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陀螺:古老又新潮的玩具

 

来源:北京日报

陀螺:古老又新潮的玩具

母冰

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孩子成长的不仅有家人和朋友,还有许多看似不起眼的玩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陀螺,距今约7000年历史,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玩具之一。小小的陀螺,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尽管条件有限,仍然尽其所能制作玩具,守护孩子幸福的童年。

1 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

陀螺这种玩具,形状或如圆锥,或圆形或椭圆形,多中空,可立在尖突或轴端上旋转。在世界文化史上,陀螺的起源地始终无法考证。可以说,它在东西方都起源甚早,除了南极洲外,在其他大陆都有发现。《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这样写道:“没有人准确知道人们最初玩陀螺的时间。但古希腊儿童玩过陀螺,而在中国和日本,陀螺成为公众娱乐已有几百年的时间。在19世纪许多东方人成为熟练的转陀螺能手。他们玩陀螺的窍门多种多样,如跑步、登斜板等。”

陀螺的起源众说纷纭。新石器时代有一种纺纱用的工具——纺锤,人们猜测陀螺可能是从中发展而来的,因为纺锤掉落在地上会做独特有趣的回转运动,从而被当成一种玩具。

我国第一位现代考古学家李济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制陀螺,被确定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慈城平原上的河姆渡遗址中共出土了42件陀螺,其中陶制4件、木制38件。经过碳14的测定,其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从目前已发现的考古材料上看,河姆渡文化中的陀螺是世界上最早的。新疆哈密五堡墓葬、浙江田螺山遗址等地均有出土陀螺,2010年考古人员在洛阳市五女冢村发现一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石制陀螺,它和现代陀螺大小、形状十分相似,直径约5.7厘米,高约7.7厘米,重不足300克。由此可见,陀螺可能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成为先民家中常见的一种娱乐玩具,即使生存条件异常艰苦。

除了我国,陀螺在世界各地的考古中均有大量发现。如在伊拉克巴格达东南约300千米的乌尔镇就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的陶土陀螺;在特洛伊(现土耳其)也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陶土旋转物;在埃及发现了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木雕陀螺;在希腊底比斯发现了公元前1250年的陶土陀螺。大约公元前500年的希腊陶器上,饰有旋转陀螺的画面。作为富足的象征,陶制陀螺被当作祭品用以敬神,或被放进墓穴作为陪葬物。在罗马还发现了公元前27年的骨制陀螺。

此外,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陀螺的记载也很丰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描写被石头打中的赫克托耳时说:“……他像个陀螺似地打起回旋来。”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用陀螺的运动来说明运动与不动。古希腊喜剧之王阿里斯托芬在喜剧《鸟》中写道:“这就给你装翅膀,今儿就让你转的跟陀螺一样。”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中也曾着力描写过陀螺:“……就像有时候一群游戏的孩子在一间空荡的大屋子里用鞭子抽打一个陀螺,全神贯注地看着它围着屋子绕大圈子,陀螺被鞭子抽打,就不停地兜圈子……”莎士比亚的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福斯塔夫说:“自从我小时候偷鹅、赖学、抽陀螺挨打以后,直到现在才重新尝到挨打的滋味。”

2 名称难定留下千年空白

尽管“独步江湖”数千年,但有关陀螺的文字记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空白,无论是汉唐典籍,还是宋元著作,都难得见到详细描述,这可能是因为战乱频发导致有关典籍缺失,也有可能是这种民间玩具名称前后不一,导致后人无法考证。

陀螺最早见于文字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中写道:“梜者,镟作独乐及盏。”著名农史学家缪启愉校释曰:“‘独乐’,即‘陀螺’,小儿玩具。”但“独乐”这个名字在我国被三番五次的修改。

唐代文学家元结在《恶圆》一文记载:“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这个“圆转之器”,能产生“聚孩孺”的效用,就是手旋陀螺之类。

南宋画家苏汉臣绘的《百子嬉春图》中就有两个儿童玩陀螺的情景,他的另一件作品《货郎图》中勾描了货郎所售的百十件货品,陀螺就位列其中,不过它已经经过了改造,开始加钉来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

宋代周密在回忆临安城过往而作的《武林旧事》中记载:“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其中的千千车,据考证就是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类似陀螺的贵族游戏,将一个长约3厘米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转得最久的就是获胜者。根据清朝杭世骏《橙花馆集》介绍,这种手旋陀螺在明代成为宫人喜爱的游戏,称为“妆域”,制作更加考究,以象牙为之并镂以树、石、人物,游戏规则是不许转出事先划定的界限,“逾局者有罚”。

在宋朝“千千车”和明朝“妆域”玩法的基础上,手旋陀螺的“袖拂”后来蜕变成一根小绳鞭,玩耍方式由手旋改为鞭抽,从“手捻发动,拂袖加速”变为“绳甩发动,鞭抽加速”,场地也由桌上圆碟变为更大的地面场地。而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出现,并成为一个正式的词语。在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书中,就曾记载着一首民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具体玩法是:“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转,影不动也。”这和现代鞭旋陀螺的玩法几乎完全一样。足可见,明朝时陀螺已然成为一种大众玩具,且和春游踏青的习俗紧密相连。

满族进关建立大清政权之后,大力提倡冰嬉。在冬天冰封的江河上,孩子们在平滑的冰面上打起了陀螺,因为抽打时发出“嘶嘶”的猴叫声,而且旋转得像猴子一样敏捷,所以陀螺又被称之为“冰猴”,后来又演变出多个新花样,如在大“冰猴”的空心里放上一个小“冰猴”,抽动大的时,小的便跳出来一同旋转,称为“子母猴”;在“冰猴”上刻几个小孔,抽起来嗡嗡作响,如笛似哨,称之为“响猴”;将“冰猴”四周涂得五颜六色,旋转起来如绚丽的万花筒,称之为“彩猴”;几人将各自的“冰猴”抽得飞转,然后让“冰猴”相撞,被撞翻的便认输,常胜不败者被称为“猴儿王”。

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燕京杂记》《旧京琐记》等文献有大量关于陀螺的文字记载,玩陀螺的绘画还出现在19世纪初期瓷盘彩绘中。1820年前后,由中国南方窑专门为西方市场制作了一批瓷盘,该盘中央釉绘了美国塞勒姆造快速帆船“友谊”号图样,盘周边对称地釉绘出4幅椭圆图画,其中的一幅为两个儿童玩陀螺。

3 从民间游戏到体育竞技

发展至今,这种来源于民间的传统玩具在各地有着五花八门的叫法,如河南称之为“的喽”,闽南语称“干乐”,湖南长沙称“得罗”,老北京称“打猴儿”或“汉奸”。

我国民间还将陀螺发展成为一种运动或者民族体育游艺活动,特别是在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甚久,玩法无外乎两种形式: 一是双方直接比旋转时间;二是双方击打后再比旋转。

彝族认为打陀螺就是“打庄稼”,打赢了陀螺来年庄稼就会大丰收。还有一句当地流传的俗语:“打赢达庄稼,打不赢皮干巴。”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是滇南彝区的陀螺节,赛前要举行祭祀陀螺神仪式,即将本队最后压阵的陀螺倒放在地上,让参赛队员轮流抽打,以祈比赛得胜。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在壮语里,陀螺又叫“勒江”,形似圆锥,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制成,比赛前涂抹鸡油,平时放在水中浸泡,以防爆裂,比赛时参赛者通过抛起以及拉绳使陀螺在地上快速旋转,然后捧到碗底上,再移到木板上,以旋转时间长短为胜负标准,获冠军者荣称“陀螺王”。

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喜欢、最热闹的娱乐活动是赛陀螺,他们将春节也称为陀螺节。比赛由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陀螺手们听到一声“定根”令下,便各自将陀螺脚尖着地,以手按着,再听见“开打”令下,就像发动柴油机一样扯动手中的绳子,并顺势将陀螺甩出去,谁的陀螺转到最后,谁便是优胜者。

在佤族,陀螺被称为“布冷”,普通佤族陀螺以硬木制成,直径5至10厘米,上平下尖。比赛时分为两队,甲方将陀螺抽旋于地,曰“支”,乙方将陀螺抽旋,同时抛击对方靶陀,以将靶陀打翻后己方的陀螺仍能旋转为胜,如击中靶陀后双方都在旋转,则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长。

哈尼族陀螺形态奇特,像一只萝卜,直径10厘米左右,分队比赛,抽旋陀螺决定攻守权,然后进行“支打”比赛,攻方从划在地上的基准线上打出,越线违例。

1981年10月,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将陀螺列为表演项目;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民运会上,云南代表团为大会作了陀螺表演,受到与会专家和群众好评;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经云南省政府推荐,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河北、广东、上海、海南、云南等12支代表队参加比赛,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我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

2019年9月,包括西南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开设了陀螺这门体育课程。陀螺比赛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守方先旋放陀螺,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对方,将守方陀螺击出场外或比守方陀螺在场内旋转时间更长就可得分,比赛极具观赏性,运动员矫健飒爽的身姿,近乎舞蹈般的优美动作,以及高超的技巧和命中率,引来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其实不光在我国,现在的陀螺赛事已经遍及全球。2015年世界陀螺大赛在日本横滨举行,来自日本国内的18支队伍和6个海外国家的11支队伍凭借各自的独门绝技和独家创意展开了一场陀螺台上的大比拼。

4 科技加持创新升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各种材质与形状的创新陀螺出现,陀螺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有的身装彩灯,发出绚丽多姿的彩光以吸引眼球;有的挖成中空,旋转时可发出蜂鸣声;有的“增肥”至一百多公斤,比比谁的力气大。

继古老的木质陀螺后,电力的应用为其“加持”,日本逐渐兴起了电动陀螺,自出现流行至今。它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了更为炫酷的样式和功能,比如智能感应等。加上与之相关的动漫,更加深了日本青少年对它的喜爱。

指尖陀螺在2016年初风靡欧美,后流行于全世界。其虽名叫陀螺,但是和传统的手捻陀螺有很大区别。传统陀螺放在指尖上旋转的高阶特技,对于它来说只是基础。而且体积小巧,方便携带,玩者在聊天或者无聊甚至炫技时可随时把玩。相对于传统陀螺的圆外形,它的形状各式各样,不再局限于圆形或是方形。随着转速不同和正反旋转的变化,它的图案也会随之改变。在2016年年底,福布斯网把“指尖陀螺”称为2017年必备的办公室玩具。

2019年日本一家公司使用了吉尼斯“最小的商用钢球轴承”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指尖陀螺,八人团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制造出的这个陀螺长度约5.09毫米,据称拥有和其他指尖陀螺一样的功能,但玩者必须用一把镊子才能将其拿起。

这个网红陀螺过气后,陀螺又开始了与科技合体大变身,如变为能听歌的蓝牙耳机,实现与音乐的融合之美;又如变身电动汽车钥匙,成为排解堵车焦虑、放松心情的神器。

陀螺这种既古老又新潮的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的未来,它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享受到最朴实的快乐。

有此一问

为什么陀螺旋转时不会倒

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出现过陀螺。别以为它只是“小儿科”,科学家从这个古老的玩具中发现了高速旋转的陀螺可以竖直不倒、与地面保持垂直,这就反映了陀螺的稳定性。

旋转的陀螺为什么可以不倒呢?原来,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本身的轴线转动作“自转”,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作锥形运动。陀螺围绕自身轴线作“自转”运动速度的快慢,决定着陀螺摆动角的大小。在一定的初始条件和一定的外力矩作用下,陀螺会在不停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另一个固定的转轴不停地旋转,这就是陀螺的旋进,又称为回转效应。

物理学上称绕支点作高速转动的刚体为陀螺,作为刚体绕定点转动的例子,陀螺运动引起了科学界长期的关注,在理论力学中是重要的一章内容。科学家利用陀螺的力学性质制成了各种功能的陀螺装置,如回转罗盘、定向指示仪等。1852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陀螺仪。陀螺仪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各军事大国的核心技术,因为它可以提供精确的方位、俯仰、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而激光陀螺仪能够直接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广泛应用于战机、导弹、潜艇等武器装备上。

延伸阅读

西方来复枪的鼻祖是陀螺

来复枪,是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线的线膛枪,也是现代狙击枪的鼻祖。其英文rifle有“膛线”的意思,这种膛线的设计原理就是来自陀螺。

在来复枪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使用滑膛枪,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命中率极低。在19世纪欧洲军队进行的队列密集射击测试中,面对一个宽3米、高1米的固定目标,在90米至270米的距离间,滑膛枪的命中率仅为53%至15%。

在受到重力、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滑膛枪无法做到子弹按直线轨迹前进,但线膛枪完全可以做到,“秘诀”就是这些位于枪管内壁的膛线。这种膛线数没有既定数目,通常有4条、6条和8条,这些螺旋形的沟槽让子弹沿膛线出发并增加了侧向力,使子弹旋转且稳定飞行,转速最高可达到每分钟8万转,射程和精准度增加了近一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