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养蜂标准化有多艰难

 

本文是《中国蜂农战立新》之4,介绍养蜂标准化生产的艰难道路。

去年12月16日,我在线上采访战立新,我们的话题是养蜂的标准化。

在20年的时间里,战立新以“蜂农服务商”的角色,反复做了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是走出去,拜访全国的养蜂专家,频繁参加各地的专业会议,到欧洲去到世界蜂联去,看看世界养蜂的前卫景况。

战立新生活的地方,是黑龙江虎林市的东方红镇,隔江就是俄罗斯了。虽然也有铁路,但那是绿皮火车,几次转车到北京也要两天。战立新走出去,要比内地企业家更困难。

还有一件事情,和走出去一样重要的事情,就是沉下去,到分散在虎林市神顶峰山脉几百公里各个山头的蜂农那里去,看看他们的养蜂实况,他们卖蜂蜜的收入,他们在大山里隔绝的生活,还有就是和他们讨论生产成熟蜜的困难和对策。

越是走出去,越是沉下去,这种反差越是大,战立新就越是感觉有一档子事要马上去办持久去办,这就是将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培训技术,了解世界,换一个脑袋。这种组织起来做培训,国家和当地政府并没有经费,蜂农的蜜也没有卖出去,但组织起来已经刻不容缓。战立新是卖了自己的房子来做组织蜂农的工作的。

回忆2000年,战立新说,“我们当时都是下岗工人,是国企的工人下岗,神顶峰林区正好还有丰富的椴树资源,还有黑锋,那我们下岗工人可不可以通过养蜂这条路寻找再就业啊,寻找转岗这样的一个机会啊,这样就有了养蜂这个项目。”

当时,几乎所有的下岗工人都不会养蜂,“好在养蜂的投资少见效快,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只要有师傅带一带,用心学,基本就能够把蜂养起来。再一个就是它的周期比较短,当年投资可能当年就有收入,见效特别快。而且可以从三箱五箱、十箱八箱发展起来,蜜蜂的自我繁殖能力、自我扩大的再生产能力都很强。”

“还有,”战立新补充说,“这个项目不破坏资源,不用砍树,也不会对土地对土壤造成破坏和危害,它对生态的保护,对森林的恢复,对当地土著林场工人的转岗和就业安置,都是非常好的,这是一个利局利场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那个时候,战立新更多的考虑,还是在多种经营局长的位置上想问题的。但很快,他的国家公务员背景和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背景,让他考虑“如何做大”。

战立新回忆,几乎在下海的同时,“我们想,既然这个项目好,那么怎么推动怎么发展呢?第一就是要有一个指导思想,于是就在当年形成了‘抓协会、建基地、创品牌、闯市场’这12个字方针,有一个比较长远的战略考虑。”整个团队想的不仅仅是养蜂就业,还要做好质量,要有一个标准,希望规模化,组织化,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形成标准和品牌,共同闯市场。

20年前,蜂农还没有合作社,战立新想到了养蜂协会的方法,“抓协会,就是要把大家组织在这个相关的组织里头,然后可以集中起来组织学习,比如培训,聘请老师和专家学者来这里调研,来这里给大家讲课,聘请老师傅传帮带给大家分享经验,现场交流等等。”用协会组织培训,是战立新和团队自费的,到现在有几十场了,每年一场两场,有的时候是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有的是请专家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大概有三四千人次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战立新感慨,“培训的费用这些年也花了几十万了,我们觉得这也是值得的。没有这个投入,没有这个培训,提高质量,提高标准,动员大家生产好蜂蜜,都是非常难的。所以说做好质量做好产品,它是十年功,是铁棒磨成针,是要下很多功夫的。”

我问,养蜂伊始,创业伊始,你们树立的是什么样的标准啊?战立新回复我“质量标准,我们提出就是要跟欧盟接轨,我们最先提出了和欧盟接轨,去做世界上最好的蜂蜜。”对制定这样的标准,战立新很自豪,“和欧盟接轨,就是它必须生产成熟蜜天然蜜,它跟我们现在生产的这个市场流通比较多的配方蜜、浓缩蜜、加工蜜都是不一样的,它完全是由蜜蜂自己采集酿造的,采集的是自然花卉的,绝对没有添加物,没有人为的改变,是蜜蜂生产的这样的一个产品。”

以后的工作,无论是培训,是基地建设,还是对原始森林里的蜂场标准化服务,目的都是标准,是质量。“我们这些年还制定了黑蜂养殖的管理规范、操作规程和相关标准,有的我们已经报为地方标准了。”

战立新认为,“农产品要做好,必须标准先行。”这个质量标准的树立,以及对标国际养蜂的生产管理规范,使我们的产品意识、生产意识、品牌意识都大大加强了。现在想想,这也是我们生产出好蜂蜜的必须打造的基础。”

战立新20年来做培训,做标准,做标准的规范执行,来自于他的信仰,“多年来,我们在这条路上一直坚守着初心,做最好的蜂蜜,做能给别人带来健康的蜂产品,这个使命和目标一直都在,希望国人能够真正吃上天然的蜂蜜,真正吃上蜜蜂酿造的蜂蜜,这就是我们一直坚守的目标和使命。做最好的产品,让养蜂人能赚到钱,让他们能够优质优价,生产真正的天然的高品质的蜂产品。”

蜜蜂生产的蜂蜜,究竟是怎样一种标准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成熟蜜和水蜜假蜜的区别。成熟蜜,必须是蜜蜂采集酿造的,采集的是自然的花卉和甘露,是经过蜜蜂自己酿造成熟的,时间需要十天八天,甚至更长用一个月的时间。工厂的作用不是做添加,而是利用国外的技术形成闭环生产,就是不用蜂农在蜂场摇蜜了,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完全闭环在车间,形成了蜂场连接工厂的一体化作业,在工厂进行切割、分离和包装,蜂场就不用在野外进行蜂蜜的切割作业了。

工厂的这种标准生产,一方面可以杜绝掺假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杜绝在农户家的卫生环境、用具环境、工作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因为各个蜂场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在道边,有的在山沟里头,有的在野外,有的没有电,环境复杂了,它的标准就很难去控制。所以进入工厂化以后,工人的任务就是从蜂农那里收来一箱一箱封好的巢品蜜,到工厂来切割。蜜蜂在蜂场的时候,只要它完成封盖,工人就用塑料袋一批一批地进行封闭,然后运回到工厂。这种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蜂产品的质量,形成安全的控制点,确保了中间环节的层层紧扣和管理,最终达到食品安全的要求。

“标准化还有最后的环节,”战立新补充,“就是我们的产品出来之后,它还要经过前期的抽样,后期的检测,和有关药残农残方面的这样的一个再控制,再检测,确保它的万无一失和没有污染,达到检测上的最后质量控制。”

标准化的过程,战立新做了20年,从2000年发起组建养蜂协会,开始培训,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到200人,到300人。最后在2008年又创建了森密农民专业合作社。关于合作社的故事我以后再讲,这里透露的是,战立新的合作社是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标准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标准化就是蜂农专门从事黑蜂雪蜜的养殖生产,工厂的无污染生产,还有质量控制管理与服务,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完整过程。最后,2009年我们在法国蒙特利尔世界养蜂大会上拿到一个奖,这个奖证明了我们这些年走的路,坚持的品牌方向,坚持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这个标准的建立和执行上的困难,面对的是全国范围都在生产水蜜和假蜜,低价产品充斥市场,到处都在排斥成熟蜜。我们的标准就是激励蜂农生产成熟蜜,培训蜂农新技术,提高收购价,让农民先赚钱,我们先承担风险。我觉得这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一个重要的杠杆。农民不赚钱,你想让他生产好蜂蜜,这是不可能的。”

战立新用这样一个简单道理说明了20年来走过的艰难的标准化道路。他甚至激动起来,这样强调,“你给蜂农假蜂蜜的价格让他们去生产,去要求他们生产天然蜂蜜,这是不行的。所以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定是要有价格保障的。太低的价格怎么可能得到的是真蜂蜜好蜂蜜呢?蜂农一年只采半月蜜,两个蜂农的工资一年下来还得十几万呢,你就想这个蜜蜂生产出来这么点好蜂蜜,它还是天然的,是稀缺的,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便宜卖,便宜卖蜂农不是彻底赔了吗?所以说,这个蜂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它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是用语音完成这次采访的。战立新最后的话是这样的,“伟雅老师,我现在在北京农业部这边开会分享呢,今天会议已经结束了,我们就准备往回走啊,也吸收了很多国家在农业产业、农民合作社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大量的资讯信息。未来应该是有很大的机会来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机遇、国家机遇都很好……,我感觉现在是养蜂业大势大飞的时代。”

展望标准化的未来,我国的椴树林带仅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那里分散着有1万多群蜂蜜,战立新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将这1万群生产椴树蜜的蜂农组织起来,生产标准蜜,走向欧盟,走向世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