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管道的护理要点汇总
胃肠减压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以免注入药物被吸出。中药应浓煎,每次100ml左右,防止量过多引起呕吐、误吸。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由于胃管粗、硬,加上患者面颊部出汗,采用常规固定胃管法,固定胶布易松脱导致胃管滑脱。即在采取常规固定胃管的基础上,用一根细绳在胃管接近鼻翼处,绕胃管环绕一周打解固定后,分将细绳延长至两侧耳廓并打结固定(类似带眼镜)。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以保持管腔通畅。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
4、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
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口腔不洁可能成为术后吻合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因禁食等因素,细菌容易在口腔内滋生繁殖,易引起吻合口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至关重要。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胃管留有一定的长度,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负压引流器应低于头部。
7、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8、每日给予雾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腊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咽喉部疼痛。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胃管
1、置管前的评估
置管前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心理状况、疾病情况: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鼻腔有无畸形,鼻中隔有无偏曲,了解施行胃肠减压的目的,置管前告知患者置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多与其交谈,介绍置管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2、置管时
针对普外科患者的特点及置管的目的,置入长度一般是45~55cm,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部,再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因为插管在45cm以上者,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引流出较多的胃内容物,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的症状,排气排便时间缩短。
3、对患者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胃肠减压的整个过程,心理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操作和留置胃管的时间。大多数患者及陪人一提起要插胃管,内心紧张、害怕、难受、不能接受。因此,先告知他们插管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强调胃管是"救命管",不是可有可无之物,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威胁患者,如不插可能带来的后果等,要让他们从主观上接受。同时,暗示陪人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只能接受。或者听以前插过胃肠减压的患者现身说法,效果更佳。其次,插管时嘱其一定要配合好,放松,告知时间1~2min便可插好,不适时深呼吸,同时加以适当地表扬与鼓励,一般插管均成功。再次,待插管到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告知患者在减压期间一定不能自行拔除,否则,再置管时更痛苦。嘱其少说话,少做吞咽动作,尽可能减少咽部不适。
4、置管后的护理
①妥善固定:妥善固定,防止打折,避免脱出。
A.固定胃管应用白色橡皮胶布贴于鼻尖部,胶布应每天更换。
B.胃管插入的长度要合适,成人一般约45—55cm。若怀疑胃管脱出,应及时通知医生,鼻饲者应暂时停止,待确定胃管在胃中方可进行鼻饲。
C.保持胃管的通顺,防止打折。搬动或翻动病人时应防止胃管脱出。定时冲洗、抽吸胃液。
定时冲洗,每4小时一次。冲洗时应根据胃管的型号,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选择5或10ml注射器用3—5ml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冲洗时注意用力不可过猛。若有阻力不可硬冲,以免损伤胃壁或吻合口,造成出血或吻合口瘘。冲洗时若有阻力应先回抽胃液,如有胃液抽出表示胃管通畅,可再冲洗。若抽不出胃液、冲洗阻力大,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根据胃液分泌的情况定时抽吸胃液,一般每4小时一次。抽吸胃液时吸力不可过大,以免损伤胃壁,造成粘膜损伤出血。
D.保持有效引流,插管后一定要先用干毛巾擦干局部,特别是鼻翼两侧,再用医用胶布,不用透气胶布固定两个部位,因为透气胶布受汗液及面部油渍影响,固定不牢,胃管易滑脱。每次巡视病房时,发现胶布松动,及时更换。同时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定期行胃肠减压,q2h。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者应考虑到引流不畅,及时检查原因,调整角度或长度,同时检查是否堵塞,必要时重新插管。
②注意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针对不同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注意胃液的颜色,一般为无色状,1500~2500ml/d,胃手术后胃液呈红色或者暗红色,陈旧性血液为咖啡色,胆石症患者胃液为草绿色,肠梗阻患者胃液呈淡黄色,如胃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说明有胃出血,需立即告知医生处理,每天详细记录引流并交班。
③对症处理:对于胃管机械性刺激引起咽喉不适肿痛。可用西瓜霜剂加生理盐水1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充分摇匀进行局部喷雾3~5次/d。禁食期间,加强口腔防护,观察口黏膜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有异常及时处理。
5、拔管的护理
拔管前告诉患者及家属因病情稳定,胃肠道功能恢复可拔除胃管,并说明拔管步骤以取得患者合作,拔管前先将胃管折叠捏紧,边拔边用纱布擦胃管,拔到咽部处快速拔出,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
腹腔引流管
1、管道要妥善固定,以免弯曲、受压和脱出
(1)保持引流袋(瓶)低于腰部以下,接引流管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应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感染.
(2)保持管道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造瘘管可用凡士林纱布或氧化锌油膏保护局部皮肤。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并且每日更换。
2、保持管道通畅
定时挤压腹腔引流管,术后当天需1~2小时挤压一次,如引流液多者应15~30分钟挤压一次,甚至连续挤压。如遇阻塞现象,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引流液有袋子一半时,予以倾倒。
3、观察引流管引流的量、性质及颜色,并做好记录
腹腔引流管术后引流液如逐渐减少或引流液无明显增加时应尽早拔除。
4、根据病情需要观察腹腔内可能安置几种引流物和数根引流管,病人转入病房必须清点,最好根据作用或名称作好标记病接引流瓶。
5、分别观察记录引流出物质的性状和量,外层敷料湿透及时更换并估计液体量,引流管如无引流物流出可能管道被堵塞,如引流液为血液且流速快或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病人翻身、下床、排便时应防止引流管脱出或折断滑入腹腔,滑出者应更换新管插入。
7、需负压引流者应调整好所需负压压力,并注意维持负压状态。
8、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填塞止血者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若以稳定应在48-72小时拔除,或更换新的纱布再填塞。
9、预防性应用的引流管应在48-72小时拔除,如防止吻合口破裂后消化液漏入腹腔则应在4-6日拔除,如引流腹膜炎的脓液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0、腹腔内引流管如2-3日不能拔除,则每2-3日应转动皮管一次,以免长期固定压迫造成续发行损伤
11、如需用引流管注入抗生素等药物或做管腔冲洗,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操作
12、观察引流物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压迫组织坏死出血、肠瘘,继发感染,疼痛等应当及时拔除或换管,处理并发症。
T管
1、妥善固定
妥善固定T管并保持引流通畅是胆管疾病手术成功的关键。在T管引出腹壁处与皮肤缝扎固定,并用胶布将T管固定在腹壁上,同时绑腹带,以防T管脱出,但T管不可固于床上,防止患者翻身时或麻醉未完全清醒前将T管拉出,对术后躁动不安的患者应专人陪护或约束双手避免将T管拔出。一旦不慎将T管拔出,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重新置管。如T管脱出时间较晚,且患者无明显症状,可拔除T管。
2、病情观察
观察并记录24h胆汁量、性状、颜色、透明度、有无脓血、结石等。在正常情况下,手术后T管引流的胆汁一般应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术后1~2天引流约为100~250ml/d.手术后3~4天引流每天约500ml,经手术解除梗阻,药物治疗胆总管炎症消退,括约肌松弛,胆总管下端通畅,T管引流也逐渐减少至200ml/d左右,量过少可能因T管堵塞或肝功能衰竭,量过多可能因胆总管不够通畅所致,胆汁色泽正常为深绿色或棕色,较稠,但清而无渣。术后1~2天胆汁显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显黄色。
(1)草绿色:胆汁内的胆红素受细菌作用或受胃酸的氧化。
(2)白色: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黏膜,胆管黏膜所分泌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浑浊说明胆管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管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破裂而出血。
3、保持引流通畅
随时观察,避免牵拉扭曲;挤压T管时应将一手靠近腹侧管固定T管,另一手由T管近端向远端挤压,不可反向挤压,以免引起逆行感染,也不可贴近腹壁处挤压,以免造成T管脱出。术后5~7天内不可加压冲洗引流管,如术后1周内发生堵塞,可经常挤压T管,或用细硅胶管插入管内行负压吸引。如观察到引流突然减少,应注意是否有泥沙样结石或蛔虫堵塞,如有堵塞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保持引流袋高度,当患者平卧时,引流袋不能高于腋中线,下床时应低于腰部,防止胆汁逆流。若引流袋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严格无菌操作
引流袋应每天更换,无菌操作,更换时,接头处以0.5%碘伏擦拭。如有胆汁渗出应及时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干净,用干棉球擦干后予氧化锌软膏涂局部保护皮肤,并立即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防止局部的感染及胆汁侵蚀皮肤引起发炎,红肿。
5、拔管和T管造影
T管一般留置2~3周,无特殊情况可以拔管,拔管前必须先夹管1~2天,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可以拔管。拔管前要造影,造影前严格消毒T管管口,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胆管,再用76%泛影葡胺缓慢注入T管,造影后立即抽出造影剂,并开放T管引流1~2天,使造影剂安全排出。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在拔管向患者说明拔管并不疼痛,取得患者配合。使其平卧,腹部放松,不可憋气,以免腹肌紧张。拔管腹壁尚有洞口,并可能有少量胆汁流出,可用腹带加压包扎2~3天,也可用凡士林纱条填塞窦道口,一般2~3天后,肉芽组织生长即可封闭窦道。拔管24H内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有无胆汁渗出及胆漏的发生。
6、拔管后观察
T管拔除后,仍需观察患者饮食、大便色泽和黄疸消退情况,同时注意有无腹痛和发热及引流管口胆汁流出情况,避免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尿管
1、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预防泌尿道感染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护理。
2、鼓励患者每日摄入足够的液体,使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以减少尿路感染和结石的发生。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4、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
(1)保持尿道口清洁,女患者用消毒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消毒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1~2次/天;
(2)更换集尿袋1次/天,定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
(3)更换导尿管1次/周,硅胶导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周期。
5、患者离床活动时,应用胶布将导尿管远端固定在大腿上,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防止尿液逆流。
6、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夹闭导尿管,每4h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7、倾听患者主诉,并观察尿液,若发现尿液浑浊、沉淀、有结晶,应作膀胱冲洗,尿常规检查1次/周。
胸腔闭式引流管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注意引流管有无裂缝,引流管有无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封。保持管道连接处衔接牢固,必要时寸带固定于胸部,防止滑脱,水封瓶长管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沙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务必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有效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此体位利于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进行咳嗽、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充分扩张。
3、维持引流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术后初期30~60分钟一次,防止其受压、折曲、阻塞。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病人深呼吸或咳嗽。(水柱波动的幅度反映残腔的大小与胸膜腔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波动上下约4~6cm。
4、妥善固定
长短适宜,一般引流管长度100cm,各处均需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水封瓶置于床上病人双下肢之间,防止滑脱。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并保持其密封。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住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5、观察与记录
1)水柱波动情况:正常波动4-6cm,以后逐渐减小到消失,不波动见于:肺扩张、管道堵塞、扭曲、受压、管子放置过深或过浅
2)色、质、量: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80ml/h,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宜凝血。<500ml>100ml/h,颜色为暗红色或鲜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伴休克症状,则疑为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要立即开胸止血;准确记录引流量,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更换引流液,(现要求更换无菌引流瓶),用胶布做标记;便于观察引流量
3)有无漏气:正常24~48小时有少量漏气,分III°,I°指用力咳嗽时出现漏气,II°指深呼吸时出现漏气,III°指平静呼吸时出现漏气,严重漏气说明有支气管胸膜瘘或肺裂口大,可用安全瓶负压吸引压力8~12cmH2O
6、拔管指征
48~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50ml,脓液<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方法: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拔管,迅速用凡士林后厚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
7、拔管后观察
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出血、皮下气肿症状。拔管后第2天应更换敷料
最后,还没有关注医护笔记的朋友,微信搜索“医护笔记”后,查看更多专业护理知识及资讯。已关注的朋友请"星标"护理周刊,和400万护理同仁一路前行。
来源:血透家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