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的小知识
考拉(Phascolarctos cinereus,或者不准确地说,考拉熊)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树栖食草性有袋动物。它是袋熊科现存的唯一代表,它的近亲是袋熊。考拉分布在大陆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居住在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南澳大利亚。它的身体粗壮,没有尾巴,头大,耳朵圆而蓬松,鼻子大而勺状,很容易辨认出来。考拉的身长为60-85厘米(24-33英寸),体重为4-15公斤(9-33磅)。毛皮颜色从银灰色到巧克力棕色不等。北方种群的考拉通常比南方种群的考拉更小,颜色更浅。这些种群可能是独立的亚种,但这是有争议的。 考拉通常栖息在开阔的桉树林地,这些树的叶子构成了它们的大部分食物。由于这种桉树饮食的营养和卡路里含量有限,考拉基本上是久坐不动的,每天最多睡20小时。它们是反社会动物,只有母亲和依赖它们的后代之间才有联系。成年雄性用响亮的风箱进行交流,吓唬对手并吸引配偶。雄性用胸部气味腺分泌的分泌物来标记它们的存在。作为有袋动物,考拉生下发育不全的幼兽,它们爬进母亲的育儿袋,在出生后的头六到七个月呆在育儿袋里。这些被称为乔伊的小考拉在一岁左右完全断奶。考拉几乎没有天敌和寄生虫,但受到各种病原体的威胁,如衣原体科细菌和考拉逆转录病毒,以及森林大火和干旱。 考拉被土著澳大利亚人猎杀,并在神话和洞穴艺术中被描绘了数千年。1798年,有记载的欧洲人和考拉的首次相遇是在1810年,博物学家乔治·佩里(George Perry)发表了这种动物的图片。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于1814年首次对考拉进行了详细的科学描述,尽管他的研究成果已有180年未发表。流行艺术家约翰·古尔德对考拉进行了插图和描述,向英国公众介绍了该物种。19世纪,几位英国科学家揭示了有关这种动物生物学的更多细节。由于其独特的外观,考拉被全世界公认为澳大利亚的象征。考拉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受伤害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同样将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州的特定种群列为易受伤害的种群。[4]这种动物在20世纪初因皮毛而被大量捕杀,昆士兰的大规模捕杀导致公众强烈抗议,并发起了一场保护该物种的运动。建立了庇护所,迁移工作转移到新的地区,考拉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或减少。对它们生存的最大威胁是农业和城市化造成的栖息地破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