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基础
老乔患肺癌已经2年多时间了,由于他的肿瘤基因检测存在着驱动基因阳性突变,在这2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口服第一代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也是相当的稳定,老乔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症状。
就在最近一次的常规随诊中,一直比较稳定的肺内病灶却明显有些增大,肿瘤标志物数值也升高了。面对着这样的结果,老乔也是有了些小郁闷。
看着他的结果,我们要求他再进行一次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也要实施一次肿瘤组织的基因检测。听到这里,老乔很是疑惑的询问我们:
“基因检测我已经做过了,怎么还要再做基因检测”
“非得再取一块肿瘤组织吗,2年前的标本我能找到”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道这肿瘤的基因还能发生改变吗”
其实,对于老乔的这些疑惑还真的是具有着代表性,这也是很多肿瘤患者共同的顾虑。在他们的印象中,实施肿瘤病理学检查和基因检测是需要的,但是只要进行一次也就足够了。
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是要具有精确的基因检测结果,明确具体的驱动基因靶点,再根据具体的基因检测结果实施药物选择。
对于恶性肿瘤来说,他的基因状态也是会随着疾病进展、进程、治疗用药而发生改变,应对这样的改变,也就需要临床实施进一步的再检测、再评估,以此寻找新的、更加准确的靶点。
在肺癌疾病的诊疗中,EGFR基因突变是肺癌组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类型,尤其是在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的比例最高,甚至可以超过一半以上。对于具有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在疾病的诊疗中,即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此外,通过对肿瘤基因的检测,还可以发现一些少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如G719x、L861Q、S768I、Her2、erbB3、erbB4等。面对着这些突变也可以选择与之对应的靶向药物实施治疗。如此的诊疗模式也使得肺癌的治疗具有了直接的针对性,达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和状态。
然而,这样的基因突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靶向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实施第一代靶向治疗药物的患者中,约有70%的患者可以发生T790M突变性耐药,此时再使用第一代、第二代靶向药物显然就没有了作用。这也为第三代靶向治疗药物的使用提供了依据,此外,第三代的药物也是具有着突出的治疗优势。如第三代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患者也具有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轻微。可以进一步降低肿瘤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第三代靶向药物的使用也可以很显著的延长药物的耐药时间,给肿瘤患者带来显著的总生存时间上的获益。
当然了,还有一些恶性肿瘤在肿瘤发生转移、复发等情况以后,其生物学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原本没有的基因突变也会在此时发生,或者是原本存在的基因突变在转移后则消失了。这样的结果也就提示了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会发生改变,与之对应的治疗药物也会发生变化。如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当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时候,其肝脏转移病灶中,会发生K-ras基因状态的改变,这样的情况会在约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中发生。因此,在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的时候,就需要再实施肝脏转移病灶的再取材,再检测,此时如果选择原来的手术病理组织进行检查,那就显得有些落伍了,也不能反应当时的最准确的疾病状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