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年值得关注的10本新书

 

2022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哪些新书让你读了后记忆深刻?

关注和阅读新书也是一种深刻的时尚。

今天分享2022年备受读者关注的10本新书(第2期),一起打卡收藏阅读吧!



1.《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 著

现代文学欣赏和研究的“入门”书。

温儒敏带你阅读40多部现代文学名篇。

从1980年代初开始,我就在北大讲“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从1981年到现在,我讲现代文学课已经近40年。

这本书说是“讲现代文学”,其实淡化了文学史线索,重点是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鉴赏分析。所以本书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并不重复,还可以互为补充,供修习现代文学课的大学师生参考。全书共选现代著名作家26位,涉及代表性作品40多篇(部)。

这本根据基础课节录的书,是现代文学欣赏和研究的“入门”书。希望读者读过这本书,能对现代文学主要的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对现代文学的轮廓有一个“史”的印象。这本书可以提供给大学中文系的师生阅读参考,也适合社会上关心和喜欢文学的读者阅读。

——温儒敏

识别二维码 购买图书


2.《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增订版)》

陈平原 著

著名人文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卷有趣、享受阅读的劝勉之作

洞幽烛微又举重若轻的读书之书

面对此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当老师的你不能不回应。

读书很快乐,但读书也很艰难,凡只说一面的,都是骗人。正因为读书“苦乐相生”,既有挑战性,又不是高不可攀——不像造航天飞机或飞往火星那么难,普通人只要愿意,都能实现,所以,我才说读书“真好玩”。

因为在我看来,当下中国要讲“阅读的敌人”,首推过分“功利化”。

不管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只要能读出乐趣来,就是好事。在我看来,读书讲趣味,比讲方法、讲宗旨,要重要得多。

“有问题”,迫使你深入钻研;“讲趣味”,故“可持续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读书就变得好玩了。

识别二维码 购买图书


3.《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

蒋绍愚 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绍愚著

一本“大家小书”

阅读唐宋诗词语言艺术的心得体会

更好地阅读理解古典诗词


唐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尽管时隔一千多年,唐宋诗词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给我们精神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阅读和鉴赏唐宋诗词,首先要懂得其语言。如果由于语言方面的阻碍,读不懂唐宋诗词,当然就谈不上理解和鉴赏。唐宋诗词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艺术的语言,为了增强诗词的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唐宋诗词有自己独特的语词,独特的句法和语序,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即使能读懂唐宋时期一般的古文,也未必能读懂唐宋诗词。这就需要我们对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本书就是为此而写的。


识别二维码 购买图书

4.《中国经典十种》

葛兆光 著‍


中国经典,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人的文化背景。
什么才是中国经典?今天,我们如何阅读传统中国经典?
《周易》、《论语》、《老子》、三《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十种中国经典作品,揭示了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特征。相隔千载的经典,只有通过重新解释和引申,方能使当代人体会前贤之思,转化为今天犹有活力的“新经典”。
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
简单地说有两点。
第一,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第二,也许还不止是儒、道、佛,传统中国有很多思想、知识和信仰,可能记载在其他著述里面,“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学中的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通鉴》之类,是否可以进入经典?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也不妨让它们拥有“经典”的资格。
我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
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
——葛兆光

识别二维码 购买图书


5.《朱永新谈读书》
朱永新 著

关于家庭教育与读书——

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如何带孩子读科普?
……

关于学校教育与读书——
为什么校长的书柜里装着学校的未来?
如何让所有学科教师都要成为读书的种子?
人大附中初中学生读书的启示是什么?
……

个人读书的智慧与方法有哪些?
如何让自己做书的主人?

对于我来说,“阅读”两个字是如此辽阔,如此庄严,如此神圣。

自觉不自觉地,我似乎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阅读。因此,从我的个人成长来说,我的生命,我的精神,得益于阅读的不断滋养。从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来说,阅读是所有实验项目的基石,是重中之重。

——朱永新《回望阅读推广这一路》


本书是朱永新先生专门为那些希望孩子爱读书而又不知怎么做的家长、教师、校长等读者选编的,作者对很多文章做了必要的修订,新写了若干札记,可谓作者读书思想、教育思想的精粹,实用性、针对性都十分突出。书中既有思想观念,又有具体方法;即针对家庭亲子教育中的读书细节,又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科阅读、阅读环境建设;既有读书方法、教育方法,又有大量经典书目信息。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家庭教育、完整阅读、信息化时代的新阅读等前沿教育思想,能帮助读者拓展视野。


6.《在底层的人们》

[墨]马里亚诺·阿苏埃拉 著:吴广孝 译


开创“墨西哥革命小说”之先河,

对之后的墨西哥革命小说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实再现了墨西哥农民生活,被誉为“伟大的墨西哥革命小说”。


作者马里亚诺·阿苏埃拉作为墨西哥革命的亲历者,曾以军医身份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队伍,目睹了墨西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以及人们对革命的忠诚和背叛,于1915年写下了这部见证革命的小说——《在底层的人们》。小说讲述了德梅特利奥,一个贫穷的印第安人,为拯救家人,不得不率领家乡的25个农民一同起义。这只起义队伍英勇善战,屡屡得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并成功加入了墨西哥革命家潘乔·比利亚的队伍,德梅特里奥本人也荣升为将军。然而,在巨大的成功下,德梅特利奥和他的军队开始脱离群众,腐化堕落,渐渐失去了民心,在与政府军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德梅特里奥战死沙场。

7. 《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

[德] 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 著,张冬 译

数字技术会不会把人类造就成地球主人的同时,把人类变成机器的奴隶?

透明、随时可检索的生活比不可预知的生活更有价值吗?

一个幽灵,一个数字化的幽灵在全球化的社会徘徊。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个幽灵,一方面满怀喜悦和希望,另一方面充满恐惧和担忧。
乐观主义者的期望纵然尚未实现,他的生活也一定比悲观主义者更有意义。
悲观主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有些不同于今天,您看,在24世纪没有货币金钱。获取财富不再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工作不仅是为了完善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完善一部分人类。”
这是二十多年前,《星际迷航》里的“占星者”号舰长皮卡德的预言。2373年的未来人类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金钱和没有雇佣劳动的社会。19世纪的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通过物质酬劳以激励人们为自己和社会做贡献,这对24世纪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本书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图景,同时客观冷静分析了以牺牲反思判断力为代价的、充满刺激和欲望扩张的数字化发展过程对文化、道德和政治能力的威胁,批判了德国政府反应的冷漠滞后,并探讨了创造充满希望的数字化时代的可能性措施。
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


8.《巴士底狱:一个国家监狱的秘密》

[法] 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 著;闫素伟 译

巴士底狱的历史正是法国历史的缩影
用鲜活的人物表现社会风俗和时代精神
解析这座国家监狱为何成为专制王朝的象征

"巴士底狱"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为"城堡",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4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被奋起反对法国王室专制的巴黎市民摧毁,现原址已被巴黎市区东部巴士底广场的七月革命烈士碑取代。

巴士底狱被攻占,法国大革命由此拉开序幕。这座以中世纪城堡为基础的“国家监狱”被视为王权专制独裁的象征,这里关押过的,除了政治犯与异教徒,还有作家、盗贼、贵族……从福盖到拉·瓦赞,从伏尔泰到博马歇,从铁面人到萨德侯爵,从越狱之王拉图德到名仕朝臣——巴士底狱的历史正是法国历史的缩影。

作者以巴士底狱为切入点,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介绍这座著名监狱的方方面面:布局、建造、制度、日常,以及这座旧制度的“建筑代表”所展现的历史真相,一扫我们对巴士底狱的传统看法。波澜起伏,如同一部精彩的冒险小说,既滑稽又壮丽,既美好又悲怆。


9.《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

〔法〕弗朗索瓦·孚雷 莫娜·奥祖夫 主编

申华明 译;刘北成 校

张智 译;刘北成 校

黄艳红 译;刘北成 校

法国大革命,若从1789年算起,已经230多年了,但是它的影响至今不灭。

大革命为什么重要?

以色列史学家阿隆·康菲诺对此作了一个解释。他把法国大革命称作一个“根基性过去”(foundational past):“根基性过去是指代表一个时代的事件,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历史创新,成为道德和历史尺度,成为衡量一切人类事物的尺度。根基性要素不是事件的一种内在品质,而是存在于人们主观性之中的一种历史建构。”在他看来,法国大革命正是上述意义上的历史创新事件。

——刘北成

《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是法国大革命修正派史学的代表作,亦可谓迄今为止大革命史系列的压轴之作。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修正史学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孚雷和莫娜·奥祖夫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法国大革命做全面梳理和重新评价。
本书形式乃属首创,名为辞典,词条为目,但并非简单解释。全书精选105个关键词作为词条,每一词条呈现为一篇长文,极具阅读性。辞典共设五卷,分事件、人物、制度、观念、阐释而述之。每词条后皆附参见条目,书末设索引,便于读者关联查考。
全书具有一种深刻的融贯性:“批判”主旨贯穿全书,打破独断的理论和确定性的解释,将历史话语还原于现场,开拓一条政治文化研究的新路。






10.《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

〔英〕保罗·M.肯尼迪著;王萍李高峰胡二杰译
王萍 崔建树 校

首部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
“天然盟友”缘何兵戎相见?
《大国的兴衰》作者解读大国角力
理解霸权国与兴起国对抗的经典巨著

为何英德两国会彼此敌对?
英德敌对从根本上说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我们详细审视的这半个世纪当中,德国已经不再是“在一群不起眼的王公领导之下的一群不起眼的邦国”;并且源于下述进一步的事实:德国的发展逐渐开始对所感知到的“英国利益”产生威胁;这些经济变化令那些对“拯救帝国”已然忧心忡忡的英国决策者更加感到不安……
英德两个民族在“一战”前从未兵戎相见,而且它们的政治合作传统因王朝、文化、宗教和经济联系得到强化,甚至曾被称为“天然的盟友”。但为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渐行渐远,并且最终在1914年大打出手?《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一书为该问题提供了全面而清晰的答案。
保罗•M.肯尼迪历时十年有余,遍访英德两国的六十余家档案馆,使用大量官方和私人档案完成了这部巨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涵盖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两国关系的外交叙事,它还囊括了对两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政党政治、宫廷、媒体、压力集团以及其他因素的彻底比较。
在肯尼迪看来,两国的差异不足以导致冲突,但在更大的问题出现时,这些差异将铺平通向冲突之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无疑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极其重要的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当作霸权国与兴起国间对抗的经典范例,得到广泛讨论。

end








每日一书


《哲学研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