度使用一天半、重度使用一天,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应该说跟目前某些厂商引以为傲的“高续航”比起来,ivvi K5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ivvi K5没有大肆宣传续航能力的现实情况下,反而显得ivvi K5的续航能力更牛了。
而在充电方面,在5V-2000mA快速充电器的作用下,从0-100的过程需要110分钟左右,这速度已经完全够用了。因此,在电池表现方面,ivvi K5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纵观配置和性能,ivvi K5似乎并没有多么抢眼,但综合来看,它的表现还是处于中上等的水平。玩游戏够用、看高清视频无压力,4GB的内存也非常流畅,而且还有超牛的裸眼3D显示,总体上算是不错吧。
系统特色
说到系统,ivvi K5有些地方很有特色。系统内一个内置功能“私密花园”可以将隐私内容存储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通过密码、指纹等方式才能访问,这对于个人隐私保护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叫做“应用冻结”的功能实用性很高,不常用的应用冻结起来,既不会拖慢系统,也不会占用内存,当想使用的时候再解冻就可以,非常方便。
然而这两个还不算是特色,下面的3D拍照才是真正的特色。ivvi K5相机自带3D拍照功能,拍摄出来的照片如果不是ivvi K5打开,那画面效果是这样的:
如果用ivvi K5打开就是3D的:
虽然在这里观看并没有3D效果,但实际上的视觉效果确实是非常逼真的,自己动手拍摄3D照片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另外,像“脸龄拍照”这样的特色功能ivvi K5也都有,玩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从相机的成像表现来说,ivvi K5的相机进光量充足、色彩还原度真实、细节也表现得很丰富,应该说是一款很好用的相机。
综合评价
终于到了结尾的部分,要给ivvi K5做个总结还真是不太容易。最初,我迷恋的是ivvi K5超牛的裸眼3D技术,它让我接触到一种全新的视觉盛宴,电影不再是普通的电影,照片也不再是普通的照片,它们都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生命,它们开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震撼、更加有趣。可是随着慢慢地体验,我发现这款ivvi K5手机并不只是拥有裸眼技术3D这么简单,它的外观设计、做工质量、性能配置、软件功能等方方面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不是每一处都表现优异,但是总体上看,它称得上是一款处于主流之上行列的手机。是啊,本是一款主打黑科技的产品,却能把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很均衡,这本身就不太容易,因此,还是要用心地给ivvi点个赞,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见到ivvi(依偎科技)更多的好产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