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筷子,源远流长,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筷子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筷子我们每天都在用,可其中的文化则未必有多少人知道。
据记载周天子各种礼仪制度的书《礼记·曲礼》载:“共饭不泽手,毋搏饭,毋放饭”,意思是说,与人一起吃饭时不要乱搏(抓取),不要把粘在手上的饭放回饭盘里。这说明,在周朝人们吃饭还用手抓。
大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开始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箸字,即筷子的最初名称。最早见诸文字的是《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也有相同记载,应该是引用韩非子之说。
《辞源》箸字条解释:“饭具,同‘筯’,俗称筷。”《史记》“周亚夫传”:“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可知在当时箸亦写为櫡。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上世纪在云南的一座汉墓里,发现了筷子实物,有力地证明筷子在汉代已普遍使用。当时才貌双全的豪门小姐卓文君与文人司马相如私奔,二人的定情信物就是一双筷子。司马相如还赋诗一首《咏箸》:“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忿狷》记载了一个关于筷子的趣事:“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用筷子扎椭圆的鸡蛋,当然扎不到,于是就扔地上……寥寥数十字就把王述急性子描写得跃然纸上。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相传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初次拜见朱元璋时,朱挥动手中筷子,要他以竹筷为题吟诗一首,并不得出现筷字。于是,便有了《咏箸》一诗流传至今:”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汉家天下四百年,尽在留侯一箸间。”
明代诗人程良规写有五言绝句 《咏竹箸》:“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载《清诗话》)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清代袁枚的《咏筷子》曰:“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诗人以筷喻为他人作嫁衣裳,意味深长。其中既有同情又有讽刺。
“筷”这个字出现比较晚。明代学者陆容在著作《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苏州一带)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意思是说,因“箸”和“住”是同音,在当地有“翻”的意思,对于常年在水面上生活和工作的吴人来说不是太吉利,于是把“箸”改成了“快儿”,取让船快行,一帆风顺的意思。因筷子大都是由竹子制成,人们又在“快”字上面加了“竹”字头,于是就有了“筷”字,俗称箸为筷子。
中国人使用的筷子一般都是圆柱形的,即头部圆形,尾部方形,有“天圆地方”之意。筷子看上去十分普通,却能够利用五根手指完成对菜品的夹、挑、捞、搅等动作,堪称世界食具一绝。曾有学者说过,筷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可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周恩来总理在为尼克松示范怎样用好筷子
筷子,英文写作Chopstick,意思是“很快的棍子”。在西洋人眼里,筷子是很神奇的餐具。明代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后看到中国人吃东西竟然不用刀叉,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轻易地就能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包括煮鸡蛋。这个西洋人大为惊叹。即便到了现代,外国人对筷子仍然极感兴趣。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明报》曾刊登题为《尼克松的筷子》一文,披露十几年前尼克松开始其“改变世界的一星期”的中国之行时关于他与筷子的往事——
该文介绍,为准备中国之行,尼克松费尽了心机。他知道到中国后免不了要用筷子,为了不出洋相,保证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尼克松在出发前曾下苦功练习了一番,最后终于可以用筷子进餐。对这个“成就”,这位美国总统颇为得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的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设盛宴款待远道而来的贵宾。这下子尼克松凭藉使用筷子的本领可以大出风头了。他有板有眼地用筷子挟取食物,胸有成竹地让记者拍照。不少人为尼克松能熟练使用筷子吃惊,更敏感的是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等尼克松一站起身离席,他就飞奔过去将尼克松使用过的那双筷子揣入怀中拿走了。当时很多人没有反应过来,愣在那里。等到别人明白过来想要效尤,已经晚了。尼克松使用的筷子只有一双,再也没有了。据说,当天就有人出2000美元要买这双筷子,可是伯恩斯这位年轻记者不肯。
筷子在材质上也很讲究。古人多以竹子、木头制作筷子,达官贵人还会使用珍贵的象牙、金银、琥珀、玉石等材料来制作。发展到了现代,随着科学健康意识的普及以及工业技艺的发展,筷子已经出现玻璃、塑料、合成树脂等质地的,广泛被民众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筷子在中国发明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日本保留了我国很多古代的礼法与制度,其中就包括筷子。他们的筷子根据用途不同种类也很多。比如有公筷、做菜用的大型长筷、有儿童练习筷、鱼类专用筷等,还有过年使用的筷子、祈福使用的筷子、茶道专用筷、工艺品筷、男性或女性专用筷等等诸多门类,很多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日本最早发明了卫生筷,即一次性筷子。卫生筷是一种方头方脑连在一起、用手一掰分成两根的木筷子。称之为“卫生筷”,是因这种筷子是经过消毒,且“一次性使用”,在日本叫作 “割箸”或“剖箸”。其由来并不久远。据说在明治未年,一位商人从政府那儿以廉价收买了全国的废旧电线杆与枕木。他用这批“朽木”,制成了数百万副这一类的筷子,取名“割箸”,销售全国。他因此举而成名,并发了一笔大财。
据日本税务局统计,日本人每年要耗几百万立方的木材做筷子。中国人口远远超过日本,如果统计起来,得出的数字会更惊人。所以,为了节约木材,国家在多年前就鼓励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据现代幼儿教育学者研究发现,训练孩子从小使用筷子吃饭,可以很好地促进大脑发育,还可以对手部的肌肉和穴位进行刺激,从而得到很好的锻炼,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吃饭的工具,更是一种非常益智的玩具和教育工具。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筷子是很奇妙的两根小棍子,当人用筷子进食,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学杠杆原理的具体应用。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事它也能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