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一个方子,化痰理气,清肺降火,燥热没了,气机流通了,痰就没了

 

有一种痰,它总是黏腻在我们的咽喉之中,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就像是一颗梅核一样,梗在我们的喉咙里,古人形象的称之为梅核气。

而早在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就设立了一张专门用来治疗梅核气的经典方——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紫苏叶、茯苓、生姜。

我们前文就讲了,梅核气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时常感觉有如梅核梗在咽喉,但你即便是跑去医院,用现代的仪器,里里外外检查一遍,也丝毫找不到梗在咽喉处的“梅核”。

因为梅核气是无形之痰啊!

所以,这里首先用到的就是半夏。

半夏以显著的燥湿化痰的功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半夏主入脾经,而我们的脾喜燥恶润,潮湿的环境下,湿气横行,聚而成痰。而半夏的燥烈之性可以燥化脾胃中的湿气,湿气既然没有了,痰浊化生的源头也就被阻断了。

半夏

其次,中医认为痰湿最大的特点就是黏腻,众所周知,黏腻的东西,它的流动性就会差很多,而想要增加流动性,就得加入气药。

医圣在这里就加用了厚朴和紫苏。

厚朴既长于下气,又兼可燥湿,把卡在咽喉里的痰湿一边往下排,一边又在削弱着痰湿。

厚朴

紫苏的味道偏辛,中医讲,辛能行散。所以,这里用上紫苏和厚朴,一上一下,意在把我们人体的气机通道疏通开来,增加气机的流动性,流动性好了,痰浊自然是容易排泻而出。

紫苏

茯苓和生姜则主要是健运脾胃的。

我们前面就讲了,脾为生痰之源。只有脾脏健运起来了,痰浊才没有了化生的源头。

茯苓入脾经,功善健脾祛湿,它可以吸纳体内的湿,然后从小便而出,给邪以出路。

茯苓

而健运脾胃最主要的力量之一就是阳气,中医讲了,阳主推动。生姜入脾、胃经,味辛性温。这里用上一些生姜,正是给脾胃增加转运的动力啊!

生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半夏厚朴汤我用过,效果并不理想。

须知‬,半夏厚朴汤是‬通过调理气机,而‬达到化痰的目的,若是‬疗效‬甚微‬,可能是‬气郁‬的‬程度‬已深,久郁‬就容易‬滋生内热‬,热邪‬灼伤‬津液‬,所以‬,梅核气‬的‬人群‬时常‬还会伴有‬口干舌燥‬的‬感觉‬。

须知,咽喉为肺之门户。咽喉干燥有痰,往往伴随的是肺中也有郁火。肺中津液受到肺火的灼伤,酿湿成痰,就容易进一步加重梅核卡喉的症状。

所以,在治疗梅核气的同时,滋养肺阴也是尤为的重要,这里用上的则是仲景先师的另外一张方子——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粳米、甘草。

麦冬,因为长得和麦子很像,加之即便是在寒冬腊月里,麦冬依旧可以摇曳生姿,故名麦冬。

然而,麦冬之所以可以傲立于寒风之中,也正是因为麦冬的寒凉之性。加之,其质地滋润,主入肺经,所以,麦冬跑到我们的体内,就像是一场久违的甘霖,既浇灭了反反复复的肺火,又润泽了我们干涸枯竭的肺阴。

麦冬

人参主入脾肺经,功善大补脾肺之气。中医讲,气能载津。说的是气是津液的载体,所以单单把津液补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津亏。而用上一些人参,让滋补的津液有了载体。

bu人参

至于粳米和甘草,都是用来养胃护胃的,以免脾胃的正气受损。

粳米

甘草

所以,讲到这里,方子也就呼之欲出了——半夏厚朴汤合麦门冬汤。

半夏厚朴汤合麦门冬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麦冬、人参、粳米、甘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