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伤口最怕这4件事,分分钟加速你感染的速度

 

生活是一座战场,每个人都难免受伤。感情上的伤痕可以交给时间,身体上的伤口却必须及时处理。一旦方法不当,还有可能招致感染,患上大病。

如果不小心受伤,应该怎样应对?《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科学处理伤口。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主治医师 于冰

这样处理伤口不靠谱

抹唾沫、涂药水、敷野菜、用碘伏……不小心受伤后,人们给伤口消毒止血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主治医师于冰提醒你,有些处理伤口的方法,可能会加剧伤情。

1、唾沫

口水中虽然含有一些杀菌酶,但效果有限。而且,唾沫本身也有一定的细菌,反而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提供唾沫的人患有龋齿、念珠菌病或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唾沫里的细菌成分会大大增加伤口感染风险。

2、野草野菜

外出游玩不小心受伤时,老人们常建议将野草野菜嚼碎或捣碎敷在伤口上。有些野草野菜虽然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但不能保证它们本身是干净无菌的,并且有些野草野菜并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因此,如果是不认识的野草野菜,又不能确保它们是干净的情况下,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消毒。

3、红药水和紫药水

红药水和紫药水曾经是很多家庭药箱里的必备药,但事实上,红药水的杀菌作用很弱,并且含汞,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紫药水只能用于未破损的皮肤上,其中含有的龙胆紫还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杀菌效果有限。

涂抹这两种药水会掩盖伤口本来的面目,使得就诊时,医生无法看清患处的真实情况,影响伤口的清创。现如今,它们已被淘汰出消毒用药了。

4、食盐

食盐确实有助抑制细菌繁殖,但不能用作人体消毒剂。因为它会让人体组织脱水,引起严重疼痛

更严重的是,将食盐直接撒在创面上,会有大量水分渗出,加重血液浓缩,可能导致受伤皮肤细胞坏死

盐被吸收进入血液容易引起高钠血症,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导致休克

3件“神器”呵护你的伤口

在受伤时,应该如何处理伤口呢?下面几种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

1、碘伏类

  • 医用碘伏的浓度较低,刺激性较小,可直接用于多数情况下皮肤、黏膜的消毒。
  • 碘酒与碘伏相比,刺激性较强,会让伤口产生较为明显的烧灼疼痛感,可用于程度较轻的挫伤、擦伤等一般外伤的消毒。
  • 酒精可用于小伤口消毒,其刺激性较强,不适宜黏膜破损处的消毒,否则可能加重黏膜破损,延缓愈合。

2、双氧水

浓度等于或低于3%的双氧水(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深部伤口的清洁。一般先用双氧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后用酒精消毒。

双氧水不宜接触眼睛和外耳道的皮肤破损处,否则可能影响视力和听力。

3、红花油

红花油具有止痛、消肿和抗炎的作用,常用于运动中出现的软组织挫伤。

不过,红花油不能用于有皮肤破损、出血的伤口,也不能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此外,扭伤后局部肿胀,也不建议用红花油,以免加重病情。过敏体质者也应慎用红花油。

于冰建议,小且浅的伤口,处理时应先用清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然后用湿的纱布将伤口的血液及污垢由内向外清除,尽量不要贴创可贴。

如果伤口较深或被生锈的东西刺伤,除了简单处理外,还要使用双氧水清洗,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伤口感染的4大迹象

看似简单的伤口,如果治疗不当,有可能发生感染。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近日总结了伤口感染的几个迹象,这样你就可以及早控制住它。

1、受伤区域持续发红

伤口周围发红是愈合的标志。但是,当这种颜色持续存在或向周围区域显著扩散时,就可能提示已经感染。

2、疼痛不减弱

割伤、擦伤有点疼很正常,然而若疼痛持续或加剧,而不是逐渐改善,很有可能是感染。

3、脓发臭或变绿

伤口出现化脓,需要注意颜色和气味。如果脓液发绿或有臭味,就是伤口感染的确切迹象。

伤口上有黄色的物质并不用担心,这实际是肉芽组织,它是愈合过程的一部分,不要把它与脓混淆。

4、全身难受

皮肤感染的迹象有时并不仅限于皮肤,当感染扩散时,也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烧、恶心、精神错乱或只是感觉不适等。

此外,轻微的皮肤感染可能升级为严重威胁

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例,它会因败血症而变得致命,其中蜂窝织炎较为常见,其特征是发红、肿胀、疼痛或局部区域渗出分泌物(通常限于脚和小腿)。

脓疱疮是葡萄球菌引起的另一种皮肤感染。它是有传染性的、疼痛的皮疹,通常会有大水泡,伴有渗出液。▲

本期编辑:刘畅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刘敏 萧忠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