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主任话科史 | 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强:洞小腔深乾坤大,任重道远天地宽

 

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

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

这里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

临床大师、教育大师、科学大师

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服务创新的

管理大师、护理大师

同样离不开行政后勤岗位中

敬业奉献的协和工匠

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

2021年将迎来协和建院一百周年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医院开展专题活动

“主任话科史 · 薪火传百年”

让我们通过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强

的主题演讲

一起回顾

协和耳鼻喉科的百年发展历程

讲述人 高志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总编,《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副总编。曾获Fisch国际显微外科基金会教学杰出贡献奖,德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名誉会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教学名师。专业特长: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耳颅底外科、人工听觉植入。

耳鼻喉科的工作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洞小腔深乾坤大,任重道远天地宽。

协和耳鼻咽喉科第一任主任是美国人邓乐普(Albert M. Dunlap, MD)。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耳鼻咽喉科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室,邓乐普成为第一任科室主任。

协和第一任耳鼻咽喉科主任邓乐普

北京协和医院迄今保存着邓乐普的《耳鼻咽喉科工作报告》,总结了当时医疗工作和教学工作,记录了当时疾病的特点、工作重点和教学工作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邓乐普在《耳鼻咽喉科工作报告》中对当时的医疗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从1920—1922年全院工作量的统计表上可以看到当时的门诊量、住院量、中国患者、外国患者的数量等,耳鼻喉科的门诊和住院量都不少。

1920—1922年北京协和医院年度工作量统计

邓乐普教授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以身作则。当时已经能够开展耳鼻咽喉科的基本手术,耳科专业有了电测听和前庭功能检测设备(Barany转椅),初步具备了进行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的条件。在那个年代,实验室的建设就很受重视,主要用于教学、解剖实验、培训和模拟手术等。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工作有序开展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实验室建设同步进行

1930年,刘瑞华接替邓乐普主任之职,成为协和第一位中国籍耳鼻喉科主任。

当时耳鼻喉科医生的合影,邓乐普在前排左一,刘瑞华在前排左二

刘瑞华于1915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医学堂,进入上海哈佛医学院工作,此后到美国纽约眼耳鼻喉科医院(The New York Eye and Ear Infirmary)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1919年,刘瑞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担任助教,其后开展了很多高难度的开创性手术。1930年邓乐普离开协和,已升为教授的刘瑞华接替邓乐普负责耳鼻咽喉科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平协和医院停办。1948年协和复院,刘瑞华返回协和继续负责耳鼻咽喉科工作。

协和第二任耳鼻喉科主任刘瑞华(1930—1941年)

刘瑞华出生于医学世家,哥哥刘瑞恒是中国首位哈佛医学博士,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人院长。刘氏家族中,第一代有5人从事医务工作,都有重要建树,刘瑞华、刘瑞恒是这一代的代表。第二、第三代中也有30多人从医。刘国振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著名专家,正是他二人的侄子。

1946年,刘瑞恒博士(右)与三弟刘瑞华博士(左)合影

在历史上,协和耳鼻喉科是独立专科,也一度并入外科。林必锦教授和吴阶平教授在《记协和外科》一文中写到:“1917年协和医学院开始招收医预科第一班学生,并在同年为新校建筑奠基。次年,外科和其他主要临床科在旧协和医学堂的医院中应诊。当时外科不分专业,人数也较少,但已有主任泰勒教授和耳科主任邓乐普教授。1921年医院新建筑落成后,耳鼻喉科即分出成为独立专科,这显然不是业务上的原因,而是由于邓乐普的个人威望较高,当他1930年转到上海开业后,耳科又归入外科…… ”

林必锦、吴阶平合著的《记协和外科》一文

这段分分合合的历史,使耳鼻喉人博采众家之长,也为相沿至今的疑难重症会诊与多学科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协和的头颈部肿瘤疑难病会诊和颅底肿瘤疑难病会诊MDT团队就是由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多学科团队组成的强强联手团队。

外科学系合影,其中包括耳鼻喉科林必锦教授(前排左三)、张庆松教授(前排左六)

1948年协和医院复院后,耳鼻咽喉科也随之恢复,下设三个亚专业。刘瑞华教授负责耳鼻咽喉科业务兼管牙科;张庆松教授负责鼻科;徐荫祥教授负责咽喉和气管食管科。1949年,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成为独立科室,张庆松教授接替刘瑞华教授成为主任。

1956年耳鼻喉科合影

早在1938年,张庆松就在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变态反应疾病的研究。1952年,他成立了变态反应实验室,开设变态反应门诊,开始自制抗原。1956年,变态反应科成立。

张庆松(前排右二,戴眼镜长者)陪同法国波尔多大学医学院包特曼教授夫妇在院内参观

协和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耳鼻喉科人才,他们先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建起了耳鼻咽喉科,为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胡懋廉离开协和之后,创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学院;徐荫祥创办了北京市耳鼻咽喉科医院,历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刘鋋出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第三任所长、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高施恩出任天津河东医院五官科主任;林必锦创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并任科主任,又成立天津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任首任所长;卜国铉成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的领军人物。

协和培养的中国耳鼻喉科杰出代表

协和最早开展了一系列先进的耳鼻咽喉手术。1920年刘瑞华就开展了乳突凿开术,1928年开始在内窥镜下取除异物;1930年胡懋廉首创经直接喉镜气管异物取除术等。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一些有较高难度的手术也陆续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协和耳鼻喉科在国内最早开展的一些手术和手术器械

前辈们不但在业务上开拓进取、不断精进,而且为全国耳鼻喉科的学科发展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1952年,在刘瑞华、张庆松、徐荫祥、卜国铉等教授的共同努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成立。1952年12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一次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刘瑞华为名誉主任委员,张庆松被推选为第一任主任委员,并于此后连任三届。这是学会成立时,参会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西门的合影。

1952年,第一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合影

1953年,前辈们创办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是我国耳鼻咽喉科事业发展中的又一件大事,当时由刘瑞华任主编,张庆松任副主编。

1953 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主创人员合影

这是协和耳鼻喉科历届主任的合影。前辈们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后学们也在不断地开拓创新。

协和耳鼻喉科历届主任的合影

1956年,邹路得教授由海外归来,陆续开展了如听骨畸形、镫骨切除等耳科手术,并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内耳手术和人工耳蜗的研究。1980年,邹路得成功为患者植入自己研发的国内首例单通道插座式人工耳蜗。

1980年,邹路得为一名听力障碍的成人植入国内首例单通道插座式人工耳蜗

1982年,王直中教授继续开展人工耳蜗的研制,并首先在国内开展了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外科治疗,成为一代医学大家,多次获得国家和卫生部的奖项。

王直中(右一)、郭遂基(左一)接待外宾

1995年,曹克利教授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位患者手术时尚未成年,现已长大成人,听力和交流都完全没有障碍。最可贵的是,这位获益的患者一直在从事慈善工作,回馈社会。

1995年,曹克利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人工耳蜗目前被视为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转化技术之一。几代协和耳鼻喉人接续奋斗,让人工耳蜗植入术日趋完善,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目前,协和耳鼻喉科已经可以给小至6个月的孩子、老至90岁的老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也可以完成疑难重症手术,包括单侧植入、双侧植入、微创植入、残余听力保护等等。耳鼻喉科的这项工作在国内是领先的,让患者不仅能获得很好的听觉和言语效果,不错过成长的发育阶段,还能够自食其力,给社会减轻了负担。

人工耳蜗的衍变

人工耳蜗的衍变

协和耳鼻喉人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张连山关于前庭功能和眩晕疾病的研究,倪道凤关于听觉、嗅觉和失嗅疾病的研究,张宝泉关于发音重建和嗓音疾病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受到学界的关注。

1981—2020年,耳鼻喉科获国家级和部级的各类奖项高达10项;1991—2020年,耳鼻喉科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成果奖32项。现在的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承担着国家专业质控任务。我们也积极为全国患者提供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专利的转化,让医疗技术真正造福人民。

1981—2020年,耳鼻喉科获国家级和部级的各类奖项高达10项

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的12届历任主委当中,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占了一半

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历任11届主编中,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占了六届

回顾历史,要搭建好学科平台,一定要有梯队,一定要有承上启下的接班人。目前,耳鼻喉科有14人在专业和协会中任职,11人在专业学会学组任职,15人在中华系列杂志任职。

耳鼻喉科医生团队合影

耳鼻喉科护理团队合影

在协和即将迈入新百年之际,在前辈们“大慈恻隐、身怀仁术、胸存远见”的精神感召下,我们深深觉得:虽然世间万事都值得追求,但当浮华褪尽,唯有“医生”这个伟大的职业最值得我们为其鞠躬尽瘁,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定将在前辈指引下,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