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药食同源与食物的“四性”、“五味”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同为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饮食养生首先要讲“性”。“性”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 凉性或寒性食物适用于发热、烦躁等症。温性食物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平性食物适合于一般体质和寒凉、热性病症。

寒性食物有清热解暑、消除热症的功效,对脾、胰等脏器非常有益。因此适合患有小便色黄、口臭者食用。

凉性食物可起到降火气、减轻热症的功效。因此适合经常口干、口腔溃疡、怕热等症者食用。

温性食物含有热量,糖分等营养成分较高,吃温性食物易增加体内能量,因此适合患有畏冷惧寒等症者食用。

平性食物具有开胃健脾、补虚强壮的功效,还具有平衡体内寒热的作用。因此适合患有食欲不振等症者食用。

食物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医认为食物的味道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甘味补虚缓急,酸味敛肺涩肠,苦味降泄燥湿,咸味软坚散结,辛味发表行散。且谷物的五味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不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作料,都会对五脏起不同作用。

中医认为不同味道的食物有着不同 的功效,同时它们分别作用于人体不同的脏腑。即酸入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苦入心,能泄燥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甘入脾,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辛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咸入肾,具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苦味食物有清热、降火、解毒、除烦的功效,而且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消炎的作用,但不能过多食用苦味食物,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虚、止痛的功效,可健脾生肌,强健身体,但糖尿病患者要少食或不食,且食用过多甘味食物易导致发胖。

辛味食物具有舒筋活血、发散风寒的功效,能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并增强消化液的分泌,但过多食用会损耗元气,伤及津液,导致上火。

酸味食物有生津养阴、收敛止汗、开胃助消化的功效,适宜胃酸不足、皮肤干燥的人食用。但不宜食用过多,否则易导致筋骨损伤。

咸味食物有润肠通便、消肿解毒、补肾强身的功效,但有些咸味食物含碘及无机盐类,若过多食用则会导致高血压、血液凝滞等症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