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韩振誉先生:修建红领巾水库的前前后后

 

红领巾水库的兴建,在当时本来很平常,但从现在的角度看,就有一些传奇色彩。有些情况甚至令人难以置信。

按照常规是搭好台再唱戏,而红领巾水库的修建是就搭台就唱戏,在开始锣鼓敲响后,才请角色编戏文。按规定,搞基本建设是先勘测,后设计,再进行方案对比、批准定案、申请经费、 组织人员机构、调动工人,待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可施工。而我们在建库初期,在甫经初步勘测的情况下即组织开工,这就有点不太寻常了。

现在回想,记的是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傍晚,旗委书记阎兆麟领着我们十来个人到达毕克齐镇,住在了水磨村支部书记陈秀亮家里。这就是工程指挥部的临时“据点”。在这里着手准备水库的开工事宜。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和积极筹备,抽调了部分工作人员和民工队伍,选定五月一日这个劳动人民的光辉节日,水库破土动工,指挥机关也迁往现场办公。

开工以后,一方面加紧勘测设计工作,一方面建立组织机构,抽调干部、民工。五月下旬进行设计方案对比,七月初提出初步设计书,上报审批。在设计方案未审定前,为了抢时间、争 速度,从六月初开始挖基槽,进行了紧张的施工。设计方案批准后,根据设计制订了分区分段的具体施工计划,组织了一个又个“战役”。

从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开工,到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水库基本建成,计一年零七个多月。除冬季不能全面施工外,实际 用了十六个多月的时间。在水库接近建成时,还赶修了管理房屋,赶在上冻前完工。一九六〇年二月六日举行了竣工典礼大会。这时,旗里已组建了水库管理所,一九六〇年春浇时水库正式启用,工程指挥部撤销,干部各回原单位。溢洪道工程的未完部分,在管理所领导下继续进行,于一九六一年全面完工。至此,水库全部建成。在运行二十多年后,根据实践中摸索的经验,经自治区水利厅批准,于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七年又修筑了东泄洪洞。灌区建设也在逐年进行,逐步配套,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水库概貌。

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要求我将红领巾水库的建库情况写一写,以便留诸后世。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但由于事隔多年,资料阙如,记忆所及很不全面,难免有疏漏之处,至请在施工中的老战友批评指正。现将大致情况从十五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历史背景

美丽富饶的土默川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但在旧社会,由于三座大山的重压、频繁的天灾人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九四九年,土旗粮食每亩单产仅77斤。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对农民十分关怀,采取了宽徭薄赋、救济灾荒、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发放贷款、扶助生产等政策。经过剿匪肃特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运动,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经济上有了很大发展,生活上得到很大改善。全旗农业经过三年恢复,一九五二年粮食每亩平均单产达到130斤,一九五六年达到156斤。虽然有这样大的变化,但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由于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量低而不稳,一九五三年、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七年,粮食亩产降到112—114斤。因此,发展水利和防治水患,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九五三年起,国家开始实行第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要求尽快增加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以满足商品粮加工业原料以及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把发展农业做长期的中心任务来抓,尤其是旗县一级。

九五六年一月,党中央提出了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交由各地讨论,并参照制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黄河以北地区,粮食单产在十二年内由150多斤增加到400斤。纲要提出的十二项措施中,把兴修水利放在首位。根据这一要求,我旗从一九五六年春天即着手进行全面规划,秋季又抽调近百名干部,深入每个村落、山区,以林业为主,进行外业测量,最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内业汇总,做出了较详细的文字、图表等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把治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这工作我从始至终参加到底,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故知之较详。

一九五八年,中央又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工业要跃进,农业要跃进,各项工作都要跃进。我旗当然是积极响应、第一位的就是要把农业搞上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各级领导把兴修水利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付诸紧急行动,以水利的大跃进带动农业的大跃进。一个上下一心兴修水利的大气候已经形成。

二、兴利除弊

土旗的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可资利用的既有地上水又有地下水。但在解放前,地上水基本上没有治理,地下水极少开发。农民受水利不多,受水害却不少。比如大小黑河、什拉乌素河,以及大小山沟,平时水很少,再加上没有工程设施,所以很少利用浇地。但一遇山洪暴发,汹涌澎湃,无法控制,冲毁堤坝,淹没田禾,围困村庄,伤亡人畜,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黄河虽相距较远,但每当大汛,倒漾水上来常常淹没大岱乡一带的村庄和农田。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每隔一、二年就有一次水灾,水灾过后又往往发生旱灾。十年中,大体是三水、三旱、四丰年。

水磨沟是我旗的一条大沟,发源于武川县境内,沟长约75公里,流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指水库坝址以上)。多年来,平均径流量2320万立米,清水流量在建库前一般年份为0.5秒立米,丰水年大一些,枯水年小一些。但早年比现在的水量大些,原因是植被好,能涵蓄水源。据老年人谈,毕克齐在刚放垦时,遍地尽是梢林,人们硬是将树砍倒,一钁头一钁头地往出开垦土地。后边的山上更是满山松柏。后来植被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清水逐渐减少。现在进库水量更少,大约才0.3秒立米左右。这是近年来雨量减少和上游节节用水所致。

水磨沟与万家沟齐名,是较早开发利用的一条沟。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放垦开始,毕克齐的农垦者逐渐增多。据老年人传说,大约就在开垦种植的同时,人们就利用沟水浇地。和察素齐人利用万家沟水浇地一样,逐渐形成了察、毕二镇的农业优势,增加了富庶程度,因此,也提高了察、毕二镇的知名度。但最初在工程设施方面,也只是因陋就简,相当落后,搞一些如张门渠、李门渠等小型渠道,一片地一片地加以浇灌。在旧社会,不论是满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以至伪蒙疆政权,都不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帮助农民搞水利。管水权历来操纵在地主豪绅手里,他们只能是借水发财,更不可能做出兴水利、除水害、为民造福的根本性大事。至于贫苦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心有余力不足,只能望水兴叹,没有能力治理。

水磨沟水从开始利用,经过二百多年,到解放前夕,清水灌溉的范围约为一万四千亩,而实际上每年仅能浇八千亩左右;洪水可灌面积约二万七千多亩,实际仅能达到一万六千多亩。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势力,管水权回到人民手里,成立了水利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但在建库前,工程设施没有大的改变,灌溉面积扩展得不多。

至于水磨沟的洪水,差不多年年都有,只是大小不等而已。小洪水进行引洪灌溉,大洪水就会造成灾害。据老年人们谈,解放前洪水流量达到500秒立米就会出岸成灾,淹没村庄。清咸丰六年的大洪水,将毕克齐全村淹没,就是那次大水冲出一条小东河。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八年(1929年)、二十二年(1933年)、二十三年(1934年),连年出现大洪水,冲走了五 里坡村十余户人家,杨二和16岁的女儿被淹死。解放以后,1956年、58年、59年、61年,都发过较大的洪水。特别是1958年8月8日的一次大洪水,洪峰高达1770秒立米,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次大水冲毁房屋三十多间,农田400余亩,淹没庄稼6万余亩,冲断京包铁路,火车停运三天,损失巨大。

水磨沟到底是利沟还是害沟?答复不一。从毕克齐讲,得水利多,受水害少,当然是利。从整个灌区内中下游村庄讲,既能得到些水利,又常常遭受水患,是利害掺半。从灌区外的下游村庄讲,得不到水利,光受水患,认为是害。那么,怎样才能使水磨沟水变害为利、造福大众呢?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认为水磨沟只有修建水库,才能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修建水库的益处有三点,第一,蓄起水来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第二,扩大用洪面积,经过水库调节,洪水全部利用,大洪水不致成灾第三,可以引洪淤地,改良土壤,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改土综合效益。因此,在水磨沟修建水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方针和原则

农业要大发展,水利是先行。农业合作化全面实现之后,领导力量除了继续巩固合作化成果外,集中精力抓农业生产,积极 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八字宪法”水字为头,一个大搞水利的群众运动在全旗掀起。在东部(现土左旗),除了红领巾水库外,还修建了五一水库,哈素海扬水站亦于同年动工;在西部(现土右旗)开挖跃进渠,修建水涧沟水库。以上仅举出较大的工程,小工程还不计其数。

当时,中央的水利方针是“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修建红领巾水库完全符合“三主”方针。在水利建设上,上级提出了“三边”原则,即边勘测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红领巾水库就是按照“三边”原则兴建的,打破了先设计后施工的老规矩。“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又与“三主”方针、“三边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主”方针促成了水库的定案建设;“三边”原则使水库争取时间,尽快上马;“鼓干劲,争上游,大跃进”又使水库以特快的步伐进行建设,不但“多快”,还要“好省”;而“人民公社”统一调动劳动力,解决了人力问题,否则,没有人什么事也干不成。

四、名称的由来

水库命名,一般都是以所在地命名的。如:北京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内蒙东部的红山水库、西部的水涧沟水库、陈利夭水库等。为什么水磨沟水库不因地命名,而叫红领巾水库呢?这里有全国千千万万少先队员的一片赤子之心。

九五八年修建水库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为了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为建设做贡献。少先队员们——祖国的花朵,也要为建设出力——捐款搞建设。自治区提出倡议,全国少先队员积极响应,共捐款28万元,全部交给了水库。钱虽不多,但意义重大,因此,水库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红领巾水库(简称红领巾水库)。原计划还准备搞第二,第三┄┄红领巾水库。

由于1960年以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投资降温,美岱水库亦下马停建,所以未能再建更多的红领巾水库。水库在建设期间,红领巾们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水库进行参观和慰问。我代表施工组织还接受过他们的最高奖赏——红领巾。

五、水库概貌

水库坝址选择在距沟口800米处沟面最窄的地方。水库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三部分组成。

大坝高41.2米,最大坝长238米,最大坝宽245米,坝顶宽5米,在迎水面一侧筑有一米高的防浪墙。大坝基础挖至坚硬岩盘,最深处达12.5米。大坝造型为粘土心墙的土砂石混合坝。自基岩开始筑一条高两米的钢筋混凝土截水墙,从底部沿两岸山坡爬行至正常挡水位止。该墙与基岩凝结在一起,防止潜流水从底 部穿过。大坝心墙以粘土和壤土填筑,底宽十二米,心墙外两侧均为砂砾石,再外是堆石,最外层以块石铺砌。在背水面坝坡上部,用白石头以蒙汉两种文字砌成“红领巾水库”字样。汉字为阎兆麟所写,蒙文出自多子寿老师手笔。五个汉字书写得大小不,其中“领”字较大,“库”字很长,技术人员以同等比例放大。在砌筑时我发现各字之间不大协调,于是亲自用不同比例计算后放大投入砌筑。砌的每一个字大体上在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内,十分壮观。这几个大字在天朗气清的时候,距大坝十五里之遥,坐在行驶着的火车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大坝从底部每高10米各设马道一条使整个大坝分成四个台阶。全部工程共用土砂石料80万立米,其中土料15万立米。如果把挖基、筑围堰、备土料等都计算在内,总共动用土砂石料101万立米。

溢洪道采用侧堰式,全长429.6米,底宽20米,上口宽35—50米,深25—40米,侧堰长90米。正常泄洪量1650秒立米,最大泄 洪量2430秒立米。共开挖石方22万立米。堰顶和弧形溢流面分别 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浇筑。在溢流槽南半部西侧浇筑了混凝土护岸墙一段。在溢洪道末端西侧,修筑了10米高、40米长的弧形岸墙。

输水涵洞共两个,一个是泄水洞,另一个是放水洞。泄水洞全长209.6米,为内径1.2米明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洞壁最厚为0.5米。为了施工导流和利用垫底库容以及放空水库的需要,设斜卧泄水涵管一座,计十三孔(层),作泄水调节之用。泄水洞最大泄量为12.49秒立米。放水洞全长117米,亦为内径1.4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距入口50米处设竖井启闭塔一座。该洞最大泄量为15.95秒立米。二洞共挖石方8.767立米,浇筑混凝土1.724立米,浆砌石157立米,启闭塔混凝土82立米。放水洞和泄水洞的出口处上端,亦都用汉字书写洞名,字大约一尺见方。放水洞由王禄书写,泄水洞由我书写。后来经过改修改建,现在这些字 均不存在了。

水库总库容1660万立米,有效库容820万立米,防洪库容560万立米,垫底库容280万立米。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万亩,年最大灌溉面积(1979年)达到14.6万亩。

水库运行以后,在溢洪道东侧下边续建了东泄洪洞,洞径3.1米,最大泄量102秒立米。该洞不仅能泄洪,而且还起拉沙的作用。

截至现在,灌区共建起总干渠一条,干渠二条,支渠十一条,分支渠四条,总长181.51公里,共筑桥、闸、涵洞、渡槽等 建筑物59座。为了保证农田灌溉,在灌区北什轴乡境内的东西 两条干渠范围内,逐年打机井29眼,约增加水量0.5秒立米,实 行分抽并流浇灌,既减轻水库在枯水期灌区对需水的压力,又保证了对农田的及时浇灌,人们习惯地叫做“井渠双保险”。

六、施工组织机构

水库最高领导机关是施工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委员十二人。主任阎兆鱗(旗委书记),副主任郝秀山(水利厅副厅长)、韩振誉(旗人民委员会副旗长),委员由有关人员担任。有关水库的重大事项由委员会研究决定。按规定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实际上是根据需要召开。

委员会下设工程总指挥部,设总指挥一人,副总指挥三人,秘书人,通讯员二人。总指挥由韩振誉担任,副总指挥由刘贵棋(水利工程师)、郭来宾(旗委常委)、云瑞(毕克齐镇委书记)担任。秘书赵锐(旗工会副主席),通讯员佟忠厚、云二文。工程总指挥部是水库工程最高指挥机构,秉承施工委员会意旨,执行施工委员会决议,进行施工现场具体部署和前线指挥工作。

总指挥部下设五个股,即:

——组织宣传股,股长由郭来宾兼任,副股长由李庆担任,股员有刘竣山、王永常、云绪明、卢登桥、云生祥、张宝岱、王耀武、周英、吴培业、李培、刘继祖、丁少峰、张敬文、张建忠等人。该股负责工地职工及营连干部的调配管理、干部民工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

——工务股,股长刘贵棋兼任,副股长由乌铮、辛述曾、王元宝担任,股员有贾怀义、卢致中、赵成孝、赵士廉、王俊德、贺成孝、齐殿武、云灵寿、张桐臣、王福英等人。该股负责施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民工调度、施工管理、机电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查等工作。

——器材股,股长由云芝山担任,副股长由郝毛楞(先)、刘占华(后)、董庆光(代)担任,股员有刘兰香、杨玉林、高善智、石秀、米如山、申泾河、张磬、尹储吉等人。该股负责材料的采购、运输、保管和支付;工具器械的购进、制造、保管、调配和维修;机械、汽车的管理等工作。

——总务股,股长由云全孝担任,股员有傅建业、滕子厚、申成奎、曲直、刘茂谭、石淑华、郑铁山等人。该股负责财务、会计业务管理、职工民工的食宿安排、工棚搭盖、粮食补贴等工作。

——安全保卫股,股长由张占奎担任,副股长由李瑞江担任,股员有李金龙、宋大兴、任宝山、王福宽、范裕茂、郝玉鸿等人。该股负责工地安全保卫工作、监督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检查安全设施、管理炸药危险品、以及工地和民工驻地的卫生、医疗保护等工作。

工地有党、团委,各营有党、团支部。工地党委书记先后有郭来宾、李瑞亭;副书记云瑞、张学彦、郝毛愣等。专职干部有李培雄、杨建国。团委书记是李庆。组宣股既是党委的机构,也是指挥部的机构。其他工作人员本着精兵简政的原则均由指挥部及各营连中的党员兼职。党、团委在工地上确实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和发动青年积极工作的作用。

民工组织,在一九五八年九月下旬以前,按照大队、小队编组,以后改为军事组织,以营连排班进行编制。每个人民公社为一个营。乌兰图格(毕克齐)公社为第一营,教导员孙万和、高怀怀,营长渠福厚,副营长王葵花、赵连玉;乌兰(北什轴)公社为第二营,教导员先后是周国治、姚焕全,营长赵明星;桃花(百什户)公社为第三营,教导员杨占山(杨八斤)营长(姓名不详);乌宁(察素齐)公社为第四营,教导员王三,营长先后有云威威、武存信、董有科;民族团结(将军尧)公社为第五营,教导员尚来旺,营长高玉;东风(美岱召)公社为第六营,教导员冯振贤,营长先后有张声、张经忠、范计;联跃(双龙)公社为第七营,教导员张三娃,副营长孙宝山;红星(善岱)公社为第八营,教导员梁威威,营长于玠;卫星(发彦申)公社为第九营,教导员张俊,营长秦双万;先锋(陶思浩)为公社第十营,教导员云三马,营长朱发。营下设连,每连一般以民工100—200人组成,设连长一人,副连长1—2人,指导员1人。连下设排,排下设班,排有排长,班有班长。干部配备是每民工100人设干部3人,150人设干部4人,200人设干部5人。干杂工的比例是干部3%,炊事员3%,烧水工0.5%,管理员0.5%,再加上干其它杂工的,总数控制在8%以内。

七、无私奉献

这样一个用工数百万个、投资数百万元的工程,除了一部分主要技工来自内蒙古水利厅所属的专业队伍外,其余全部是农民义务劳动者一一民工。这些人来自全旗十个大公社,除萨拉齐(自己修建水涧沟水库)、耳沁尧(系山区)外,都参加了水库 建设。其中80%的公社不是受益区。当时完全打破了受益与不受益的界限,为了全旗的水利事业、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在全旗范围内统一调动劳动力,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受益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非受益区叫做共产主义大协作,亦视为光荣的义务。

民工人数根据工程进度和实际需要安排。初期摊子不大,用人不多,先由毕克齐、继而北什轴两个公社出人,组成一、二营。至一九五九年大坝集中回填时用人最多,民工营陆续增到10个,实到工地民工数最高时达到10.600人,加上参加义务劳动的0192部队533人,共11.133人。部队虽然人数不多、劳动时间不长,但作用很大,既体现了军民并肩搞建设,又给民工做出了好榜样,起到了鼓舞激励的作用。

这些民工在水库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很艰苦。挣下的工介绍回大队记工分红,工地仅给少量的伙食补助费和辅助工资。从水库开工到一九五七年三月底,每个工日仅发辅助工资0.1元。四月一日起辅助工资不动,每个出勤日另补伙食费0.25元。四月十一日以后,辅助工资加至0.2元,铁木技工为0.3。五月一日以后,伙食补助增至0.3元,每个定额工(后来实行定额工补贴)受益区为0.4元,非受益区为0.6元。民工的吃粮标准,一般是54斤。除按队里留粮标准带足外,不够部分由国家补助。一九五八年五至七月,日补0.5斤,一九五八年八月至一九五九年三月,日补0.7斤,一九五九年四月至十二月,日补0.8斤。虽然每日平均吃粮达1.8斤,但由于劳动量大、蔬菜少、肉食更少,故仍感不足。有的人从家里带的粮少,就较为受饿。粮食品种有粗有细,每天吃一顿白面,其余是粗粮。住的是临时搭起的工棚,地下铺的是麦秸,较为潮湿。有一次下大雨,大部分工棚漏水,好多衣服被褥被漏湿。就是好天气,也得经常晒被褥。

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工们绝大部分能坚持下来。他们不怕艰苦、克服困难、不计报酬、积极地忘我地劳动,这种勇于奉献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我以为最主要是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政治环境所使。那时候,为了尽快实现共产主义,一切为了大公,不计小公,更无自我,人人以奉献为荣。其次,人民公社制度,在经济方面把社员和集体紧紧捆在一起,社员劳动完全由社队安排,指到哪里干到哪里。干活记工,记工分红,不劳动什么也没有。在水库劳动,虽然艰苦些,但工分较高,还有粮、款补助,比在后方略好一些。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水库修建的三年多时间里,有10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大古城村的赵祥明、李志德、冯之恒(一九五八年八月在洞沟掏土时,因违章作业被塌方压死),脑包村的吴润亮、胡天明、王银银(一九五九年二月在溢洪道打洞子炮时,因违章作业被黑色炸药起火烧死),杨家堡村的赵全威(于一九五九年死亡),水磨村的张二文(一九六〇年二月在溢洪道开挖时死亡)、刘亮亮(一九六〇年九月在溢洪道开挖时死亡)、张三娃(系水库管理人员,于一九六一年七月在维修输水洞时不慎死亡)。在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大的李志德41岁,最小的刘亮亮仅19岁。我和全旗、全灌区人民一样深深地怀念着他们。除此而外,还有许多人受过重伤,有的造成残废。至于一般的小伤,那就更不稀罕了。就是这数万名无私奉献者,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水利成果,揭开了土旗水利史新的一页,为子孙后代开辟了幸福的源泉。虽然未能一个个留下他们的姓名,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的创业者,灌区人民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在建设水库的过程中,除了男同志外,还有三四十名青壮年妇女。她们不甘示弱,大多数和男人们一样挖土、抬土,也有个别充当炊事员的。如一营副营长王葵花,既当指挥员也当战斗员,是妇女中的佼佼者。过去,在出生入死的革命年代里,处处有妇女参加;现在,在生产建设中也同样有妇女参加,和男人们并肩战斗,同工同酬,破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水库建设中同样应该铭记她们的份功劳。

八、同甘共苦

参加水库建设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一部分是由旗级各部门和公社抽调的,另一部分是内蒙水利厅抽派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的,都是以劳动者的身份上水库,临时抽出做干部工作。

当时,指挥部的干部和各营的干部生活都较苦,衣、食、住、行等条件都很差。营干部随民工一起吃住,指挥部干部在指挥部吃住。工地上没有劳保用品,连雨衣、水靴也没配备,每当阴雨天气或洪水袭来时,只有挨雨淋和水浸。吃的粮食是按国家规定标准,粗细搭配,和民工差不多,基本上是粗茶淡饭每星期或节假日改善一次生活。有一段时间,供应的一种面,既不象高粱面,又不象玉米面,也不象荞面,人们叫它审不清”,只能做窝头吃。这种面,民工们有搭配,干部们也有搭配。最使人难忘的是指挥部刚进山沟扎营,人住的是方斗形小单帐棚,中间一根主杆,四角四根小杆,摇摇晃晃很不牢靠。工地上仅有一顶象样的大帐棚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住。没有伙房,用柳笆子围了个围墙,垒了个露天炉灶,人们就蹲在围墙内吃饭。五月上旬的一天晚上,山沟里刮起八级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凌晨风更大,还夹着小雨,将所有帐棚全部刮倒。早饭照例是小米稀饭无咸菜,饭刚端起不久,碗里就落了一层土,也只好吃下去。一会儿,露天炉灶的烟囱被刮倒了,柳笆墙被刮得七倒八歪,临时食堂彻底被摧垮了。早饭草草毕,午饭无希望,同志们无处安身,无法吃饭,纷纷逃难到了毕克齐和水磨村。我和七、八名干部坚守阵地至晚上,整整饿了一天。晚上八、九点钟,滕子厚才从水磨村烙了些半生不熟的烙饼,让大家聊充饥肠。人们吃着烙饼还风趣地谈论着与风雨斗争,其乐无穷。至于交通工具,工地仅有一辆载重不到四吨的吉斯破汽车,还是从旗拖拉机站平调的,在当时是全旗范围内唯一的一辆汽车,专用于拉运物资 器材。从指挥人员到一般干部的交通工具主耍靠自己的两条腿,因为自己有自行车的同志也很少。当时有不少民工住在毕克齐和附近的村子,距工地近的四、五里,远的十四、五里,民工步行,干部也步行。一九五九年夏天,请内蒙师范学院的美术老师徐坚来工地画一幅油画,他坐火车来时,需到毕克齐车站去接,因为没有交通工具,真使人为难,让别人去接,又觉得老大不敬,我只好借了一辆自行车往回接,推着他的行李,二人步行十几里到达工地。

谈到工作是很辛苦的,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一股劲地工作。所有同志除坚持本身工作外,还要下工地,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要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安排次日计划。不论领导还是一般干部,都要轮流上夜班,奔波劳碌,彻夜不眠。一九五九年秋天,我和云芝山同志都在洞沟土场上夜班,彼此有个照顾和互相呼应。后来由于我突然病倒送进医院,云一人坚持工作,在昏暗中不慎跌在深坑内,将腰椎跌成骨折,住了好长时间医院,受了很大痛苦,没有残废,还算万幸。

营、连、排干部都坚持在第一线跟班劳动,指挥部干部下工地也是以生产领导生产,还要当五员,即:指挥员、战斗员、质量控制员、安全检查员、宣传员。当时的旗委书记、施工委员会主任阎兆麟,身体并不好。他亲自带领我和郭来宾、云瑞等几位指挥人员参加劳动,和民工们一起抬大筐,搞就是半天,对民工们鼓舞很大。那时,干部劳动并不是摆摆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干。我当时不到四十岁,在中午时分,光膀子和民工们一起担砂石料搞竞赛,远距近百米,一口气担了一百担,受到民工们的称赞,现在想起那种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轰轰烈烈的气氛,仍然回味无穷,精神振奋。

开工初期,由于物资条件困难,急用水靴又搞不到,但挖基和开挖排水明渠工作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整个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又不能等待,所以,只有一面搞水靴,一面行动。云瑞同志动员毕克齐民工承担这一任务。开工前,照例先做现场动员,除云瑞同志外,我也做了简短讲话。大意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了天下,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为子孙万代造福,只不过是吃点苦,算得了什么。挖基是水库建设的第一炮,一定要打响。由于时间紧、物资缺,水靴一时未搞到,望大家谅解,相信大家一定不怕困难、不怕艰苦,能够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民工们很通情达理,毫不犹豫地脱鞋下水欢天喜地地投入战斗我和云瑞同志也一起下水。我的想法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干,特别在没有水靴的情况下,民工们能接受任务,我非常感动,也很受鼓舞,应该陪着他们吃吃苦;二是我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滋味到底如何。那是五月上旬,山背阴的冰雪未消,下水后真是冷彻骨髓,光是刺骨的疼痛,随后是麻木,几小时后,就几乎没有感觉了。由于我有了这种亲身感受,更感到民工们的无私和伟大,打心眼里佩服他们。

五八、五九两年施工当中,暴雨频繁,山洪大、次数多,对工程干扰很大。五八年六至八月间挖基时,四次打起围堰,三次被洪水冲垮。每次洪水来临,领导干部身先土卒,所有干部全面出动,抗洪抢险,抢救物资器材,加固围堰,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五九年集中回填大坝时,同样遭到洪水极大的威胁,既要抢坝,又要防洪。干群同心协力,最终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大洪水,使大坝安然度汛。那一年经常下阵雨,不论干部、民工都没有防雨设备,一样挨雨淋,民工亦无怨言。实在雨大路滑不能工作时,才由指挥部通过广播宣布暂停避雨,一旦雨止路通,马上复工。

那时,号召干部与民工“同甘共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享受,只是一股劲地吃苦。共苦是苦了,同甘谈不到。按规定,夜间工作超过十二点,有夜餐补助,实际上亦未补过。我在工地近二年时间,没吃过夜餐,亦没领过夜餐补助费,更未领过加班费。那时的干部自觉性很高,组织纪律性很强,请假的极少,缺勤的更少,一个个责任心强、干劲大,能吃苦耐劳,虽劳无怨,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出现了许多先进事迹和不少模范人物。如副总指挥、工程师刘贵祺,生活俭扑,从外表看完全象一位工人,毫无半点知识分子架子。他对工作、技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仅修改设计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就为工程节约了数十万元,节省了大量劳力,也相应地缩短了工期。他是水库建设的一大功臣。技术员、工务股副股长、总调度乌铮,他是刘贵祺的得力助手,全工地的小段计划、日常安排,都出自他手,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工地上,认真负责地搞好工作。工长张桐臣是名老技工,经验丰富,钻研技术,好多工具改革和技术革新方面的东西,是他的心血所凝成。如手推小斗车、轻轨斗车,均由他设计和督造;工地上好多疑难问题,在现场研究解决时,他提过不少合理化建议,并付诸实施。器材股长云芝山是一位真正的好管家,一节铅丝、一道铁钉也不废弃,除管好、供应好器材外,还常下工地,也上夜班,负过三次伤,最后一次将腰椎跌成骨折才被送进了医院。还有生活和粮食管理员滕子厚,能做到耐心细致地为干部和民工服务,从不计劳 苦,从不嫌麻烦,从不发脾气,从不误工作,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安全股副股长李瑞江,对安全和保卫工作十分负责,不论白天黑夜坚守在工地,防患于未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工程上的好内勤辛述曾和贾怀义埋头苦干,忘我工作。贾怀义的统计数字,从来没有错误。还有云绪明,他原来是旗广播站站长,参加水库施工后,在组宣股搞宣传和工地广播工作。他爱人在包头工作,婚后不久就两地分居,因长久不回家,连自己女儿的身材高低都不清楚。

领导干部也同样,如李瑞庭、张学彦等,坚守在工地,日夜操劳。李瑞庭的爱人刘春田去工地看望他,也屈驾住在了帐棚内。防洪时,张学彦身先士卒,不怕危险,抢在前面。我当时家住呼市,多次去水利厅开会或联系工作,事毕即返工地,除非天黑难归,否则不回家与家人团聚,因为放心不下工地的工作。我自己在想,这也叫做“数过其门而不入吧!”我在工地的一年半时间里,身上长疮的时间超过了一年,从头上一直长到腿上,但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腿疼,拄着棍子也要上工地,致使腿疮迟迟不能痊愈。一次因注射解毒药物反应,腹痛,呕吐不止,晚上照例参加会议,头上流着豆大的汗珠,还不时地出去呕吐,一点也没声张。后来被李瑞庭发觉,才强行把我送到内蒙医院。但我对家属保密,不让他们知道,诚恐受到干扰。工地上受过两次小伤,密不作声,除医生外谁也不知道。

各营连的干部也都是得力的好干部。如一营教导员孙万和、三营教导员杨占山、七营教导员张三娃、二营营长赵明星、四营营长董有科,都是很坚强的民工领导者,带出的民工均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九营营长秦双全,虽由农民中产生,但能坚持说服教育的领导方法,从不强迫命令,民工们拥护他,诚服他,均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九、组织战役

在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结束不久,人们的脑子里还萦绕着战争胜利的喜悦,还习惯于把工作、生产和建设都比做战斗,把工人、农民等劳动者比做军队,把劳动对象比做敌人,以此激励士气,战胜工作中的困难,似乎比平平淡淡地抓工作更为有效。所以,把沿山沿水的水库建设,比做一次战争——水利战线上的战争。

在水库三大件中,大坝居中,东有溢洪道,西有输水洞,成为主体两翼三大工程。进行三大工程建设,就组织了三个大战役。大坝工程量大,场面宽,地位重要,是三大战役中最主要的,从始至终以抢筑大坝为主,丝毫不能放松。大坝又分为挖基与回填两个阶段,又成为两个分段战役。溢洪道由于石方开挖量大,场面不宽,又难以搞突击,因此,基本上与大坝同时进行,但建成的时间还晚于大埙二年左右。输水洞有两个,开工略晚于大坝,但由于工程量较小,先于大坝建成。总之,主体两翼工程有机结合,主次分明,统筹兼顾,循序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在大坝挖基与回填当中,又与防洪、防凌工作搅在一起,“二防”工作做为专项战役去安排,但又与筑坝工作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三大战役均有总的安排,具体进行当中,又划分为若干小战役。小战役是以旬进行的,在每旬开始前,提出书面战役计划下达各营和有关战斗单位,旬末检查总结完成情况和经验教训。战役计划的内容包括工种、项目、任务、定额、地点、人数、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等。下达的方法,一般是开会布置,指挥部布置到营,营再层层落实,直到战斗实体。从一九五九年元月十五日到十二月廿日就组织过二十九次小战役。

大坝挖基工作是一九五八年五月下旬开始的,共用了五个多月时间。这是最艰苦而又最紧张的一次大战役,它又与防洪战役结合在一起进行。挖基刚开始,采用明渠排水全面开挖办法。随着基坑逐步挖深明渠已不能再排水时,采用分期导流、分段开挖办法。以机械抽水,人工开挖,连续作业,昼夜不停,先东后西分两段进行,先筑围堰,而后开挖。围堰是用大块石头和草袋(内装土砂)砌筑,围堰外让沟水通过,围堰内进行挖掘。先从边坡挖起,逐步推进。挖基顺利与否,取决于排水。排水机具是柴油机带离心式水泵,计四吋二台,八吋三台,十吋一台。一旦机械发生故障,一会儿工夫就积水满坑。遇到这种情况,机械又在短时间内修不好,就组织人工排水,干部和民工们组成几条长龙用水桶打水,以一个传一个的接力办法,把水倒在坑外。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工效虽不高,但总比停工强。故每当抽水顺利时,要组织一切力量突击抢挖。一直挖到坚硬岩盘后再按技术要求浇筑截水墙,然后回填。挖基工作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完全是由于洪水干扰,否则,可以提前两个月完成。由于基础工程拖后,给以后回填工作造成了步步紧张的局面。

整个挖基工作有三大难题。第一是排水难。在泄洪洞未完成使用前,起初是由河槽排水,以后主要是用机械排水,由于备用机械少,机械故障多,经常发生积水停工现象。第二是防洪难。一九五八年大洪水也破例于六月初即来,将打起的围堰冲垮,将已挖部分又全部淤积,造成前功尽弃,只好再从头做起最后一次大洪水是八月八日,洪峰高达1770秒立米,是空前未有的大洪水。直到九月中旬,仍然有较小的洪水不断下泄。这年洪水的特点是来得早,结束得晚,次数多,洪量大,对挖基工作干扰大,破坏严重。第三是合垄难。基础处理至十月中旬,大部截水墙已浇筑完毕,只剩西端与石咀相接处八米的一段难以合垄。渗流由两侧截水墙汇积于此,水流过急,但不深,机械无法抽水,尚未见岩盘,这是最困难的一段。后用草袋(内装土)做成围堰,形成积水坑,将四周渗水集中坑内,用机械排出,才将此段挖成。最深处距原地面12.5米,由于积水始终未能排干,在浇筑截水墙时也采取了特殊办法。在围堰一侧竖起模板,用加大水泥比例的混凝土,大体积快速地倒入水中,由低到高,逐步挤水出坑。这是一段墩式截水墙,好象一把特大的锁头,把两边的截水墙锁在一起。最后检查,质量合格

大坝回填,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工程量大,质量要求严,时间性强。而粘土心墙又是重点的重点,质量更要保证。回填工作是随着挖基分段完成,截水墙合垄后进入整段回填。但在坝的西端泄水洞顶部仍留一小段,暂不回填,以备来年泄洪之用。整段回填时,已进入十一月份,正是冬初季节,粘土日渐冻结,给回填带来了困难。按照常规,即应停工。但大坝刚回填,达不到规定高度,无法渡过次年的凌汛和洪汛。为了争时间、抢速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破常规,采取有效措施,从十一月起到次年二月初,进行了四个月冬季施工,使大坝升高五米,给一九五九年闯过凌汛和洪汛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一九五九年三月末、四月初,正当大坝回填复工不久,沟内消冰水大涨,此时大坝潜流已全部截断,日常潜流由泄水洞排出。由于消冰水来量较大,泄水洞排量小,故大坝北侧水位越来越高。万一水从坝顶漫过,已筑起的大坝就有冲毁的危险。为了保证大 坝安全,提出“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口号,组织劳力,日夜抢高大坝。经过三天三夜奋战,最终还是坝高的速度赶不上水涨的速度,眼看就要漫顶,只好将泄水洞顶上的截水墙炸开一个大洞,才使水顺利泻下,保证了大坝的安全。

凌汛过后,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使大坝升高15米,方能安全渡过洪汛,这一任务十分艰巨。原则上,土和砂石料平衡上升,但要保证心墙这个重点。为了与洪水赛跑并战胜洪水,采取了“先加高,后培厚,先迎水面,后背水面灵活机动的办法。迎水面的砂石料部分尽量与粘土心墙平起,随着坝的升高用大块石料砌好护坡。背水面的砂石料部分和坝坡砌筑,则根据劳力情况而定。能与心墙平起则平起,不能就稍缓一步。一般在晴天,集中 力量突击心墙,尽量抢高,兼顾砂石料和护坡;小雨天及雨后,主要突击砂石料,并清理心墙积水和泥。料场和上坝路线,随着坝的逐步升高而改变。当坝低时,土料主要用平顶山的,通过土铁路从低层路上坝,砂石料从库区内挖取,直接上坝。当坝已升高、坝前已被水占,土料主要从洞沟挖取,通过土铁路运出沟,再用人力手推车从高层路上坝,砂石料则用后溢洪道清出的石渣。

大坝回填,一是与洪水争时间,抢速度。到七月廿日,大坝高已达29米,进入安全高程,先后战胜了两次342—452秒立米的较大洪水,库内蓄水400多万立米。临时泄洪渠下泄180秒立米,后来经过三次洪水,均安全泄下。二是与阴雨天争高低。进入汛期,雷阵雨很频繁,有时一天来好几次。当时的口号是“小雨不停工,大雨暂歇工,晴天要抓紧,阴天不放松”。一般小雨继续战斗,雨大时有领导地统一暂停。这样不知多少次战胜了阴雨天气,保证了大坝回填进度。九月上旬,大汛已过,将临时泄洪渠 东岸的石墙拆除;中旬将架在上边的临时桥拆除,进行粘土心墙合垄;下旬突击回填泄洪渠段,待抢至东段同样髙度时,此时大坝已连成一体,展开整个大坝全面回填、加高培厚。由于已经排 除了一切干扰,进展十分顺利,不到两个月,回填土砂石料25万立米。同时进行了大坝护坡砌筑和用蒙汉两种文字的库名砌筑, 十一月底全部完成。

以上重点介绍了大坝这一战役,输水洞和溢洪道这两个战役不再详述了。

防洪是一九五八年和五九年两年施工中,两个洪汛一个凌汛期始终抓紧和特殊对待的一项工作。因为这两年雨量充沛,大雨、暴雨次数多,随之而来的洪水大,次数也多。一九五八年八月八日的特大洪峰是200年一遇,空前未有。一九五九年水淹呼市北门外、冲垮庆凯桥的那次暴雨,在水库工地上也相当集中,二十分钟内降雨量达五、六十毫米。降雨时,一片白茫茫,对面不见人,雷声加雨声,对面不闻话语声。一霎时,洞沟口水深丈余泄不下去,将石桥冲垮推走,将正行在桥上的空气压缩机冲向沟底,将管机械的技工撞伤致残。在这种情况下,不做好防洪准备,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将会给工程带来严重后果。

一九五八年挖基时,做了充分的防洪准备工作。首先是思想准备,从指挥部到营连,对所有干部和民工,进行了防洪工作思想动员,提高对防洪工作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每天收工时将工具等带走,河槽内不留东西。其次进行组织准备,指挥部干部,除一刻也不能离开岗位的外,人人都是防洪抢险员,各营均组织防洪抢险突击队,随时待命,一听到枪声(规定的信号)立即进入阵地。第三是物质准备,草袋、铅丝等防汛物资均及时购进备用,至于土、砂石料就地取材。第四是通讯设施,为了及时掌握上游洪水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配备了无线电报话机一部。上游设在彭顺营,下游设在指挥部驻地,彼此呼号为“南京”、“上海”。通话内容是上游雨情、洪水大小、发展趋势等。一旦有情况,及时通话,经常联系。在库北四道河村还设置了洪水监视哨,一旦发现洪水,立即鸣枪。指挥部接到报话机报来汛情后,立即进行抢险紧急准备,组织人员进入阵地。枪声就是紧急动员令,意味着洪水已经到达,干部、民工闻声跑步赶往防汛前线。

一九五九年汛期,也正是抢筑大坝的紧张时期。由于大坝回填不高,溢洪道又未凿开不能泄洪,因此大坝不能全面填筑。在 西端洪洞顶上留下一段(底宽8米,上宽约20米),做为临时泄洪渠,就象溢洪道一样,让洪水通过。该泄洪渠的西端是山坡,不需处理,东端是已筑的土砂石坝,必须做好加固处理。紧靠土坝下边筑了两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上边是浆砌石,以砂浆沟缝,下游出口处用铅笼块石做导水墙。在泄洪渠中心处,架设临时桥梁,既解决交通又做为洞沟土上坝的高层通道由于有了这样的防洪设施,所以既保证了大坝按计划抢高,又通泄了四次较大的洪水,安全渡汛。

十、质量第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国后对所有工程的要求。水库工程质量要求更严格些。房屋质量不好而倒塌,只涉及一户两户或一两个单位,而水库如果垮了,就牵扯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要做到真正的质量第一,一点也不能含糊。首先,从领导到一般干部以至民工,都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指挥部印发了关于质量的宣传材料,供干部和民工学习,做到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对质量负责。其次,建立质量检查制度,指挥部设置试验室和质量检查组,配备专业检查员十人,负责测试化验和质量专检工作。所有施工人员分工种分段负责;各营连干部都要做好质量控制和自检工作。方法上自检与专检相结合,以专检测试为标准。第三,各项工程都有具体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布置工程任务时,进行了质量交底,要求施工组织严格按标准办事,达不到标准的要返工。

无论是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的施工现场,无论是土料、砂石料现场,都有质量检查人员负责检查。土料要事先检查取样,经审定合格后方可取用,砂石料也得按指定地点取用。施工现场 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要经过检查合格后方能交工,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大坝是粘土、砂砾石、块石混合坝,起决定止水作用的部分是粘土心墙。心墙两侧的砂砾石起反滤和抗力作用。大坝的质量好坏,关系整个水库的命运因此,水库大坝从设计到施工,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并做到一丝不苟。

大坝要把好挖基与回填两大关,回填中最主要的是把好土质关和碾压关。大坝的边坡和基础,都要把风化岩层除掉,清挖至新鲜坚硬岩盘。心墙中心的截水墙,挖至新鲜岩盘后,再凿底宽40厘米、深60厘米,边坡1:1的石槽,在石槽内每隔30厘米凿成深30厘米的孔,将钢筋插入。凿槽时不准爆破,防止将基岩震裂。凿好后,用钢丝刷子细刷,用水管冲洗干净,然后立模浇筑两米高的混凝土墙。这一截水墙,从底部一直延伸至两边小山坡上的正常挡水位为止,象一条腰带把地下潜水截住。

截水墙的西边是粘土心墙,用粘土把截水墙包在中间。底部一层和边坡与岩石接触处,先用粘土将岩石刷一遍,然后铺土夯实。这样一层层的填筑,在未越过截水墙的高度时,用木夯和石夯夯实;超过截水墙场面扩大平展时,用机械碾压,边角处以木夯补实。机械是斯大林80号拖拉机带羊角碾,一般碾压16遍可合格,八人石夯6—8遍可合格,但以干容重取样化验为准。化验合格方能再铺第二层土。每层土的厚度为25厘米。铺土前洒一次水,铺后再洒一层水,然后碾压。洒水也要适度,过干不行,过湿也不行。雨后,坝面积水应排除,过湿的土要铲除掉,重铺新土。粘土心墙两侧砂石料每层铺40厘米厚,要充分洒水,用克斯0.7和匈牙利413履带式拖拉机碾压,一般压八遍可达标准。砂石料与粘土接触处,一定使其紧密结合。在运土上坝当中,对每辆车的土质要严格检查,发现砂质不大合格的土,不准上坝,即便已经上坝的土,一经发现不合格,仍由原车拉走倒掉。由于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所以大坝的质量完全合乎设计要求。在运行三十年后的今天,大坝安然无恙,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对于输水洞和溢洪道的石方开挖与混凝土浇筑,也都有严格的要求,泄水洞和放水洞施工较为复杂和困难,不论开凿和浇筑,都严格把好质量关。泄水洞开挖最深处达9米,一般4—7米。清基采用人工开挖和小眼爆破相结合的办法。因混凝土建筑物要放在10—11级砂砾岩上,均对较厚的山坡组织专门队伍做精细的清理。基础开凿于一九五八年五月下旬,放水洞亦于八月一日开凿。泄水洞底高程为海拔1107.45米,放水洞底高程为1120米,相差12.55米。开凿过程中,均用人工打眼、黑色炸药爆破,一般眼深60—70厘米,最深1.2米,以防将洞基及周围岩石震裂。二洞均进行现场浇筑。因系圆形,均分上下两个半圆分两 步进行,先浇下半圆,后浇上半圆。底衬采用110号、洞壁采用170号、启闭塔和斜卧管采用140号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很严,细砂的含泥量不得超过3%,如超过要进行冲洗,卵石表面的泥土要清洗,水泥从仓库现取现用。三种料的比例用台枰称准,不能估计。搅拌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机械搅拌不少于三分钟;人工搅拌要求先加砂和水泥干拌三遍,后加水再拌九遍,加入卵石后再拌三遍方可使用。由于场面狹窄,钢筋又密,捣固不易,因此用铲形 捣固器细致地进行,尽量防止出现蜂窝麻面,万一出现,必须进行补救处理。泄水洞浇筑共用一个月时间(五八年九月初至十月一日),放水洞用了两个月时间(五八年十一月初至十二月底)。溢洪道的开凿和衬砌与上述两个大洞大体相同。

十一、安全第一

水库施工特点是项目多,场面小,道路窄,人员多,既有土方挖取,又有石方爆破;既有悬崖打眼,又有凌空放车(轻轨斗车);白天拥挤碰撞,夜间灯影迷离。所以,做好安全工作十分重要。

做好安全工作,首先是思想保证,对干部民工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提高对安全操作的认识,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第二是组织保证,工地建有安全委员会,溢洪道工程设有爆破技术组和安全检查组,根据安全操作规程做具体工作。指挥部下设安保股,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査,发现不安全因素,当场纠正。第三是制度保证,制定了各项具体安全操作规程。如《电器保安与安全用电制度》(草案,下同),《爆破作业安全规程》,《土方挖装技术安全操作规程》,《交通运输技术安全操作规程》、《高空作业技术安全操作规程》等等。要求各工种的职工、民工、干部都按规程办事。

规程条款规定很细。如打眼人员要戴安全帽,不准打迎面锤,悬崖打眼要系好安全带;装运炸药人员不准穿钉子鞋,不准带火柴;爆破工年令不得小于19岁,在水库工作两个月以上,经指挥部批准方可担任;爆破队长工令至少一年,有爆破经验。按规定爆破时间在午晚收工时,距爆破地点650—750米处为不安全 地带,所有人员要撤离。放炮15分钟前发预备信号,为红绿旗,一为拉动报警器,在不安全地带设岗哨,阻止行人通过。二分钟前发爆破信号,放炮结朿15分钟后解除信号。又如土方开挖 不准掏底搜根,以免塌方伤人,挖沟和掘坑必须有足够的稳定的边坡,以保证不塌方为原则。对木轨斗车的闸阀经常严格检查修理,保证灵活有效,否则,一旦失灵就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惨祸。尽管如此严格要求,工作中仍然有疏漏,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发生过两起重大事故。一起是在洞沟开挖土方时,沟壕坡度小,检查不勤,在不该休息的壕内休息,突然塌方压死三人。另一起是在溢洪道开凿时,打竖井和旁窑(准备大爆破),除炮手装炮外,其他人员均应撤出,谁知几个年轻人不但没撤,反而在洞内点燃导火线为戏,致使火星迸入黑色炸药箱内,引起爆炸,当场死亡三人,重伤一人。还有溢洪道接近尾工时,在悬崖上打眼不系安全带,失足掉下深沟摔死一人。连同几起零星事故,共计死亡10人。这种血的教训,实在令人痛心!

十二、勤俭建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五十年代和六十代前期最响亮的口号,后来又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一切工作都照此办理,建设这样大的一座水库,更不能例外。从水库的设计到施工,从工程的各个环节以至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求厉行节约、省材俭用,不允许大手大脚,造成浪费,因为浪费就意味着犯罪。

首先,在设计方面,对大坝和溢洪道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均进行了部分修改。大坝坝高由40米增至41.1米,坝顶宽由7米减为5米,马道宽由2米减为1米,坝坡的坡度从上到下四级,上游由1:2.5、1:3.00、1:3.25,1:3.50、改为1:2.25、1:2.50、1:3.00、1:3.50;下游由1:2.00、1:2.50、1:2.80、1:3.00,改为1:2.00、1:2.00、1:2.25、13.00,这样土砂石料约减少10万立米。溢洪道原 设计41米宽,缩改为20米,相应挖深一点,并减少消力池和以下 工程,总计减少石方开挖量15万余立米。二者合计,节省人工约35万个,节约投资64万元(按当时补助标淮算,共节省100万元),并将溢洪道工期提前二年。

其次,在三大材使用方面,经过精打细算,随进随用,避免了浪费。水泥纸袋做了回收,模板用了再用,大改小用,达到多次利用。其它小材料的使用亦精密计划,专人掌握。废铅丝、废钉子、废铁均做了回收。土篮子、手推车、锹、镐等工具均有专人维修,钢钎有专人整打,小车里的滚珠也自行加工制做,既保证了使用及时,又达到了节约的目的。

第三,各项开支少,发扬“一厘线”精神(当时的口号),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花,能少花的钱绝不多花。劳保用品按工种需要发给,指挥部干部和营连干部不享受劳保待遇。办公用品既保证需要,又从严掌握。至于迎来送往的招待费很少开支,有些稀罕客人,也只炒三两个普通菜,吃细粮,不喝酒,并很少陪客。

总之,水库建设完全符合勤俭建国方针,也贯彻了总路线精神,达到了“多快好省”的目标。所谓多快”,在十六个月的时间内,在机械甚少的情况下,动用土砂石料一百余万立米,开挖石方20多万立米,浇筑混凝土数千立米。所谓“好”,采用以土砂石料为主的混合坝,经三十余年运行没有大的问题,能够较好地使用,发挥较大的效益。所谓“省”,在基本建成、投入使用的当时,仅用了国家投资280多万元。

十三、技术革新与工具改革

建设初期,完全是土法上马,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实际上除了抽水用机械外,其余都是土的。抬用工具是大筐和土篮、抬杆加扁担;开挖工具是锹头和镐头;爆破是大锤钢钎、人工打眼;混凝土是人工拌合。当时,条件艰苦,民工们劳动量很大,但工效不高,全凭人海战术和苦干、实干精神。基于这种情况,为了减轻民工们的劳动量,提高劳动效率,加快工程进度,大力推行了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工作。

在工具改革中,率先改革了运土工具,提出了“放下扁担 箩筐,推起大小车辆”“先搞车子化,再搞轴承化,实现半机械化”的口号。经过改革,搬运土砂石料使用木轮车、单轮胶车 和三角斗车,搬运块石使用双轮胶车。在器材股附设了工具修造厂,确定专人,组织工匠,进行工具研究和改革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制造三角斗车3049辆、木轮车2594辆、双轮胶车48辆、单轮胶车250辆。实现车辆化和轴承化后,不但减轻了民工的劳动量,还提高工效二至三倍,在大坝回填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大坝回填土(心墙部分)主要取自于平顶山的黄土和洞沟的红土。两处都距大坝较远,坝南的砂料上坝也不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搞了木轨斗车。先后铺设了三条土铁路,全长4900米,其中,最长的一条达2500米。运土的木斗车以盛土多少分两种型号,一为一立米,一为半立米,共制做了250辆。人们习惯地把 它叫做铁路、小火车,还有很形象的名称,叫做“轱辘马”。从平顶山上往沟南运土还搞了空中索道,以小斗车运土。洞沟的土铁路到沟口处,需从沟南到沟北架设高空路进行高地卸土,再经人工以手推车转运上坝。故这一段全用杉杆绑成高架,再在上边铺设路轨,最高处距沟底11米。斗车从洞沟出来,由于有一定坡度,车行较快,隆隆作响。从沟底往上看,斗车仿佛凌空飞来,甚为惊险,但上边掌握车辆的人习以为常、不以为险。通过三条土铁路,平顶山运出黄土30.000立米,洞沟运出红土59.919立米,坝南砂石料运出6715立米。木轨斗车运土在工程上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九五八年冬季施工时,在坝后利用结冰的有利条件,还曾一度制做冰橇,开展冰上运输。时间虽不长,但也起到一些作用。上述各种车辆,空中索道和冰橇,人们把它叫做陆海空全面发展、协同作战。

工地上有这么多的车,随时都有坏的,为了使工程不停、劳动不停,修造厂随时造,天天修。各民工组织通过一定手续,大毛病交坏换新,小毛病随到随修。修造厂的铁木工匠、机械师傅手脚不停,日夜忙碌,功劳不小。

群众在施工中也自行创造了好多巧干办法。如开挖基槽时,尽是大大小小的卵石,铁锹已无用武之地,镐头也失去了威风。民工们发明了一种工具,是用短木棍前边安上犁铧式的一种铁器,在木棍的偏下部拴上绳子,使用时,一人在后边用力压着木棍,让铧尖入地,前边二人用力拉绳,一张一弛可将卵石划松,然后用锹铲,这种工具比镐头的工效起码高一倍。还有在砌筑坝坡时,将万斤以上大石经过巧妙的绑结,奇迹般地完全用人力抬到坝上。这些都是毕克齐民工们的创造。

溢洪道是块硬骨头,由于工程量大,挖度又宽又深,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用浅眼炮、深眼炮、坛子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爆破,在适当时间进行必要的大爆破。有一次大爆破,共装黄黑色炸药2.2吨,还有些别的配合料,以电雷管起爆,一次炸裂和松动石方三千立米左右。

还有土方工程的冬季施工、混凝土工程的低温(0—10°)浇注,都是水利建筑史以前少有的事,是技术革新的重要项目,为冬季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四、宣传鼓动与评比竞赛

在那个历史时期,无论什么工作都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在万人奋战的水库工地上,当然不能例外。不论进行哪一项工程,都要先做任务交底,进行思想动员,宣传鼓动工作贯彻全过程。领导干部、工作人员都随时随地做民工的思想工作,也彼此之间互做工作,以激励士气、鼓舞干劲使大家精神饱满、积极热情的去工作和劳动。

宣传鼓动的方式有工地广播、简报。黑板报等,能够及时地把工地的战况和好人好事传播下去,使大家学有榜祥赶有目标。根据工地具体情况、不同阶段、不同对象,还提出鼓舞人心的口号,如“水库建成,其乐无穷”、“水库建成,造辐子孙、“老年赛黄忠,少年赛罗成,青年赛赵云,妇女赛过穆桂英”等等。

为了活跃工地文化生活,鼓舞士气,还组织业余文艺队伍,如九营的二人台,经常在工地演出。一男一女两个小演员,男的小唐三,女的可能叫转女子,年令均十四、五岁,一出“五哥放羊”风格独特,震动了整个工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就地取材编演的小剧、快板等。大旗村的郝还在说的快板中有一段“┄┄霸占水,当水头,来财(谐柴音)子死在灶火沟┄┄”说的是旧社会因争水斗殴死伤人命的故事,使我至今记忆犹新。工地上还经常放映电影,请半职业剧团来工地演出。如三营的剧团,一面劳动,一面演出,其中主要演员有郝还锁、田燕燕。他们当时还很年轻,经验不多,但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托县的职业剧团也来工地慰问演出过,他们的技艺水平较高,演出的新编戏使人们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主要方式是评比竞赛。评比竞赛是结合战役计划进行的。战役前进行具体布置,战役中随时检查督促,战役结束后进行总结(小结)评比。一般评比条件是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比节约、比纪律,有时也比生活管理和环境卫生。虽然完成任务进度快是主要的,但质量出了重大事故不能评先进,安全方面出了重大事故也不能评先进,不节约、损坏工具材料太多也不能评先进。评比时间一般十天一小评,一月一中评,一季一大评。奖励办法,着重进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很少。先进集体奖流动红旗,叫做红旗竞赛,谁家先进即可夺红旗,连续先进也可以保红旗。先进个人发奖状。授奖仪式均隆重举行,以示郑重和扩大影响。至于随时发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均随时通过工地广播给予表扬。工作人员、营连干部均可给广播 站供稿,使好人好事能够及时得到表扬和鼓励,坏人坏事也受到批评。这项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制度、一种风气。

除定型的正常评比竞赛外,还组织了灵活多样的临时竞赛。如擂台赛,象擂台比武一样,比干劲、比成绩,看谁能夺魁。由于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轰动了全世界,全中国人民也受到鼓舞,当时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提出“放卫星”的口号。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生龙活虎的竞赛热潮。推土、抬土时多装快跑,一个三角斗车装土达到六百斤的不算稀罕。铁帽村的英雄好汉杨建功装土达到八九百斤,成为全工地的模范车,还有毕克齐的一名叫虎虎的担着两只大筐一路小跑。总之,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不能一一记起他们的名字。在水库竣工典礼大会上曾邀请过部分英雄模范人物参加。

十五、投资与效益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底,在水库建成的当时计算,主体工程用工2,466,981个,辅助工程用工244,178个,干杂工273,314个,总计用工2984413个;共用钢材76吨,木材790立米,水泥697吨;投资2,841,227元,其中直接费2,369,638元,间费472,189元。一九六〇年冬贯彻十二条时,给各出工社队兑现款140多万元,总共加在一起,国家投资42万多元。水库运行以后,溢洪道续建和东泄洪洞开挖,又用去560多万元(主要是东泄洪洞开支多)。先后主体工程共使用国家投资款980多万元。灌区逐年建设,截至1987年国家共投资930多万元。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和灌区工程建设的国家投资基本差不多。但群众投工部分均未计算在内,仅灌区投工加占地折款即达576万元。建库用工均属义务劳动加补助,如按当时社会工资计算,起码应再增加240万元。

水库启用到现在,根据水库提供的资料,效益是可观的。灌溉面积从建库初期的三万亩扩大到14.9万亩(最高年份)。经过 引洪淤澄,将1.8万亩砂石滩变成良田,将4.98万亩盐碱下湿滩 变成沃土,将8.6万亩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全灌区粮食单产由建库初的100多斤提高到300斤以上;总产由330万斤提高到2498万斤(历年平均数),最高年份的一九八二年达到5382万斤。从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八七年净增经济效益(包括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林业等)1.3亿元,是国家投资的6.8倍。从水库建成后,保护了灌区16万亩农田免遭洪水灾害。一九八八年虽出现过1430秒立米的洪峰,但经过水库调节没有成灾,防洪效益相当明显。

要想把农业搞上去,要建成稳产高产的农田,水利建设必不可少。从红领巾水库的投资与效益分析,不论从长远看,还是从近期看,都是合算的、有利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土左旗的农面貌,认真搞好水利建设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万万不可忽视。

在这篇稿子写完的时候,有两个人我一直不能忘怀,有专门写一写的必要。一位是原水利厅副厅长郝秀山同志,他把红领巾水库建设作为他的试验田来抓,从水库开始筹划到设计、施工的一切大事,他都亲自过问。经费划拨、技术力量的配备、机械材料的调进,也都得到他的全力支持、一一落实。除随时叫我们前往汇报情况外,还经常深入工地,掌握情况,现场指挥。因此,我们这些前线指挥人员觉得背后有靠山,工作有方向,可以放手大胆地去工作、去战斗。我总以为红领巾水库所以能快速地顺利建成,与郝秀山同志的坚强领导分不开。他是水库建设的首要大功 臣,土左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另一位是当时的旗委书记阎兆麟同志,他是水库建设的直接领导者,亲自参加了筹建中的初期工作。开工后,虽然离开了工地,但他心系工地,息息相通,后方干部抽配,劳力调动,完全在他主持下去完成。前方工作有郝秀山同志直接过问,后方工作主要由阎兆麟同志直接掌握。当时没有干部,没有劳动力,没有对全旗后方的坚强领导,水库建设就无从谈起。阎兆麟同志对水库十分关心、十分重视。他曾对我说过一件事,想在水库建成后搞一个碑记,记载水库建设概况,留之于后世,后因我在水库初步建成时即行离去,接受新的任务,此事遂搁置一边。建设水库他出谋出力,水库建成他经常挂怀,直至他临终前遗言,要将他的骨灰撒在水库内,与库同在,由此得知他情系水库,情系土默川,土默川人民也永远怀念他。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