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从“土黑板,碎粉笔”到“智慧课堂”-改革开放后的教具发展

 

改革开放后,教辅工具的发展变化可喜惊人,从传统的“土黑板、碎粉笔”,到“小卡片、小黑板”,到现在遍地开花的“智慧课堂”,这不仅是教具上的进步演变,还是中国教育迈向2.0信息化建设的伟大步伐。

70年代:教具资源匮乏,土黑板成主力

“那时候,课堂教学局限于一支碎粉笔、一块土黑板、一本教科书,教具老师自己制作,数学课用筷子、火柴棍当教具……”一位70年代的大叔回忆起小时候上课时的场景说道。


上世纪70年代,当时学校是用泥土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学生不多,老师更是寥寥几人,而用于教学的工具除了教材和粉笔就只剩下用石膏和水泥做成的黑板,老师讲课的方式和内容十分单一,朗诵课文和讲解自己勾画出来的重点及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伴随着70年代人的小学、初中的全部课程。

80年代:教具资源的简易补充,知识走向具体化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很多乡镇教师开始使用挂图、小卡片和小黑板进行教学。“挂图和小卡片是从挂历和杂志上剪下来自己制作的,它们能够将比较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实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所学内容和内涵。”一位年过70的退休老教师介绍当时的情况说道。

90年代:教具信息化的开端,互动教学初步实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学校开始普遍使用材质更好的黑板。书写的字迹更加清晰,更流畅,有条件的学校,还配备幻灯片投影仪开始出现在课堂。相对于之前老师自己准备卡片、挂图,幻灯片不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老师的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知识难点和重点的讲解篇幅也进一步扩展,让互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初步化的实现。

21世纪:“智慧课堂”落地,走教育2.0信息化建设大道

步入中国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辅工具更具多样性和科学性。内容丰富的辅导书、配套齐全的实验材料,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起多媒体功能室、标准化实验室。这些教辅工具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面加强,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而教辅工具的新旧交替也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教与学的改革朝着数字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方向持续演进。十九大后,教育部启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先进教学理念深入各地中小学校,校园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

2019年,不少地区的教育事业更伴随2.0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仅“七三课堂”一个“智慧课堂”品牌,就在广西、山东、辽宁、山西等地进行全方位的落地试点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30所中小学校,其“智慧课堂”品牌并拓展至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而其余“智慧课堂”企业的项目也在各大校园如火如荼开展,信息化与学科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高。

从“土黑板、碎粉笔”到“智慧课堂”的教具转变,那些曾经在上一代人记忆中的“寒窗苦读”已经成为历史云烟。教育2.0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辅工具的更替,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优质政策,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配套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发展的体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