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家庭护理工的维权之路:他们是现代“奴隶”
纽约市政府的保安,见过太多在门口喊口号的。但喊中文的,实属少见。况且这次喊话的,还是一群五六十岁的妇女。
65岁的张云芳,声音洪亮,带着浓厚的福建口音,习惯在每句末语调上扬一下,带着一种原始又蓬勃的生命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他们是纽约数十万家庭护理工中的代表,由包括华人在内的有色人种女性承担。她们多数需要24小时驻家,日夜不歇,照护失能老人,却收入低微,长期压抑。
2023年4月12日,护理工们在纽约市政府门口静坐为此,华人护理工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改变。
在纽约,像张云芳这样的家庭护理工,一共有30多万,通常由包括华人在内的有色人种女性承担。她们多数需要24小时驻家,日夜不歇,照护失能老人,却收入低微,长期压抑。
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的“全球照护链”理论,精准描述了这一现状:都市白人女性从繁琐家务和照护劳动中解放,是以有色女性移民离土离乡为代价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这条照护链前端的人种和性别,逐渐变得多元复杂,可最末端的人,从未改变。
现在,她们决定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改变。
华人策划协会(以下简称“华策会”)就是这样的机构——名义上,它是协助低收入华人的非盈利机构,具体做的,是新移民的劳动中介,派遣家庭护理工是其中重要一环。
常年从事家庭护理工作的华人女性,勤劳致富,但薪水却微薄,甚至存在赊欠的情况。她们需要24小时保持工作状态,照料失能长者的生活,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这些华人女性的辛酸故事,应该被更多人听到。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21世纪的纽约,还存在24小时工作制,这样反人类的罪行?
台下近百人静静聆听,前排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华人女性,站在人群里要比周围矮一截。她们喜欢红色,有人把红色丝巾系在头上,或者戴一顶红帽子。队伍里也有一些深色皮肤的女性,以及年轻的亚裔面庞。她们大多和张云芳一样,都是24小时昼夜不息的家庭护理工。
有人喊道,“No more 24(推翻24小时工作制)!”更多的人跟着喊起来,“No more 24!No more 24!”
家庭护理工们站出来,要求获取他们应得的权益,不再沉默。他们希望改变这个不人道的24小时工作制,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纽约市政府中的华人家庭护理工,长期以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着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现在,他们站出来,要求公正,要求尊重,要求改变。
他们的维权运动逐渐扩大,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家庭护理工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状,他们决定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这场维权运动不仅是关于家庭护理工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正义和人权的问题。他们的呼声应该得到重视,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护。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不公平的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为这些劳动者的权益而奋斗。他们是现代社会中被忽视的英雄,他们为我们的社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让我们一起支持家庭护理工的维权运动,呼吁政府和相关机构关注他们的合法权益,争取公平对待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公正、人道、平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