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标配!饮过这杯醇厚焦香的老酒,再冷也不怕
大寒过后,冷空气反反复复,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
但,也不要太担心!
因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神农本草》:“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这酒指的便是黄酒。黄酒“其性在温、其用在调、其效在通、其功在平、其旨在和”,非常适合在寒冷的冬天适量饮用。
说到黄酒,“南绍兴,北即墨”,青岛即墨老酒必须榜上有名!
缘起 | 2000多年前,“尘封”的智慧
即墨老酒的酿造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记载是始酿于北宋时期。中国黄酒两大流派中,北派黄酒的具体史料记载甚少。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即墨一带酿造黄酒已极为兴盛,俗称“醪酒”,为民间常用的助兴饮料和祭品;此外,齐景公朝拜崂山仙境时的“仙酒”,齐将田单巧摆“火牛阵”大破燕军后的“牛酒”,秦始皇东赴崂山时的“寿酒”,都是关于即墨老酒的早期记载。
盛唐时期,人们发现喝“醪酒”有舒筋骨、壮骨髓之功效,便名其为“骷髅醪酒”。宋代后,酿酒压榨技术已完备成熟,即墨的醪酒酿造已成为了当地的一大行业,俗称“老干榨”。
清朝光绪年间,即墨城内有“隆盛栈”等有名老酒馆十几家。
在民国8年(1931年),“源兴泰”“泉盛祥”“元聚栈”“振源馆”等有名的老酒作坊增加到五百余家。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即墨醪酒”产销达到极盛,不仅畅销全国各大商埠,还出口日本及南洋诸国。
即墨老酒因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工艺、突出的品质,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也成为中国黄酒的北方代表。
新生 | 守六法,把六关
百年老窖里,一场炉与火之歌正在上演。
即墨黄酒主要生产原料为优质黍米、陈伏麦曲、崂山(麦饭石)矿泉水等,千百年来,即墨黄酒酿造师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纯正北派黄酒酿造诀窍——“守六法、把六关”。那传了一代又一代的,几百年的老手艺赋予了黍米新生。
所谓“六法”,是“古遗六法”,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湛炽必洁、火齐必得。
概括来说就是,酿造黄酒的原料大黄米必须颗粒整齐、优质,酿造黄酒的曲种,必须严格符合要求的时日与气候,制酒要用崂山麦饭石矿泉水,酿造、陈储老酒的容器,要质地优良、无毒无味,并提前清洁、烧烫。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煪糜”这道工序。
将大黄米煮透后,边加热,边用锅铲搅拌,保证糜焦而不糊,“煪”到大黄米呈棕红色时出锅,这就是即墨老酒能拥有焦糖般深沉色泽的秘密,并赋予了老酒一股天然的焦香,入口后似有淡淡苦味,却又瞬间消失。
老酒还需封坛窖藏,最少五年,多至十五至二十年。要用荷叶、玉米皮先把坛口罩上,再用泥坯封住,保存到阴凉恒温的酒窖里,封存后的老酒更加醇和,且愈陈愈香。
在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即墨黄酒传统酿造技艺坚定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国北派黄酒的领军人物——中国酿酒大师于秦峰。
于秦峰是妙府老酒创始人、即墨黄酒传统酿造工艺传承人,30多年来,于历史尘埃中寻回即墨酿造的古老技法,走访了大量酿酒厂,钻研从明清开始的各种版本的《即墨县志》,整理古籍和民间流传的酿酒技法,将古老的“古遗六法”重现世间。
品味 | 温一壶老酒,论英雄
酿成后的即墨老酒,熟褐色中透着莹亮的光泽,散发着淡淡酒香,醇和温润……
图源:即墨老酒馆
不同于洋酒的浓烈辛辣,即墨老酒微辣的口感中带着几分焦香,回味又觉丝丝甘甜。这一杯酒,背后蕴藏着千年的文化,仿佛是有生命的。
冷冽冬日,烫一壶老酒,品饮更妙。小酌几口,既惬意又暖身。
小贴士
把即墨老酒适当加热到40℃~50℃饮用,温热滋润,但要注意把控酒的温度:温度太低,影响酒香;太高则会破坏口感与营养,一定不能将酒煮开了喝。最好用瓷制品容器盛酒,不宜用铁或玻璃制品,要利用隔水加热原理温酒。
此外,除了味道好,即墨老酒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具有补血活血,健胃健脾,补筋骨,祛寒气等功效。
即墨老酒被评为"营养酒王",据化验,即墨老酒含有十六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及酶类维生素,十七种氨基酸。性质也比较温和,适量饮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滋补身体,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饮品。
即墨老酒
此外,即墨老酒也在不断研发的创新型即墨老酒,有清逸美、海参肽即墨老酒、同仁老酒、阿胶老酒等产品,更适合不同体质人饮用。
过了大寒又立春,望春则暖,第二十四个节气就要过去了。
新春将至!
愿这杯即墨老酒,能驱走冬日的寒冷。
为你,带来一整个春天的温暖。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9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