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酆言鸿语之三十:曹县的“古”———江海

 

江海村的前世今生

《菏泽广播电视报》刊发笔者撰写的“江海村”。

酆鸿

隶属于曹县青岗集镇的江海村,位于曹县城北18.4公里、青岗集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即北纬34°59′,东经115°32′;它北靠东鱼河南支,东距菏商路0、8公里,南临二坡河,即曹县与定陶区交界处。该村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350米,南北400米,耕地面积161公顷,488户,人口1704人。虽然江海村子不大,却曾是商代重地,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邑。

江海村在商代称为“河邑”,商王盘庚、小辛、小乙皆葬于此;周代称为“江国”,江氏世居于此;秦朝时称为“杠(读江)里”,秦汉两军激战于此。据《曹县志》第1213页“江海”词条可知,江海村早在先秦时期就是鲁西南地区著名的古城邑,秦汉之后潮起潮落传承至今。

摘自《菏泽文化通史》

江海村村西为盘庚陵,历代称燕陵,俗名燕堌堆。有关盘庚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史记•殷本纪》载: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相传商朝第20个王盘庚最后葬于江海村村西。燕陵堌堆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80米,高5米,曾出土的陶鬲呈现“夹砂、包边、红陶、厚胎”形象,经鉴定为商代后期的生活用器。原燕陵前建有殷王殿,正殿三间,两边有配房约20多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廿一日,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这里祭祀,乞求殷王保佑,可惜殿宇在“文革”中被拆毁。

摘自《商都亳研究》

武丁发迹于河邑。武丁是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23任君王。据《《国语•楚语》载:“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尚书•说命•上》有:“王宅忧,亮阴三祀。”《史记•殷本纪》记:“帝武丁继位……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上述材料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武丁即位前,居于河邑,学于甘盘,即位后,入于河邑,守陵三载。上述可知,江海村既是武丁父辈之葬地,又为武丁为父守陵居住之处。武丁少时,其父小乙让他以平民身份和普通人一起在河邑劳作,使之知道民间的疾苦。小乙去世后,武丁于此守陵三载,锻炼三年后即位。他勤于政事,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商朝得到空前发展,国势达到鼎盛,史称武丁盛世。

摘自《菏泽文物》

河邑,又称河上杠(读江)里,秦称杠里。秦汉之际,秦军与汉军于此激战。《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间守军于杠里,破之。”在杠里驻守的秦军将领称“河间守”,说明那时此地仍有“河”名,又名杠里,为秦河间守驻军之地,秦末刘邦部属樊哙、灌婴与秦军战激战之地。《曹县大事记》载:秦二世胡亥三年(前207年),沛公属下周勃、曹参等率军复攻杠里,追秦军于亳南。即证樊哙、灌婴以盘庚陵为屏障英勇迎战,大败秦军。

明洪武间,江氏始祖讳明安,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周围河汊纵横,常年积水,一片汪洋,故名江海。江海村明属青岗都,清属青岗里,民国属曹县第四区。1943年8月,属齐滨县第四区。1949年8月,属曹县第四区。1956年,属普连集区。1965年,属青岗集公社。1983年12月,属青岗集乡;2010年5月,撤销青岗集乡,设立青岗集镇,江海村属之至今。

建国后,江海村曾繁育小麦稳千一号,成为国家推广的优良品种。进入新世纪,江海村在保持原貌原味的基础上,对整村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洁化工程。利用村内坑塘和村头荒地重点打造了5处微公园景观,并建设文化长廊100余米,观光亭5座;新建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舞台100余平方米,并配有灯光、音响、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党建文化、乡村文明行动文化街,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上马投资总额达8.3亿元的山东采薇健康农业科技产业园顺利落地,发展果蔬大棚20余座,建设了葡萄采摘园和有机黑小麦种植基地,使江海村成为“流畅、整洁、景美”的宜居家园。

2019年9月,江海村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名单。2019年12月,江海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菏泽日报》刊发笔者撰写的“江海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