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什么?蜂蜜竟然比你还“卷”?!

 

今天就来带你见识蜂蜜“内卷”的一面,当我们用勺子舀出一勺蜂蜜,停在面包上方几厘米的地方,然后将勺子倾斜,让蜂蜜缓慢下落,形成一股向下流动的细流,并落到面包片上。小伙伴们有没有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落下的蜂蜜没有马上铺散开,而是堆积成一个螺旋状的结构,类似一堆盘绕的绳索。

在上世纪50年代末,乔治·巴恩斯和理查德·伍德科克发现这个现象后,用论文的形式描述了这个现象,并将其命名为“卷绳效应(LiquidRope-Coil Effect)”。

科学家吃个面包配蜂蜜都能发现科学问题,而我只会想着要不要再来一片,难道这就是我和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卷绳效应”呢?这个效应主要是由于流体所受的重力摩擦力和惯性力的相对大小,导致了下落的液体产生不同的盘绕形态。既然与三个力的相对大小有关,那么不同的下落高度表现出来的效果就不同,也就是盘绕形态的不同。

为了探究高度这一因素对于盘绕形态的影响,聪明绝顶的科学家用硅油开始了实验。有的小伙伴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选择硅油做实验呢?那是因为硅油比蜂蜜的粘度变化范围更宽粘度是内部摩擦力抵抗流动变形的能力,粘度越大,流体自由流动就越困难。

通过实验发现,根据重力,摩擦力和惯性力三种力的相对大小,下落的粘性流体会出现4种不同的盘绕形态,分别为:粘性模式、重力模式、钟摆模式、惯性模式。

01

粘性模式

当下落高度较低时(4-8mm),粘滞力要远远大于重力和惯性力,以至于重力和惯性力都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候的“液绳”就像我们平时挤出的洗发水一样,几乎没有缠绕现象发生。

02

重力模式

当高度升至1.5-7cm时,重力开始成为影响因素。这时我们可以将“液绳”分为上方较长的尾部,以及下方较短的盘卷两部分。在尾部,重力与抵抗拉伸的粘滞力相平衡,尾部受力平衡,使得长尾部分看起来好像一条被底部螺旋部分斜拉着的锁链;而在盘卷部分,重力则与抵抗弯曲的粘滞力相平衡。

03

钟摆模式

高度在7-12cm时,“液绳”的尾部就开启了来回晃动的钟摆模式。

04

惯性模式

高度大于15cm时,“液绳”的尾部与盘绕部分几乎垂直,蜂蜜会层层堆叠。这时候,在螺旋结构的内部,惯性力已经完全平衡掉了抵抗弯曲的粘滞力,重力只扮演次要角色。

卷绳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于哪里呢?其实,我们吃的冰淇淋有可能就是利用卷绳效应制作的。以前总以为给我接冰淇淋的小姐姐把甜筒晃了一圈,才晃出螺旋形,现在才知道她晃不晃也是那样。

通过分析,小伙伴们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水的卷绳效应不明显了吧。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粘稠度很小的流体,这就意味着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不大,因而在水下落的过程中,水分子铺开的过程非常迅速,蜂蜜分子则相反,因而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圆柱形结构。

#时事热点头条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