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振兴 陕西行丨延安“黄土沟”里的小山村 苹果远销“北上广”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曾是“黄土沟”里一座普通的小山村,驻村干部张光红清晰地记得十二年前初到村子时的场景:道路不通、没有信号,打个电话都要专门跑到山坡上,南沟村成了人们口中“出行难、娶媳妇难、干事难”的“三难村”。2023年2月22日,新京报记者跟随国家乡村振兴局来到南沟村,村里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绝大多数实现了机械化种植,红彤彤的苹果销往北上广等40多个城市,村里60%的收入来源依靠苹果,苹果产业已经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张光红告诉记者,近年来,南沟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经营、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2018年高标准退出贫困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加到2022年的19500元。南沟村由偏僻落后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南沟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建起了民宿,乡村旅游大发展。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女娃娃们都嫁出去了”
2月的延安天气已渐渐转暖,距离延安市区十几公里的南沟村里,一千余亩的矮化密植苹果树刚刚完成剪枝作业,苹果树间四米宽的行距,各种农机可自由地穿梭其间。记者留意到,每一排果树的上方都装有防雹网,下面是一套滴灌设施。“在陕北种果树,春天要防花期冻害,夏天和秋天防冰雹,抵御自然灾害。”张光红说,尤其秋天,红彤彤的苹果熟了,若这时遇到冰雹,会直接影响到苹果的品质。现在村里的千余亩苹果远近闻名。
南沟村里苹果园,每一排果树的上方都装有防雹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南沟村是一个典型的拐沟村,有村民1000余人,张光红2011年来到南沟村时,村里只有一条两三米宽的小路,七拐八绕,遇到雨雪天气,别说人下不去脚,车子也经常趴窝。“因为村子穷,基础条件太差,村里的女娃娃们都嫁出去了,却没有女娃娃愿意嫁进来。部分村民到四五十岁了都娶不到媳妇。村集体更是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完全是一个空壳村,村干部想干点事实在是太难了。”张光红说。
2013年延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这对本就贫困的南沟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场大雨,村里大部分窑洞严重受损,少数窑洞就地倒塌,村上又没有产业,没有集体经济,南沟的灾后重建工作寸步难行,整个村子一度陷入了困境。
就像南沟村老人们所说“就这么个地,种的多收的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打下点粮食也不好卖。窑被雨下塌了,没有攒下钱,拿什么再箍窑了。村集体没收入,村上什么事都不好办,办不成。”
村民花3万元住进百余平方米的房子
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呢?张光红告诉新京报记者,2013年,南沟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与帮助下,把南沟走出去的能人都请回到村里,多次召开会议,最终将本村共产党员、致富能人张润生选举为南沟村党支部书记。
驻村干部张光红。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新的支部班子建起来了,灾后重建成了摆在支部面前的第一件难事。盖房子的地村上有,可钱从哪里来?村民大会开了又开,可老百姓还是拿不出足够的钱来盖房子。“没办法,新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联系了自己的弟弟张维斌,他是一位地产老板,企业家。张维斌回到村子,看到父老乡亲还在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决定帮乡亲们一把。”张光红说,张家两兄弟给39户村民新建了39院住房,并且配套了水、电、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南沟村民每户只出3万元就住进了价值26万元、面积达百余平方米的房子。
2015年,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南沟村也迎来发展中的分水岭。南沟村对24平方公里的村域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绿色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现代、生态旅游品牌化、研学教育集成化,建成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山顶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张光红介绍,在乡村旅游方面,村里先后建起了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小木屋酒店和花样迷宫、连栋温室、停车场、观景台等设施,种植柳叶马鞭草、越冬油菜、荞麦花、菊花等各类花草500亩。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建塞北牧场、2100亩乔化苹果园、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研学教育层面,新建8000平方米红色军营,包括1000床位的学生宿舍、含600座位的生态食堂、300座位的多媒体培训教室、小木屋生态酒店以及农家乐餐厅。基础设施上,实施22公里高万路柏油工程,硬化果园生产道路18公里,建成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全完备的两个集中安置小区,新建了信号塔、天然气CNG撬装站、蓄水坝。生态建设领域,完成植树造林和林分改造1.2万亩,种植花草2200亩。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站,生活垃圾实现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完成土地整理3500亩。
“脱贫和振兴最难的是村民思想的扭转”
在张光红来看,南沟的脱贫振兴故事中最难的莫过于村民思想的扭转。“最开始很多村民不明白,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地为何要突然流转出去。”张光红称,为了打开村民的视野,村里曾专门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前往陕西宝鸡,学习那里的先进模式。“村民一看,那里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确实节约了成本,效益也高,自然也就明白村里为什么要让大家流转土地了。”
张光红觉得,南沟村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出了村企联建、飞地经济、光伏增收、果树认养四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实质性转变。
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资源变资产,激活沉睡资源,就是组建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除村民宅基地、老果树地之外的22500亩撂荒地、沟洼地、滩涂地、山林地等闲置低效土地确权,通过合作社入股惠民公司,公司每年给合作社固定分红35万元,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给村民进行分红。”张光红介绍,在建设前期,农民以土地的方式入股,成为股东,在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农民又成为了产业工人,形成企业、合作社、村民三者良好的收益链接机制。
记者了解到,南沟村组建安塞格桑花谷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整合资金70万元,包括45户贫困群众4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村集体25万元资金。合作社与南沟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旅游扶贫停车场,合作社、群众按股分红、保本保息、收入托底。
特色农产品——苹果脆片。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力争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00元以上
昔日的南沟贫困发生率高、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基础薄弱,如今的南沟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
2022年,村民赵永东和老伴儿一边打理自家的20亩苹果园,一边在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务工。仅仅依靠苹果,赵永东就有近6万元的纯收入。最近,老两口儿正琢磨给苹果注册新商标,到互联网上开拓市场。
张光红介绍,整个南沟村去年的苹果种植发展到了3100多亩,产品销往40多个城市。新的品种和管理技术,不仅使产量翻了一番,还让苹果的品质大幅度提升。实际上,南沟村所在安塞区是世界最佳果菜优生区之一,近年来累计发展设施蔬菜6.7万亩,苹果稳定在40万亩。
陕北气候适合苹果的生长,村附近的苹果生产加工车间里,展示着不同品种的“陕北籍”苹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2023年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张光红说,目前,南沟村人均收入已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0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5万元,全村一千余村民个个是股东。2023年,南沟村也会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力争在2023年使南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