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冬奥幕后|运动员智能床零重力可遥控,铲雪开道送进冬奥村

 

从北京冬奥村开村的那一天开始,这里的设施和服务就收获了各国运动员的好评。其中,冬奥运动员房间里摆放的一张智能床更是被“花式”点赞。

不止一位国外运动员以视频形式分享出来这张智能床,使其一夜“走红”。北京2022官方智能床供应商——麒盛科技总经理黄小卫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智能床零重力模式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宇航员的太空舱座椅。除了科技感,还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例如在靠背上采用了雪花设计,希望“讲好中国故事”。

智能床“走红”的幕后,是近两年的筹备、约30个版本的靠背设计稿、150名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及30多个小时人工铲雪开道、用平板车送床进冬奥村等一幕幕。

智能床被“花式”点赞。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图/企业供图,社交平台截图

灵感源于宇航员太空座椅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智能床供应商,麒盛科技为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的3个奥运村提供了6000多张智能床,这也是冬奥会中首次提供智能床。

智能床的高科技究竟体现在哪里呢?麒盛科技总经理黄小卫告诉新京报记者,智能床可用遥控器控制,具备零重力模式、看电视模式、阅读模式等多个功能。

其中,零重力模式是麒盛科技与斯坦福大学一起合作研究的,“类似于宇航员的太空舱座椅。”黄小卫说,“头部抬到15°,脚步抬到35°在这样角度下,心脏与膝盖处于同一水平线,身体压力均衡分散,有效减轻身体压力负担,促进血液循环。”而在这样的角度支持下,可以让人在睡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放松。

“这些是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来做的。”滑冰、滑雪等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腿部力量要求较多,因此脚部的抬起功能对腿部的放松有较大帮助。黄小卫说,床最终是服务于人的睡眠的,“人体放松,睡眠会更好。”

前后出了约30个版本设计稿

据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地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题和中国文化结合,靠背的设计与面料的选择曾有过约30个版本的设计稿,尝试过“长城”“山川”等方案,最终确定为雪花。

黄小卫说,最终的设计定稿考虑了科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而文化背后就是人文关怀。“如果只有高科技,床也是冰冷的,还需要有人文关怀。”

与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睡眠休息舱内的智能床不同的是,冬奥村中的智能床没有设置震动按摩和推力闹钟服务。“主要是考虑到震动按摩的功能对一些有身体障碍的人来说并不一定合适。”此外,考虑到保护运动员隐私等问题,智能床的部分数据化功能也未启用。

黄小卫称,智能床对冬残奥会运动员的帮助可能会更大。考虑到在冬残奥会中部分运动员坐轮椅,智能床进行了可调节的床脚设计,“在冬奥会结束,冬残奥会运动员进入北京冬奥村前,将对床脚进行调节。”这项工作届时将由麒盛科技在闭环内的员工完成。

铲雪开道送床进冬奥村

“公司有300名技术人员,其中有150名都投身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幕后工作。”黄小卫告诉新京报记者,包括设计、运送、安装等多个岗位的人员也都参与其中。

智能床完成后,被运送到冬奥村搬进各个房间的那一幕,更让他难忘。张家口赛区是山地,运送智能床时又下起了大雪,让运输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运送智能床进张家口冬奥村时下起了大雪,工作人员铲雪开道,用平板车运送床。图/企业供图

雪天山地路滑,货车上不去,于是他们人工铲出一条道,用小平板车将智能床一张一张地拉到冬奥村的各个楼下。“智能床的金属钢架、电动部分都很重”,黄小卫回忆,货车司机在雪地里待了30多个小时,公司和冬奥村的工作人员也连续30多个小时没合眼,“没人喊累也没人抱怨,大家都感觉能参与到冬奥会工作中是件非常荣幸的事。”

新京报记者 张洁

编辑 王琳 校对 郭利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