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代木门锁的构成怎样,“冶容诲淫,慢藏诲盗”,防君子不防小人

 

古代木门锁的构成怎样,“冶容诲淫,慢藏诲盗”,防君子不防小人

木门锁,古称“闭”,木质结构锁,被誉为“世界第一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木门锁的国家,距今5000年之久的仰韶文化遗址已有发现。木锁结构简单,目的是“冶容诲淫,慢藏诲盗”,即训教、警戒之意,但防君子不防小人。

木门锁由4部分构成,即锁壳、锁栓、锁条、钥匙。开锁时,使用竹木结构的钥匙插入锁栓,挑开锁篾条,将锁栓抽出来,便打开了锁的机关;上锁时,直接将钥匙抽出,使得锁栓的若干个的孔槽将篾条卡入,便关闭了锁的机关。

材质上主要使用硬杂木,因木质坚硬致密,便于设计卡槽和机关,同时相对兼顾耐用,不易腐烂。我国民间直到19世纪仍有民众使用木门锁。发展至今,木锁更多是装饰艺术和收藏品,多使用红木。

1.木门锁的起源和结构原理

私有制出现,“锁”应运而生,从最早的重石封穴、绳结系物,到相对小巧精致木门锁的出现,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文化。木门锁尽管结构简单,但构造也蕴含精巧的原理,木门锁内外的空间对比与“堂奥”不谋而合,可以看见木门锁的外观,但是无法分辨其内部的锁心机关。木门锁作为民俗用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合智慧和空间思维。

木门锁不断发展和演变,并持续增强其装饰性和功能性,创造出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木门锁,逐步扩展应用到刑具、家具中,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木锁无论什么样的材质工艺、结构原理或者美化雕刻,都是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经济发展的体现和反映。木锁不仅仅是生活用品,也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尽管多数木锁的原理和外形大同小异,但是其内部的机关设计和卡槽却有所不同,这种玄妙精致的卡槽类型是后来金属锁具的雏形,沉淀着人们丰富的生活智慧。

古代木门锁的结构构成,基本上是在锁壳、锁栓、锁篾条、钥匙的框架之内,有些简化为简单的门栓,所谓的“钥匙”就是人们的双手,有的则没有篾条这样精巧的结构,而是通过木栓和卡槽构成机关,但无论古代木门锁怎么发展,只要其中没有使用金属部件,都无法脱离以上4个基本部件。

5000年,先民利用现有的材料与工艺,对竹木结构进行加工,将智慧凝结与“堂奥”之中,创造出结构简易、原理精巧的木门锁。可以说,木门锁的内部空间表达人们对于锁的初步尝试,基于竹木材料的特殊性,能够利用简单工具切割并不易变形,由此设计出这种交错木块相叠加的开合结构。

2.木门锁的文化蕴意与精神需求

木门锁尽管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彝族、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中仍有遗留。在发挥了漫长的历史价值之后,尽管木门锁的使用价值不再,但其结构及设计的原理与智慧仍是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细节所在。因为木门锁是先民文明不断发展的一种尝试,人类社会私有制产生促进了锁具的出现,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不被侵犯,因此发明了这种具有保护功能,并且材质普遍,使用便利的木门锁。

木门锁在保护财务的实用性上并不突出,由于木质结构十分容易破坏,但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并且延宕至19世纪还在使用,说明木门锁背后蕴含的是人们之间关于善与恶的教化与训导。换句话说,木门锁目的是“冶容诲淫,慢藏诲盗”,意思是阻止打扮艳丽的人闯入屋内做不道德的事情,劝阻有偷盗之心的人不要进屋盗窃财物。尽管这种阻止和劝诫实用价值低,但跟中医“治未病”的智慧一样,功能是“防未盗”。

由此可知,木门锁造物不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要,更多地是满足精神满足。人类器物文明发展的共同特性是“寄情于物”,在木门锁的设计和发展中,其结构功能单一,但工艺技术内容远不及其蕴意和精神需求。人们在木门锁上寄托了很多类似于祈福避祸、规避隐患的情感寄托。

概而言之,木门锁结构包括主体、钥匙、卡槽等几个部分,是对物的极致追求,古语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可能才是木门锁工艺及结构更深的蕴意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