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碗”
近日,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工作,人们熟悉的那座“工体”,在历经两年多的筹备和施工后完成华丽变身,即将投入使用。回归的“新工体”将如何重新焕发活力、赋能城市更新?
传统外观、现代场馆
“老工体”有了“新灵魂”
走进“新工体”北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北广场正中央于1959年落成的“男女工人迎宾”雕塑,在其东西两侧是“男子足球”和“女子篮球”两组雕塑,现场有工人师傅正在对雕塑的底座做最后的调整。
△“男女工人迎宾”雕塑(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韩雪莹/摄)
△“女子篮球”雕塑(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韩雪莹/摄)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部副经理李夏杰介绍,“新工体”主要是遵循“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原则,对比“老工体”保持三个不变——椭圆形造型不变、外立面形式和比例不变、特色元素不变。
李夏杰:比如“老工体”屋檐下的窗花,通过3D打印技术1:1复刻到“新工体”上,还有檐口的一些百叶等,都是“老工体”元素在“新工体”的完美体现。
△“新工体”全貌(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供图)
传统外观背后是现代科技加持。“新工体”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建设,是国内清水混凝土工艺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这一工艺以最朴素、最原始的素材还原建筑原有风格,呈现出简约、自然、稳重的形态,营造恢宏、肃穆的环境氛围。
△清水混凝土工艺以最朴素、最原始的素材还原建筑原有风格(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韩雪莹/摄)
李夏杰表示,清水混凝土工艺相较一般外墙装饰做法,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产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李夏杰:清水混凝土工艺在绿色环保领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它在施工建造过程中一次成型,在节材方面避免了二次装饰,在后期维护和使用上也更加方便简洁。
新工体引入高标准软硬件设施
充分关注球迷观赛需求
进入足球场内部,当今最先进的“看台碗”结构冲击视觉,原有的2层“盘形”看台已经变成了4层“碗形”看台,看台坡度增大,观众视野将更加宽阔。此外,横跨在体育场上方的宏大的钢结构穹顶也格外引人注目。
“‘新工体’增加了罩棚,具备遮阳、照明、排水、融雪、光伏发电、吸声降噪等六大功能,使“新工体”在极端条件下的办赛能力极大提高,同时对观众的观赛体验也有极大提。”李夏杰说。
△新增的罩棚提升了“新工体”极端天气下办赛能力和观赛体验(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供图)
“新工体”运营公司的副总经理宋鹏透露,未来,工体将依然突出“北京特色、国安风采”的主题,并重新作为北京国安俱乐部中超联赛主场使用。
△主队更衣室(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韩雪莹/摄)
作为“全国首批、首都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新工体”对标欧洲主流配置,引入众多满足世界杯办赛标准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关注广大球迷的观赛需求。
宋鹏:考虑到每场比赛从入场安检一直到散场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球迷可能会有一些餐饮需求。我们在做好安防的同时,在每一层的主通道上都设置了吧台,出售一些冷热饮、小吃快餐,满足广大球迷对餐饮的需求。
应用新技术、新理念
“新工体”得以焕发青春
据了解,改造后的“新工体”主要的地上建筑只有足球场,其他地方将建设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和3万平方米的湖区,再现1959年建成初期工体疏朗开阔的空间格局。
△“新工体”水系效果图(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供图)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建设项目协调处主任科员赵磊介绍,“新工体”的建设将进一步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打造“工体—三里屯”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地铁3号线和17号线还将与“新工体”的商业配套区连接,形成赛事、综合性消费载体、体育公园、地铁公共交通系统相辅相成的文化体育消费流线。
△“新工体”——开放空间、城市共享示意图(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供图)
监制丨刘黎
记者丨韩雪莹
新媒体编辑丨李子仪
素材丨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