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荆门文化纵横谈8: 考古情趣内衣:荆门文化越来越激进

 

荆楚文化研究越来越低调,在石泉、张正明、罗运环等著名学者于上世纪末,将之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学者们都放缓了脚步,不再狂飙猛进,而是耐心做着更专业化的出土文献研究,等待着考古成果的进一步发现。

石泉教授是对荆门文化研究有大功的人,他的宜城中心论,破除了文化界的荆州中心论,对树立荆门文化自信功莫大焉。楚国三代杰出君王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时期,楚国就是在今宜城、东宝、钟祥一带崛起的,战国清华竹简《楚居》中对此已有阐明。今天的钟祥以郊郢而自豪,却不知道钟祥不仅仅只是郊郢,而且就是郢都。即使退一步,屈尊为郊郢,也是鄢郢之郊郢,而非纪郢之郊郢。

随着荆楚文化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荆州文化越来越虚无,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差。好端端的楚都文化品牌不打,却把城墙门口的屈原像,换为拖着50米长大刀的关公巨像,被文旅部点名批评,贻笑大方。

与之相比,荆门倒是越来越自信了,狂得有点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还是有一些“古典”文人继续孜孜不倦地在唐诗里寻找,如余秀华一样“性解唐诗”。最后搞得荆门连“九派”是一个地名都不知道了,把“九派通”用作官媒名称。

更多的文人,则开始运用考古学成果,穿上“考古情趣内衣”,秀秀旺仔小馒头。

屈家岭文化考古发现,一度被荆门吹捧为“中国农谷”。可是屈家岭稻作,既非最早种植,又非最大规模,牛皮吹大了,无疑有些尴尬了。于是稍作修改,改为“农耕文明摇篮”,一下就谦逊多了。其实在古代中国,旱作文明的影响比稻作文明要深远,旱作文明称为“摇篮”比较合适,稻作文明称为“背篓”比较得体。

郭店楚简,出土的文献中儒家、道家分量都很重,不分伯仲,荆门却视儒家思想而不见,自誉为“道家思想源头”。道家思想主要渊源于淮河流域的宋及陈、蔡之地,是一种“失败者的诅咒”哲学。宋作为商周争霸的牺牲品,陈、蔡作为楚国争霸的牺牲品,其遗民为了缓解痛苦的失败情绪,发展出了道家哲学。荆门打“道家思想源头”的文化品牌,比屈家岭打“中国农谷”文化品牌更为荒诞。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