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润滑油基础油
一类基础油
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1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所谓“老三套”就是把从常减压装置分管出的减压测线馏分润滑油原料中先加入溶剂,通过萃取方法把润滑油中有害的成分分离除去,再通过溶剂脱鳍工艺把其中的蜡脱除,然后再加入白土进行补充精制。
大型化工厂
润滑油料溶剂精制,从常减压装置分馏出的减压测线馏分润滑油原料和丙烷脱沥青装置制取的残渣润滑油料(光亮油料)中都会含有一些对油品使用性能有害的非理想物质(主要是胶质、沥青质、多环短侧链的芳香烃、多环和杂环化合物、环烷酸类以及某些硫、氮、氧化物)。这些物质的存在会使油品的黏度指数降低,抗氧化安定性变差,以及使用过过程中氧化后容易生成较多的沉淀和酸性物质。进而堵塞油路和腐蚀金属设备,并使油的颜色变差等。溶剂精制就是利用一些溶剂的选择性溶解能力脱除润滑油中这些有害的非理想物质。即将少环长侧链的环烷烃、芳香烃和液态烷烃留在精制液中,然后分别将精致液和抽出液中的溶剂蒸出,得到精制油(抽余油)和抽出油。润滑油基础油的黏温性能,抗氧化性能等除主要取决于溶剂精制的深度。溶剂精制工艺具有无废渣、溶剂循环使用、精制深度可以调节等优点,故直到现在仍是润滑油原料精制的主要手段和润滑油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它是利用物理抽提法,不能改变烃类的分子结构。只有原料中含有较多理想的烃类时,用溶剂精制方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才是经济的。溶剂精制主要是糠醛精制、酚精制和N-甲基吡咯烷酮精制三种工艺共存。
润滑油料溶剂脱蜡,溶剂精制后的润滑油料,为了保证润滑油的低温使用条件下的流动性(如凝固点、低温泵送性能等)需要对其进行脱蜡。溶剂脱蜡就是采用具有选择性溶解能力的溶剂与油料在制冷的低温下冷却,使蜡结晶析出,并通过过滤脱除润滑油原料中蜡的过程。主要是采用甲乙酮一甲苯混合溶剂作为脱蜡溶剂,选择性和溶解能力是溶剂的最重要性能。这能在脱蜡温度下溶解油而不溶解或极少溶解蜡,这样通过过滤就可以除去润滑油料中的蜡,从而改善润滑油料的低温使用性能。
白土补充精制,经过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后的润滑油基础油中仍残留有少量溶剂及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会影响油品的颜色、安定性、抗乳化性和残碳等性能,为此还必须再经过一次补充精制,以改善润滑油基础油的上述性能。白土补充精制就是在润滑油基础油料中再加入白土混合搅拌,通过白土对润滑油基础油中极性物质进行吸附,用来进一步脱除润滑油基础油中残留的少量溶剂及一些有害物质,使润滑油基础油的品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II类基础油
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主要就是把不饱烃通过加氢变为饱和烃,把环烷烃及芳烃开环加氢变为饱和烃,因此11类基础油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贫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
1993 年以后,加氢异构化炼油技术(hydroisomerization)取得了长足发展,加氢异构化就是不仅是加氢,而且是在直链烃的碳链上除两端以外的碳上加上含几个碳的烷烃成为侧链,人们就叫异构。使用当代加氢异构化技术生产的API-III类油,某些II1类油性能已经非常接近PAO(目前最常见的合成油之一),但是价格比 PAO低的多,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由于性能非常接近,1999年,美国商业优化局(the Better Business Bureau)下的广告部裁决,API-III 类油在市场上可标示为合成油。与 II 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 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 类基础油和 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IV类基础油
指的是聚a-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一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 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基础油储存
V类基础油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全氟聚醚基础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适当的黏度、适当的对氧化物和添加剂的溶解性、好的抗乳化和空气释放性能、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有机酯油可长期耐受180~200°C高温,而最优质的矿物油也仅能长期耐受110~130°C,全氟聚醚基础油在270—300℃的范围内仍很稳定。
基础油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使用该基础油的润滑油或润滑脂的润滑性能,润滑油性能还取决于基础油所携带的润滑添加剂(additive),在这种情形下,基础油的很大一部分的功用是作为润滑添加剂的载体(carrier)。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