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何以“弄潮”?绍兴“四条路”探市域现代化
中新网绍兴11月30日电(方堃 项菁)中国千年古城繁多,虽然没有一个城市会固守“落日的辉煌”,但如何在现代化巨浪中“立潮头”、拼精彩,这是每座城市必须书写的答卷。
11月30日,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绍兴专场)在杭州举行。会上,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就该市探索的智造强市、高效循环、城市发展、整体智治等“四条路”作出分享,道出了承载251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该省率先走出的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
绍兴地处长三角南翼,以制造业立市的绍兴以产业现代化为先,探索走出一条智造强市之路。马卫光谈到,绍兴已连续8年获浙江省“腾笼换鸟”工作考核先进,产业之所以实现破茧重生,得益于当地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
面对引以为傲的纺织业引发污染的痛楚,绍兴接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1.0版”“2.0版”,完成该市所有336家印染企业、299家化工企业的整治提升;把281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4个,将4个国家级平台和9个省级平台整合为9个高能级战略平台。既抓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亦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如今,绍兴已引进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的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
2012年以来,绍兴地区市场主体从30.3万个增加到60万个,高新企业达到1346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4800家,上市公司突破到82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
打破“坛坛罐罐”的时候,明白“污染之伤”的绍兴在统筹生态发展中没有忘记城市治污。
作为浙江省惟一的“无废城市”建设全国试点,近年来,绍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坚持全形态、全链条、全市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立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还将目光转向固废的处置和利用上,加快推进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在设施、技术、产业、企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不只是牢记“生态塑韵”,现代化的披荆斩棘中,绍兴没有抛弃文化基因,而是继续拉长优势,走出了“人文为魂”的城市发展之路。
“一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擦亮文化绍兴的金字招牌,加快把文化资源厚度转化为文化发展高度。”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地通过规划引领,形成了由绍兴文创大走廊、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等“一廊三带”组成的“π”型文态空间布局,同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全面加强古城保护利用,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从项目看,绍兴已投资500亿元的鉴湖未来城、投资300亿元的黄酒小镇、投资60亿元的阳明故里,古城北大门、蔡元培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动工。此外,2020年“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绍兴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
一张张具有“辨识度”的硬核名片,既诠释了绍兴率先探索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也映射出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的“全面”成色。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我们始终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任何情况下都不挤占民生支出。”马卫光谈到,2012年以来,绍兴努力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08下降到1.77。
为了守护老百姓的安全感,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绍兴加快建设以“基层治理四平台”、县镇两级矛调中心等数字化治理平台,探索实施“情指行一体化”等重大改革,广泛推行村规民约、乡贤回归等治理方式。2020年前三季度,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在99%以上。
时下,浙江正奔跑在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轨道上,马卫光展望,绍兴将目标“率先走出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努力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高效循环之路,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的整体智治之路。(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