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晒阳”潮重现:复阳者说症状变轻,医生称就诊不多
(人民视觉/图)
2023年4月,在新冠感染高峰期过去约四个月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主任医师余昌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期,院内有时没有新冠阳性患者,有时只有个位数。
在吉林省一家三甲医院,情况也有些类似。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称,4月以来其科室新冠阳性患者并不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亦称,其科室新冠阳性患者不多,近期此类病人数量无明显增加。
然而,与前述科室不同的,是线上相关话题的喧闹。4月20日下午,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他介绍,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两天后,新冠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与此同时,曾在2022年底于各大社媒平台出现过的“晒阳”潮再次涌现。进入4月后,从上海车展到广西小城,不少用户发布了自己“二阳”或“首阳”的帖文。
感染突如其来
4月底,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10名最近新冠阳性的患者,其中8名为二次感染,2名则是首次感染。他们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上海、北京,彼此没有交集,仅有两人例外——他们都曾参加上海车展。事实上,“二阳”关注点之一,也是上海车展。
嗓子干痛、轻微头疼、入夜发烧……4月19日,正式开工只有一天的上海车展礼仪接待李娜以为自己只是不习惯新搭建的展会。但情况很快急转直下。一天后,她发觉自己又有了反复低烧、干咳、打喷嚏、流鼻涕、四肢无力等症状。当天服下感冒胶囊后,她的症状有所减轻。与此同时,几位同事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李娜回忆,她于16日抵达上海开始彩排。在车展前几天,参展人员较少有戴口罩,馆内也没有特别的疫情防控管制措施。从开馆到闭馆,她与同事全天都在馆内,上岗一小时再休息一小时,一天的工作时间近6个小时。工作中,因为人流量较大,每天前来咨询的客户有上百名,“有同事嗓子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但如果有观众来问问题,还是要顶着疼痛”。
李娜没有去做抗原检测。她记得,直到有新闻称部分参展人员新冠检测呈阳性后,从22日起,陆陆续续才有人戴上了口罩。至24日,所有人几乎都戴上了口罩,但顾客并没有变少。
事实上,在截至4月22日13时就已有12万参观人次的上海车展,有不少人分享与李娜类似的经历。4月20日是汽车行业从业者余克参展的第三天,当天他的嗓子开始疼,次日他发起了低烧。4月22日返回北京后,他做了抗原检测,两道杠的结果让他意外:“首阳”5个月后,他“二阳”了。
余克向公司申请了线上办公,服用消炎和抗感冒的药物,因为眼睛有些疼,他还买了眼药水。至23日,他咳嗽依旧,嗓子也有些说不出话,全身乏力。不过,与首次感染相比,他觉得“二阳”症状要轻得多。5个月前,他一度高烧至39度,腰酸背痛,持续咳嗽了将近一个月,“去年像病毒发烧,这次像风寒感冒”。
相较于余克,33岁的“首阳”患者任清渠的症状要重些。4月16日,刚刚结束了北京四日游的任清渠在返回珠海时,“喉咙痛,鼻子耳朵好像要冒火一样”。4月18日,她自测抗原,发觉“首阳”了。当天,她去了本地一家三甲医院,本想确认是否感染新冠,却被告知医院早已不做检测。领了一些止咳、退烧药与三天的假条后,任清渠回了家。
家里,丈夫很快也一同感染。2022年底躲过一劫的两口子如今未能幸免。丈夫高烧一天半后很快退烧,任清渠却烧了三天,最高至39.2度,“吞刀片,宝娟嗓,吐一次”,发烧第二天还拉肚子。直到病发第四天,任清渠终于抗原转阴,只是曾经患有慢性咽炎,她的咳嗽还没止住。
症状变得更轻
尽管近一个月来,“晒阳”潮重现,但前述三名受访医生均称,近期其所在科室收治的新冠阳性病人较少。
对此,余昌平的解释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到医院检查。受访的10位患者中,仅有4位前往医院就诊。
他还指出,其实每天国内报告的阳性数量不少,但没有形成大规模流行和影响,多地网友反映的“二阳”只是局部地区的小范围态势。“比如全国每天2000人(阳性),分到医院,有的医院可能会看一两个,有的可能一个都没有。”余昌平说。
4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平稳,各地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迹象。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
中疾控统计数据也显示,自2022年12月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降至2661例;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为1.7%。
另外,对于近期不少感染者而言,症状也变得更轻了。8名“二阳”患者均称,二次感染的症状要比首次感染的轻微,恢复得也更快。
“(二次感染的危重症)概率肯定会低一些。”王广发说。
余昌平认为,目前绝大部分感染者都是轻症或者类似流感的表现,“只要不引起肺炎问题就不会太大”。不过,症状稍重的患者,还是有必要去医院做CT。
此次“二阳”话题中,又称“大角星”的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16”受到广泛关注。中疾控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中国共监测到42例XBB.1.16变异株。
余昌平介绍,XBB.1.16于2023年1月在印度出现,使得印度疫情达到了近半年的传播高峰,目前,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报告了这个病毒,但中国出现的病例不多。总体而言,XBB.1.16的传染性比奥密克戎略强,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差不多。因此,对于XBB.1.16的传播和发展情况还有待观察。
群体免疫仍有效
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大规模的出游人群是否可能导致出现新一轮感染高峰?贺青华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全国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专家总体认为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余昌平也认为,以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的全国各地感染为时间界限,第一次感染高峰后已经形成了群体免疫,目前人们体内的抗体还能维持3—4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全国的新冠病毒感染量较少,戴口罩也可以起到基本防护作用,五一出现二次感染高峰的可能性不大。
王广发有类似的判断。他认为,感染后抗体维持时间在6个月左右,有人抗体水平下降得早,有人下降得晚,因此“可能(疫情)会有一点抬头,但是不会有特别高的高峰”。
对于病毒或在小范围内发生传染的担心,余昌平认为,戴好口罩,减少接触即可,无需过度恐慌。“做好开窗通风,高危的病人赶紧用药。”王广发补充。
不过,两位医生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伴随时间推移,感染者可能会逐渐增多。“群体免疫的效果会逐渐下降。”余昌平说。他建议平时多锻炼身体,多休息,人多的地方戴好口罩。
在疫苗问题上,余昌平认为,理论上说,半年之后的确要准备再打疫苗,但也要看新冠病毒流行状况。对于年龄偏大、抵抗能力较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现在可以准备打疫苗。“现在我不赞同也不反对打疫苗,因为病毒还没流行,其危害性也不强,如果病毒开始传染了,要打的话可以随时准备打。”
前述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则认为,此前未有接种疫苗,及距离上次感染已超过6个月的人群,都建议打疫苗。“普通人就是做加强免疫,打一二三针。”王广发说,“是不是将来像流感似的,每年都应该接种疫苗?我觉得很有可能。”
(文中余克、李娜、任清渠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南方周末实习生 谢紫怡 张蔚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