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宁夏:黄河水沁入荒原 “生命水脉”今焕然

 

新华社银川10月13日电 题:宁夏:黄河水沁入荒原 “生命水脉”今焕然

新华社记者邹欣媛

通过抬升近600米,奔腾的黄河水流入宁夏中南部旱塬更偏僻的山坳。近日,一项惠及更多群众的扬黄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穿行在大山深处的扬水管道,将黄河水输送至一个个高效节水设施温棚,汩汩清水为沉寂的土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正在建设的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受访者供图)

时值深秋,黄土沟壑中,一个个设施大棚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顺着地势整齐排列。温棚里绿意盎然,农户们正忙着采收新鲜蔬菜。

不久前,周虎家的蔬菜“喝”上了黄河水。“过去靠拉井水浇地,现在黄河水直达温棚,滴灌节水,春季种完甜瓜,秋季接茬种菜,收入翻倍。”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冯湾村村民周虎说。

海原县地处宁南山区,十年九旱,曾是“贫困”的代名词。为破解水困,上世纪70年代,国家启动建设扬黄工程,借助一级级泵站,黄河水被抬升数百米引入宁夏中南部地区,辐射这一区域的固海扬水工程建设最早、规模最大。

村民周虎在温棚里采摘蔬菜。(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工程运行40余年来,宁夏中南部3市6县(区)共16个乡镇受益,解决了百余万群众饮水和产业发展难题。”固海扬水管理处灌溉调度科负责人贺明杰说。

近年来,固海扬水工程辐射区域不断延伸,更多山区农户用上了黄河水。“去年宁夏开工建设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周虎所在的关桥乡是第一批通水区域。”宁夏水发海原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军说,该工程从固海扬水工程的七干渠取黄河水,通过4级扬水泵站、70余公里输水压力管道,将水抬升590余米,再分流到11座蓄水池。工程全面通水后,每年20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将被输送到海原县3个乡镇的12万亩农田里。

水源工程蓄水。(受访者供图)

固海扬水工程与红寺堡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被称为宁夏三大扬黄工程,是当地不可或缺的“生命水脉”。黄河从中卫进入宁夏,流经397公里,借助扬水工程,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旱地变水田,干滩变绿洲。

“没有黄河水,就没有红寺堡的今天。”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灌溉调度科科长吴建林说,1998年红寺堡扬水工程主线建成通水,原本荒漠半荒漠区、仅有6000多人居住的红寺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移民搬迁同步进行,如今这里灌溉面积发展到96.66万亩,人口增加到近30万人。

红寺堡扬水工程输水管道。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红寺堡区大河乡大河村村民路旭明是最早的一批移民。他告诉记者,搬迁后,这里就有黄河水灌溉,现在他家田里种了20亩黄花菜,每亩地纯收入有7500元。

“黄河水甜”,但扬水不易,且水量有限。近年来,经过更新改造,扬黄工程提档升级,输水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灌区不断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关尚锋说起节水、管水头头是道。“老百姓过去习惯了大水漫灌,推行高效节水之初,大家不会用、不会修、不会管,后来我们形成统一的管水制度,又省时又省工。”他说。

引来黄河水后,旱塬上绿意盎然。如今,一些村庄形成独有的“小气候”,绿树、水塘、农田、水鸟的画面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