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鞋街”借势“上新”
最后一条提升改造的大路街施工接近尾声。 记者 林罗晓 摄
雕塑家陈春晖在完善《陈经邦与补鞋匠》泥塑作品小样。
莆田市制鞋业历史悠久,如今已是全市首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过程中,注重挖掘“百年鞋街”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历史遗存和人文积淀,真正让街区延续文脉、留住乡愁、铭刻记忆、焕发活力。
“鞋业、工艺美术产业都是我们莆田的传统产业,我们雕塑《陈经邦与补鞋匠》《打金》等作品,希望今后游客能在游览观赏中,了解莆田产业悠久历史。”连日来,国家级雕塑技能大师陈春阳、陈春晖兄弟抓紧对5尊雕塑作品进行打磨、完善、铸铜,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人文景观。
昨日,时值周末,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施工人员放弃假期,全力攻坚最后一条提升改造的大路街,施工场面热火朝天。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专家组成员萧亚生长期研究莆田地方史。他介绍,大路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南起文峰宫,北抵长寿社,是兴化古城中心的一条南北向交通要道,因此古称“大道街”。因地理位置优越,其成为商家经营和家族宜居之地。这里的制鞋业有400多年历史。史籍记载,明朝后期,即有4家出名的修鞋店。民间流传的《陈经邦与补鞋匠》故事,就发生在大路街长寿社前。
流传的陈经邦与制鞋业还有另一个故事。相传明朝国师陈经邦告老返乡后,曾应鞋店友人之邀书写招牌,欣然泼墨命笔,苍劲的“甲乙”两字跃然匾上。“甲”字形似制鞋用具锥子,“乙”字与做鞋用的裁刀形同,至今鞋匠仍用这类工具。
后来大路街的修鞋业逐渐发展为制鞋业,到民国时期,已发展成莆田著名的“鞋街”。当地有老人还记得,昔日大路街鞋店规模和名气最大的是“彩成”和“进步天”。鞋店都是自产自售,以布鞋为主兼制少量皮鞋、拖鞋等。布鞋面料流行直贡呢、帆布、粗布。颜色大多是黑色,也有蓝色。底料起初有3种,分别是上等牛皮“花旗”、骆驼皮、橡胶,后来逐步发展为以耐用的轮胎裁制鞋底。制造的布鞋,畅销莆仙,凡进城百姓都喜欢到大路街买双布鞋。清末西医传入莆田后,大路街除了鞋业也开始兴起药材业,且发展迅速。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运营负责人、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放介绍,历史文化街区留存城市记忆,是莆田市推进文旅融合创新的重要资源。项目指挥部精心策划街区招商业态,延续历史,把大路街作为核心商业区,植入新的产业功能,引入鞋业、黄金珠宝、莆田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行业入驻,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新IP零售(网红店),体现莆仙特色、产业聚集、文旅融合。
(来源:湄洲日报 记者:黄凌燕 编辑:周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