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地矛盾突出,种植效益偏低...... 扩种大豆油料任重道远
大豆油料是重要的农产品,食用植物油是居民健康必不可少的原料,发展大豆油料产业对于保障居民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高要求、更好效果,抓好大豆油料生产。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吕修涛在分析我国油料生产及产业发展时表示,农业农村部坚持把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作为一顶政治任务,在巩固2022年扩种成效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努力稳住面积,全力提升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为什么要提升大豆油料供给能力? 一是中央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以大豆为突破口争取国际粮食定价权,确保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供应安全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二是形势有需要。目前来看,保障我国大豆和油料的供应链风险非常大,原因可归纳为三个“高度集中”。一是货源地高度集中,我国从巴西、美国、阿根廷三个国家进口的大豆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5%以上,90%以上的油菜籽来自加拿大,99%以上的棕榈油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二是供应渠道高度集中,四大粮商控制了大陆货源的60%。三是品种高度集中,转基因大豆占进口油料的比例超过90%。如此一来,一旦地缘政治风险增加,我们粮食供应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三是市场有需求。食用植物油是中国居民每日膳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都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蛋白来源,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现实选择。 我国大豆和油料供需基本情况 我国大豆生产具备三个特点:面积波动,单产徘徊,总产起伏。从种植面积上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峰值是1957年的1.91亿亩,自那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便一直在1.2亿~1.4亿亩之间波动,近两年通过两轮大豆振兴计划,面积不断增加。2022年,种植面积恢复到1.54亿亩。从产量看,1993年我国大豆亩产突破100公斤,2002年突破120公斤,之后随着主产区北移,单产水平徘徊不前,直到2020年才再次突破新高,迈上130公斤的台阶;我国大豆总产则由1949年的509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2028万吨,首次突破2000万吨。去年是国家试试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行动的第一年,成效非常显著,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布局上看,在改革开放前,黄淮海夏大豆区、东北春大豆区、南方多作区种植面积占比约为50%、30%、19%,到2022年,三大种植区大豆面积占比约为16%、64%、17%,生产布局由“三区并立”转为“一区独大”,北移特征明显。 油菜方面,从种植面积上看,2016~2019年是油菜种植的一个阶段性低潮,全国油菜种植面积低于1亿亩,之后随着加大产油大县奖励、扩大绿色高质量高效支持力度,以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利好政策实施,2022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9亿亩,实现连续5年恢复性增加。从产量看,我国油菜单产水平实现“十连升”,平均亩产由2010年的116.5公斤增加到2021年的140公斤,年均增长1.9%;总产则连续6年增加,2022年我国油菜籽总产1552.7万吨,比2016年增加240万吨。同时,我国油菜品种品质结构优化,生产竞争力不断提升。 扩种大豆油料面临哪些困难? 中国是世界油料产量大国,油料播种面积一直处于高位。我国大豆消费主要包括食用、压榨和蛋白精深加工三个方面,常年需求保持在1.1亿吨左右,其中食用消费约1400万吨、蛋白精深加工消费约200万吨,国产大豆完全能自足,9500万吨压榨消费则主要依靠进口。 扩种大豆油料是“十四五”乃至“十五五”都要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当前,我国在扩种大豆油料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粮豆争地矛盾突出。随着耕地面积减少,在华北及东北地区,玉米与大豆花生粮油争地矛盾十分突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油菜和小麦存在争地矛盾,并且,大豆花生不宜连作也限制了油料种植面积的扩大。二是种植效益仍然偏低。油菜作为国内第一大油料作物,虽然相较于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市场价格略高,但单产水平偏低,亩均种植收益比同季种植的冬小麦、蔬菜等相差200~700元,即使国家对稻油轮作新增面积给予了补贴,但存量部分因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稳定面积还有较大难度。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 文章作者:陈馨蕊 本期编辑:王梅红 魏嵘 本期审核:翟怡婷 本期监制:蒋善军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或全部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