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不耐寒,膏方御寒邪
来源:咸宁日报
张仕玉
副主任医师,硕士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病区主任
寒露已过,霜降已到,初冬乍现。随着一股股寒流不请自来,新疆、内蒙古、东北数地,早已天寒地坼,银装素裹。为了防止冻伤和感冒,北方许多地方已经提前开通了暖气。寒冷是人类和所有动物的天敌。一剧《长津湖》的上映,让我们在感受志愿军将士悲壮报国、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之余,也见识了寒冷对人体的伤害。志愿军第九兵团15万多人进入长津湖地区,绝大部分人没有厚棉衣棉裤和棉鞋,没有房屋,没有取暖,没有粮食,以至于冻伤三万多人,就连保障完善的美军,也有三百多人冻死,七千多人冻伤。然而,还有十万人左右的志愿军和这些冻伤的战士在一起行军、露宿、挨饿、疲劳,却只有轻微冻伤或者无冻伤,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有什么特殊禀赋来御寒?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很多史料和医学书籍,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身体强壮、阳气旺盛的人具有更强的抗寒能力,而身体虚弱、阳气不足、气血不旺的人,比普通人怕冷,更容易被寒冷所伤,轻则感冒、生冻疮,重则致残。中医学《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就是: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不足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生命力减弱,甚至减损寿命。所以人的阳气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寒邪的作用。《黄帝内经》还认为:“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能夏不能冬。”意即:阳气旺盛的人比较怕热,夏天比较难受。阳气不足的人容易身发寒而汗多,身体常觉冷,甚至手足冰凉,不敢洗冷水,容易生冻疮,穿衣服总比别人多,睡觉经常睡不暖,要用电热毯和热水袋,所以喜欢过夏天,不喜欢过冬天。
根据这个理论,中医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服用中药膏方以温补阳气、提高抗寒能力的方法,疗效很好。膏方又叫膏滋、膏剂,属于中药常用剂型之一,通常由多味中药浓煎取汁后掺入辅料而制成,是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口感较好、容易携带储存、吸收迅速、不易伤胃等优点。膏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通过调养脏腑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起到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美容养颜、治病纠偏、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膏方强调一人一方,量体用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非一般补品可比。
开膏方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辨证,辨别体质和证型后方能准确用药,有的放矢,有的人还需要吃几副水煎药作为开路方,调理好肠胃,祛除湿邪、痰浊、瘀血、郁火,然后医家根据服用者的具体病情拟定膏方,结合其不同禀赋,根据其虚损情况而选用相应药物,随症加减,并非见虚蛮补,因此麻塘“镇氏”膏方功效优于市售的固定补膏,所以辨证开方尤为重要。
其次是中药调配煎煮熬制很有讲究。第一道工序是浸药:医院煎药房膏方加工室将膏方饮片放入专用的容器,加适量的纯净水浸润药料,浸泡时间约2小时左右,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出来。医院在膏方药材上层层精选,严格把关,力求采用道地药材以保证膏方的最佳功效;第二道工序是煎煮:将浸泡好的饮片放入锅中煎煮,一般会煎煮两次,将两次的药液合并,静置沉淀8小时以上,再用80目筛网过滤上层药汁,减少药液中的杂质;第三道工序是浓缩:随后再将滤过的药液再次倒入锅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子搅拌,防止焦化。药液逐渐浓缩,形成稠膏状,此谓清膏;第四道工序是收膏:再把蒸烊化开的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倒入清膏中,并将炼过的糖或蜂蜜加入其中,直至能扯拉成旗或滴水成珠即可。在收膏的同时,可以放入准备好的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超细粉末;第五道工序是凉膏:趁热将收好的膏倒入消毒过的陶瓷罐、玻璃罐中冷却、去火,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晾凉,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贴好标签,塑封,放入阴凉处,这样,一罐膏方才算制作完毕。
优质的膏方,色泽饱满,气味醇香,无焦糊味,无结块,口感醇厚,室温下密封存放一年不会长霉长虫。
服用滋补类膏方可以在饭前半小时,也可以在饭中,不要在饭后,以免腹胀、嗳气。每次一小勺,或者一小袋,可以加开水溶化后服,也可以直接放进嘴里嚼服,温热水送服。一般身体不是特别虚弱的人,服用一个月膏方,全身怕冷就会有明显改善,夜尿频多、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也会随之改善。如果服用膏方后口干口苦、生疮疖、大便干,可以吃些苦瓜、黄瓜,喝些菊花、金银花,就会改善,饮食也要清淡。
责编:丁婉莹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