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京城名品铜墨盒与最负盛名的刻铜“三大家”
◆ ◆ ◆ ◆ ◆
清代科举殿试,答卷的字迹要黑亮、滑润,砚台,研磨费时又墨色难调,于是,可注入调好墨汁的铜墨盒应运而生,蘸墨书写十分方便。
铜墨盒,大多以白铜、黄铜为外壳,紫铜为内胆,有的也辅以鎏金、白银镶嵌,经过传统的刻铜工艺,方寸之间,图案、文字,精致又富有情趣,成为了清末民初的京城名品。
当时的京城,刻铜工艺名家大多云集北京,其中以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称“刻铜三大家”。三人中,陈寅生成就最大。
而且在铜墨盒盛行时期,不少文人雅士、艺术名家也参与其制作中,如齐白石、陈师曾、王雪涛、陈半丁等书画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厂切磋书画技艺,还常为刻铜艺人提供画稿,这样一来,不仅使刻铜器物艺术韵味浓厚,还令人追慕,玩味无穷。
刻铜墨盒创始人陈寅生
陈寅生(1830—1912),字麟炳,同治时期秀才,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后改为“万丰号”。他是最先在铜盒上刻字的,邓之诚《骨董琐记》说,“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者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
寅生刻 铜墨盒三节带砚台盒
据说陈寅生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具有王羲之、欧阳询笔意,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在二三寸见方的铜盒盖上刻有的代表作品《兰亭序》《出师表》等,很受文人雅士的追慕和喜爱。
而且刻字,和毛笔写字是完全不同的。启功先生曾谈,毛笔写字是一挥而就,线条是圆润的,这是“笔法”。像魏碑一类刻石的字,线条是方的,一个笔画,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这是“刀法”。刻字,有书法神韵、艺术情趣,还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新的创造。
陈寅生的刻铜艺术,不仅善刻字体,微小精致,又在刻字之后,或配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线条流畅自如,再加上自身对书画的理解,最终呈现出刻铜作品的完美艺术面貌。《天咫偶闻•卷七》说:“光绪初,京师有陈寅生之刻铜,周氏元之画鼻烟壶,称绝技。”当时的人们,把能获得一方寅生刻精美墨盒视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导致了大量赝品的出现,据说占到了市面的80%。
寅生书刻《其守黑》寅墨盒(悦铭轩藏品)
民初治印家张樾臣
张樾臣(1883—1961),又称樾丞。他家境贫寒,仅读过几年私塾,14岁进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拜师学艺,后在“明远阁”墨盒店专事刻铜。1899年,18岁的张樾丞正式出师,自立门户取名“同古堂”。
张樾丞刻、章浩如绘梅花图铜墨盒
张樾臣的刀法遒劲,技艺精湛,所以求刻者甚多,像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张大千、吴观岱、林琴南、章浩如、陆润庠、吴湖帆、王雪涛、王梦白、陈半丁等都有墨稿供其雕刻墨盒。还有末代皇帝溥仪也找其刻印,“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8枚印,全是张樾丞所治。但对比这些,最让他激动万分的,还是刻制“开国大印”。
治印家张樾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刻制开国大印被提上日程,周总理把此事委托给国学大师齐燕铭。齐燕铭和张樾丞熟识,便向周总理举荐了他。
当年,张樾丞已经66岁,经周总理批准,接到设计任务后激动万分。他花费了10多天时间,翻资料、找印谱,认真画了四张印样,为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文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初稿完成,遂交给齐燕铭送给中央领导人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来到同古堂,告诉张樾丞毛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张樾丞大喜,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印样确定好了之后,张樾丞开工了,先是在铜印胚上画样,细心篆刻、最后再精心修饰,打磨、抛光。这个过程中,他精雕细琢,反复观摩,直到改无可改,修无可修,才停止工作。
而且,为了刻制这枚印章,张樾丞还“违反了行规”,因为在刻印行里有个老规矩:刻好印章后,得先打样。简单来说,就是先在纸上印一下,把这方印和印样一起给客户看,之后,满意才成交。但这次张樾丞没有这么做。他想,开国大印非一般印章,象征国家权力,非一般人不可动用,所以没有留印样。这枚国印,起初底部四个角上被张樾丞各留了一个凸起的小柱,印面不平,没有办法提前盖印留样。只有等正式启用前,将四个小柱磨平,名曰“启封”,“开国大印”才最终面世。
这一年的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要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张樾丞怎么也不肯收,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之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政令,都盖上了这枚鲜红的印章。还有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张樾丞之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之后,这枚开国大印连同其他政府专用印章被统一停止使用,随后被送至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永久珍藏。
一代通才姚茫父
姚华(1876—1930),号茫父,与张樾臣是同时代人,又是好友,比张樾臣年长6岁。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大学者,金石文字、诗词曲赋、书画文章无不精通,被称为一代通才。
姚茫父先生
姚茫父所参与制作的铜墨盒,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特别是由他首创的在铜墨盒上篆刻的汉印,布局合理、整体圆润、美观大方。
姚茫父写优波毱多尊者铜盒拓本
1912年,张樾丞开设同古堂,专营篆刻图章及刻铜文房。好友姚茫父参与到刻铜之中,或给与指导,或为其供稿。与张樾臣合作的作品,姚华署名茫父;而他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
由于姚茫父的艺术涵养深厚,所以他参制的刻铜文房别具一格,被人们视为收藏珍品。一次,鲁迅先生去北京琉璃厂淘书,在同古堂内见一方姚华的铜墨盒。墨盒上镌刻着山茶花,花枝正面立着一只鸟,怒目圆睁,神情毕现。盒上还刻着一首诗:“压断千寻立,山茶一树栽。自时寒鸟舞,犹自雪中来。”署名是“姚华”。鲁迅见了爱不释手,赞誉姚华一反历代画家画鸟只画侧面的传统,巧妙的构图,有如横眉冷对的意蕴。
张大千绘“高士图”墨盒
今天,铜墨盒对现代人来说,有些疏远了。而且,它的流传历史也不长,从清同治元年,到上世纪40年代末,真正繁荣期只有90年。后因毛笔被硬笔取代,铜墨盒的实用价值骤减,刻铜艺术衰微,终至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艺坛上寿命最短的一门技艺。但工匠们以刀代笔,视铜为纸,方寸之间,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作品,精美绝伦,展现刻铜艺术的巅峰。
逛收藏市场,铜墨盒这一藏品让一些藏友越欣赏越着迷,如果你问他们如何辨别真伪,据一位古玩老手讲,要看着刀功是否圆滑,字画是否形体一致,画面是否活。据专业人士来讲,要先看文字、图案、底款、刻工、造型;再看外观的完整,包浆的自然,盖合的严度;盒内有无丝棉存留,紫铜内壁有无更换。全部没有问题之后,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刻铜墨盒的真伪和价值了。
(编辑:果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