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水浒中的“叉手”,到底是什么样?与唐朝有何不同?

 

古代人们见面时,礼仪有很多种。水浒中就提到过一些见面礼仪,常见的一种是拜四拜。比如,王进见到做太尉的高俅,是拜四拜;刘唐见到晁盖和宋江时,也是下了四拜;武松第一次与宋江见面,因感宋江的情义,纳头拜了四拜,两人后来分别,武松又拜了四拜……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几处。

除了拜四拜的见面礼仪外,还有一种是“叉手”。

高俅叉手跪复道:“小的叫做高俅。胡踢得几脚。”

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央视水浒杨志形象

个人统计了一下,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中,共提到15次“叉手”。高俅回复端王时是叉手,杨志问梁中书时,也是叉手;潘金莲见到武松,是叉手向前万福,潘金莲失手打到西门庆,叉手后深深地万福;西门庆贿赂何九叔,何九叔连忙叉手;武松为哥哥报仇后,跟邻居说话,邻居们也是叉手等等。

可以说,叉手礼在水浒中相当常见。那么,叉手起源于何时,什么时候消失?具体动作是哪样,是不是两个大拇指相交?叉手礼的使用人群有什么讲究,宋代到底有没有这种礼仪呢?接下来就说说叉手礼。

叉手礼的起源和发展

叉手礼的起源很早,个人检索了一下史料,在《后汉书》中已经出现“叉手礼”。

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后汉书·马援传》

央视三国演义中的汉灵帝形象

李贤注《后汉书》引《献帝春秋》中,也提到张让等人向灵帝“叉手再拜叩头”,随后投河自杀的事。至于《三国志》、《晋书》《北史》《魏书》《隋书》等史料中,记录的“叉手”则更多了。这说明,至迟在汉代,“叉手礼”就相当很普遍了,至少宫中已经流行。

据此推测,叉手礼的起源,还应该更早。所以,一些资料中说“叉手礼起源于西晋”,这是不对的,因为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

不惟汉代、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叉手礼,事实上,直到明朝这种礼仪依旧存在,《明史》中还出现过。明朝之后,叉手礼便不再使用。由此可见,从叉手礼出现开始,一直使用了1500年左右才消失。

北京明代十三陵神道的叉手将军石像

叉手的具体做法

了解了叉手礼的起源和发展,再来说说叉手礼的具体做法。

众所周知,礼仪是很讲究的,如果做不对是很没有礼貌的。譬如今天的握手,跟什么人握手可以单手,什么情况下必须双手,能不能戴手套握手,要握多久,握住对方的手之后是否要上下晃动等,这都要注意。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可能得罪人了都不知道。

叉手礼也是这样,必须完全做对了才算是有效。那么,叉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样的呢?不同时期,做法不同。

唐代赵逸公墓壁画上的叉手男子

以唐代为例,唐朝叉手礼的具体做法是:两手放于胸前,右手拇指上翘,与另外四指垂直,左手在右手上,握紧右手大拇指的同时,小指指向右手腕。

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就有叉手礼,壁画上的男子,正是左手在上,握紧右手大拇指。唐朝著名的才子温庭筠,号称“温八叉”。这里的“叉”就是叉手,意思是温庭筠只需要叉手八次,就能构思好并完成诗词创作。

在一些很考究的唐代影视剧中,也有表现叉手。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就多次出现过叉手礼,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用,是大唐的常礼,有时候还会配以唱喏。如果仔细看,还会发现檀棋行叉手礼时,是右手在上,与男人相反。

《长安十二时辰》中女子叉手

《长安十二时辰》中男子叉手

到了宋朝,叉手礼又不一样了。唐代叉手礼只上翘右手大拇指,但宋代的叉手礼,是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的同时,左手大拇指也上翘。这一点,可以从南宋初年王日休的《训蒙法》中得到印证。

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训蒙法》

王虚中在教6岁的儿子叉手礼时,说到了叉手的做法。即左手紧紧抓着右手的拇指,左手小拇指指着右手腕,右手伸直,左手大拇指也向上指。

宋代《杂剧图》中的叉手女子

《女孝经图》中叉手女子

到了南宋后期,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也曾详细记载过叉手的动作。

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陈元靓所说的叉手法,与王日休所言的叉手礼基本一致。不过,陈元靓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行叉手礼时,不可太过于贴着胸部,最好与胸部保持二三寸的距离,大概一个拳头的宽度,这样才是真正的叉手礼。

《韩熙载夜宴图》中叉手男子

这种叉手礼,实际上从五代时就已经出现,一直到南宋都很流行。我们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南宋的《中兴四将图卷》,《女孝敬图》《杂剧图》中都可以发现。这些图中都曾出现叉手,且双手拇指都是向上翘起。

叉手礼的使用人群

行叉手礼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行完礼后,叉着的双手不能马上分开,还要一直放在胸前,保持这一动作。

央视水浒中宋江、武松形象

水浒中,杨志问梁中书何时押送生辰纲时,是“叉手向前”;施恩跟武松说起蒋门神夺快活林之事时,是“叉手不离方寸”;武松拜过张都监后,是叉手立在一边;穆弘、李俊诈降方腊部下吕师囊时,也是叉手远远地站着;这些都能说明,行完叉手礼不能立刻结束,还得继续叉手,直到离开才可以结束叉手。

东汉三国时期,叉手礼并没有唐宋时期流行,且多是贵族之间使用。但是,到了唐宋及以后,叉手礼大大普及流行了。不仅贵族可以使用,普通人也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对上级、长者表示尊敬时,常常是用到叉手礼。

所以,唐朝以后,叉手礼不分良贱,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幼,人人都可以用。就连宋代周边的辽、金、西夏等政权,也都是人人使用叉手礼。

辽墓壁画中的叉手男子

诸国使人,大辽大使……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东京梦华录》

您瞧,连夏国的使者都知道叉手,《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同样的记载。

央视水浒中的潘金莲形象

女人不仅可以行叉手礼,而且可以用在万福礼之前。水浒中,潘金莲初见武松,以及失手打到西门庆头后,都是行了叉手礼,再行万福礼。

《林冲之风雪山神庙》中出现叉手礼

《林冲之风雪山神庙》中出现叉手礼

不过,宋代影视剧中,出现叉手礼的特别少。在《知否知否》中曾出现叉手礼,最近的《林冲之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对其恩师使用过叉手礼,复原得很准确,的确是两手大拇指向上。

新版水浒以及甚是考据的央视水浒中,竟然也都没有出现叉手礼,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倒是山东版的水浒中曾出现过叉手礼,可惜没有高清版本。

参考资料:《水浒传》《后汉书》《三国志》《宋史》《东京梦华录》《训蒙法》《事林广记》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