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非国有博物馆科普教育如何探索?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继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2017年7月,国家文物局指出“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博物馆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成果。但是,目前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只有一个基本陈列,要想延长展览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就需要挖掘馆藏资源和故事,开发教育体系,培养观众黏性。
2015年3月,我国博物馆行业的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颁布,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2017年7月,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指出“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孕育而生。从2016年筹备以来,项目团队多次前往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等地,参观走访近百个博物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考察国内自然博物馆的创建情况,决定将博物馆开办在羊城广州最核心的广场内,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也终于在2018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创新探索,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填补了广东省内同类博物馆的空白。在30万m2的购物中心里,面对每年5000万人次的巨大人流量,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依靠传统商业平台和地理优势,积极培养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努力,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教育体系基本成熟,通过跨界合作、跨平台融合,从“知识科普”向“素质科普”迈进,助力博物馆教育普惠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根据《博物馆条例》的内容,“教育”被提到了博物馆三大功能的首位,博物馆成为社会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场所,非国有博物馆自然也被赋予了这种社会责任和使命。在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培养儿童探索兴趣方面,作为拥有大量实物藏品、辅助互动道具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脱颖而出,尤其在揭示自然发展规律、了解生命演化进程、探索未知宇宙空间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可能性。
目前,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只有一个基本陈列,开馆前期自然会吸引大批观众。但是,一个再好的展览时间久了,观众也会新鲜感不再,若没有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穿插其间,该展览的生命力不会太长久。因此,深挖馆藏展品的资源和故事,基于这些内容设计、开发教育体系,可以培养观众对博物馆的黏性,也是延长展览新鲜感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一两次的教育活动,富有趣味且成体系的博物馆内容输出,无形中会为博物馆培养长期稳定的参观群体,尤其是经常回访博物馆的孩子,能够认同博物馆教育,培养参观习惯,将博物馆当成是他们的玩耍和学习的乐园,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意义。
在现代博物馆中,观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扮演了信息的创造者、传递者和评判者等更多重的角色,博物馆的观众实际上是非传统意义的学习者。不同个体带着不同的参观目的进入场馆,他们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参观需求、情感追求千差万别。博物馆教育区别于知识性说教的很大原因是,它可以给观众以启蒙。因此,设计和组织分众化的教育体系,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公共服务提档的重要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就儿童认知发展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而成的”。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学习者简单地进行信息输入和存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藏品资源主要是各类珍稀化石、动植物标本、矿物岩石等,这些丰富的实物资源记载着宇宙变迁、生命演化和文明发展。真实质感的实物信息给观众带来的不是单向传递,而是通过营造情景式环境来解码和诠释信息。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刺激的教育活动,可以激发观众兴趣和探索意愿,再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重构新的“知识意义”,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提升自然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尊重和崇敬的价值认同。
博物馆是典型的、自由选择的场所,观众可以前来参观展览,也可以只参加一项活动,听一场讲座,或是查阅图书等。这就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博物馆不仅要依托藏品资源开发教育活动,还要为观众提供沉浸式和渐入式的活动指导,让观众享受非正式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支撑和目标。
博物馆教育体系搭建的成功与否,与教育团队的组成与协作分不开。从展览筹备到教育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博物馆研究人员、教育人员共同参与,以确保活动内容科学准确、丰富多样且具有人情味,能够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建立联结。教育人员需要鼓励观众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自我构建,成为独立的、具有探索精神和批判式思维的个体。
目前,家庭观众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最主要的观众群体,亲子互动的需求占比较大。因此,为儿童提供安全有趣的活动空间,发挥父母支架作用,将科普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儿童发展指南、学科课程标准相衔接,才能让博物馆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成年观众来说,观察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其参观行为的休闲性和社交性凸显,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构建科普教育体系时,应紧紧围绕藏品资源、场景故事、空间营造等。关注活动对儿童的启蒙,是否产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注重引发成人观众的思考,唤起他们的心理互动。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家以自然科学为基本陈列内容的非国有博物馆。自筹备以来,博物馆邀请业内专家成立专家库,对展览设计和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大量专业指导,聘请具有博物馆教育经验的人员组成科普教育团队,思考展览逻辑、藏品体系和教育活动的联动,避免科普教育体系与场馆资源脱节。
经过前期试运营阶段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参观人群主要集中在3-12岁儿童及其家长。针对这一目标群体的特征,教育人员从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炼出工作指南,学习、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规划分众化的教育项目,对幼儿和学龄儿童分别开展活动。面对成人参观群体,教育人员同样给予活动支持,但更加注重这一群体的自主性、自愿度和体验感。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科普”为办馆理念,搭建起由自然探索中心系列课程、移动小展台、儿童科普剧、线上互动和免费讲解五大版块组成的科普教育体系。截止2019年底,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共开展了7 083场次教育活动,影响人数超过14万人次,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好评与褒奖。
自然探索中心系列课程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为宗旨,通过互动、游戏、竞赛、体验、观察、触摸、手工等方式探索自然科学,让儿童拥有愉快的参与式学习体验。教育人员在发掘博物馆优势资源基础上,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进行分层,以“恐龙”为基干,开发系列课程,并向生命科学、地质学、海洋科学、太空宇宙等主题方向延伸。
目前,自然探索中心系列课程已开发四大系列,共47门课程,包括“恐龙主题系列课程”“地质主题系列课程”“古海洋主题系列课程”和“节假日系列活动”,不同主题内还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系列课程或活动,如表1所示,从四大系列中各选取一项课程或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案例。通过妙趣横生的互动,促使观众主动学习、黏性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向意义记忆。除了馆内会举办课程和活动外,教育人员还积极与周围3 km范围的学校联系,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都得到了校方的专业建议。
自然探索中心系列课程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每日举办的免费活动,周末和节假日还会相应增加场次,参观的观众基本是现场招募,这对教育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课程成熟度要求较高。在两年多的开放中,很多观众也在慢慢成为博物馆课程和活动的老学员,科普微信社群也由此产生。
在与不同观众的半结构式访谈中,教育人员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效果:首先,大多数人对博物馆每天都能举办免费科普课程或活动赞誉有加,愿意重复参与。由于同一主题下有多个课程,完成打卡后还会有文创奖励,因此孩子对收集到成套的奖励非常有欲望和动力;其次,科普课程和活动尤其注重维护亲子关系,家长的参与会让整个家庭的情绪调动起来,为他们创造愉快的博物馆体验;最后,教育人员丰富的互动方式、有趣的课堂语言以及饱满的情绪,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启发式的提问能够促进儿童思考,回家后还愿意继续探究。
《用动态活动激活静态展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