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失落的酷派,真的能在“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吗?

 

在十年前,“中华酷联”在中国手机行业可以说是有着“赫赫威名”,一度在国内手机市场上占据了75%的份额。

然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缩写组合词就惨遭市场抛弃。因为种种原因,这四家手机厂商都面临今不如昔的境地。

但就在最近,沉沦多时、甚至在国内多年没有发布新机的酷派放出豪言,宣称要在“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

那么,是什么让“中华酷联”从巅峰陷入深渊,它们想要回到大众的视野真的还有希望吗?

“中华酷联”是怎么成为“中华酷联”的

在长期关注电子产品的用户们眼中,“中华酷联”这个词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除了小黑上文中列举的份额数据之外,还有一系列数据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我们今天的主角酷派,巅峰时期(2012年、2013年)曾拥有国内手机市场约10%的销量。

看起来这一数据并不惊人。但别忘了,在那个时代,国内手机行业可谓“百花齐放”,即便是占据国内手机市场龙头老大的品牌三星,也“仅有”24.5%的市场占有率。在三星之后,有多达4个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销量占比在10%左右,且高于苹果的7.7%。

更重要的是,当年有7个手机品牌在国内的销售份额高于5%,前十名以外的手机品牌也有总计11.9%的销售份额。相比2020年五大手机品牌占据全国96.5%的市场份额的情况,当时的手机市场真可谓是欣欣向荣、“百机大战”。

巧的是,2012年前后,除三星外国内销量最高的四大品牌,刚好就是“中华酷联”。

那么,曾经辉煌一时的酷派和“中华酷联”,究竟是如何从巅峰陨落的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先从它们的发家史开始说起。

“中华酷联”这四家国产手机厂商的起步,各有不同。中兴、华为、酷派都是靠通讯技术或硬件起家,联想则是个人电脑领域的翘楚。在发展的初期,也都因为差异化的产品、营销策略抢占了一些市场。

▲ 酷派是当时唯一敢冲击高端市场的国产品牌

但说各有不同,其实基调都是一致的:在国外品牌手机售价普遍偏高的情况下,以这四家为主的国内手机品牌与为推动3G普及焦头烂额的运营商们走到了一起,推出了各类运营商定制、“充话费送手机”的机型,不仅让各手机品牌在用户中耳熟能详,更是成功让国产智能手机的价格下探到了千元档。

高度绑定运营商带给“中华酷联”无尽的收益,让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合称,甚至一度在全球手机行业都有了位置。

行业的改变,也惩罚了改变不及时的品牌

然而,正是这种强绑定,也让“中华酷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4年开始,因为政策和运营方向调整等因素,各大运营商开始大幅减少补贴,让国内手机厂商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还是以酷派为例,在巅峰时期,来自运营商的出货量甚至占据了总出货量的90%,而在运营商补贴减少、取消之后,酷派的出货量直接下降了50%。

其他几家国内手机厂商的遭遇也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以小米为代表的创业型手机厂商和OPPO为代表的转型厂商,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侵占“中华酷联”的市场份额。

▲ 简单好用的MIUI是小米成功的关键

以小米为例。在各种定制版安卓ROM泛滥的当时,小米率先建立了相对专业的团队,从MIUI出发,将原本保守吐槽的原生安卓系统改造成功能丰富、适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的新UI,由此开始了“最年轻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

而OPPO则瞄准了另一块市场,那就是女性白领群体。

早在功能机时代,OPPO就推出了多款面向女性白领的手机型号,例如Ulike Style系列。在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OPPO在这一领域“再接再厉”,先后推出了当时最薄的智能手机OPPO Finder和首款美颜手机OPPO Ulike 2,凭借着在外观设计和美颜功能上的独特性,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反观此时的“中华酷联”,却在转型的过程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并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淡出了用户的视野。

在这四家手机厂商中,华为是最可惜的一家。在国产手机厂商“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唯一从“中华酷联”延续到“华米OV”的,就是华为。

早在运营商补贴方兴未艾之时,华为就敏锐地觉察到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因此作出了多个重要的转型,例如从运营商定制向自有品牌转型、启用自研芯片、开始设计系统UI等。而这些转型最终收到了成效,若不是来自美国的各种禁令,华为如今依然可以与三星争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

中兴的没落与华为有些类似,来自美国的禁令让它元气大伤,但归根到底,与运营商的强绑定才是它没落的根本。至于联想,专心争夺个人电脑第一品牌的它对手机的投入实在有限。

而酷派的没落则与前面几家不太一样。尽管同样受到运营商减少、取消补贴的巨大影响,但酷派其实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回应。拆分产品线、加码互联网领域,都是酷派寻求转型、自保的举措。

但这些举措都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身,那就是在运营商补贴结束之后,酷派手机究竟有哪些地方可以吸引到消费者。

▲ 酷派直到2014年才开始重视UI的打造

在系统UI、外观设计、软硬件技术等核心竞争力上,酷派迟迟没有推出能够说服市场的产品,也没有在这些领域投入多少精力,相反只是跟着市场的趋势亦步亦趋。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市场所抛弃就成了它理所当然的结局。

三年磨一剑,酷派真的能成功吗?

虽然近几年酷派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事实上,酷派一直在更新自己的手机产品线——当然,仅限于国外市场。

▲ 在国外还可以看到一些酷派的消息

反观国内市场,在今年5月底发布Cool 20之前,酷派确实已经数年没有新机发布了。直到现在,酷派官网上依然只有Cool 20一款机型挂着,而它的售价仅为699元起。

对了,还不支持官网下单,只有在酷派Lite小程序里才能购买。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酷派有信心喊出“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的口号呢?

或许对酷派来说,底气源于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钱的问题。国庆期间,酷派通过各种融资手段融得8亿多港元,这让它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总计融资21亿港元。

▲ 2019年酷派正式复牌

而这些资金将大量投入到业务渠道的建设维护以及销售、营销。

不仅在资金方面酷派有了一定的底气,这次融资的出资方SIG也是酷派未来需要牢牢抱住的大腿。在过去的十年内,SIG投资了包括字节跳动、喜马拉雅在内的数百家公司,其背后的资源足以让酷派再次挑战手机市场。

除此之外,人才储备也是酷派重回第一梯队的底气之一。从今年以来,酷派从小米挖来了多位前高管,他们曾在手机渠道、电商、产品规划等多个部门任职。

不仅从小米挖来多个高管,酷派官方还表示尽管团队曾长期处于动荡时期,但不少资深专家、核心成员都留了下来,让酷派依然保持着相对健康的研发体系。

▲ 公布融资后,酷派股价一度猛涨20%

然而,从小黑的角度来看,酷派想要重回国内手机行业的第一梯队困难重重,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今的市场形势。

正如小黑在前文中所说,如今国内的手机市场已经基本被几家巨头占据,留给“Others”的市场空间非常之小,即便强如三星,或许也很难重回当年国内手机市场第一的辉煌。

此外,就酷派本身而言,不论是技术储备、新机研发、销售营销,都存在很大的硬伤。

以营销为例,如今国内市场的各个手机品牌都已经拥有相对固定的品牌形象,例如小米的“发烧”与智能家居、华为的高端形象与研发实力。反观酷派,在远离国内市场多年之后,原先的品牌形象已然烟消云散,能否重新找到并树立起合适自身品牌的形象,是一个大问题。

再者,不论是小米、华为还是OV,如今都在摄影算法、芯片研发、系统优化等领域投入巨大资金和精力,以魅族融资到的21亿港元在这些领域想要施展拳脚,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 小米仅在澎湃C1上就烧掉了1.4亿人民币

总的来说,小黑并不看好酷派能在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甚至再给三年可能也难。

但出于对国产手机品牌的情感,小黑还是希望酷派能够实现它的愿望,哪怕是部分实现,也能给如今死水一潭的国内手机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图源:百度搜索、酷派官网、微博截图、原创图片、百度搜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