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药苑|中药小故事——黄芪
黄 芪
1
黄芪的传奇故事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而关于黄芪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新唐书▪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中,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即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处担任外兵参军之职时,王太后患病受风不能说话,脉沉难以诊断,医生们都没有办法。许胤宗认为,太后不能口服药,用黄芪、防风煎出几十斛药汤,放在床下,蒸汽如雾,药雾熏皮肤口鼻,太后当天晚上就可以说话了。
2
黄芪的产地来源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
本品气微,味微甜。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3
黄芪的药性功效
《神农本草经》: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名医甄权: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
《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本草纲目》中: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肺气虚弱,咳喘气短;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气血两虚;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4
服用黄芪的禁忌
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5
黄芪和党参、人参的鉴别用药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有补气、生津、生血之功,且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症。
6
黄芪的食疗养生
黄芪补肺饮
配方:
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
制法:
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功效: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黄芪羊肉汤
配方:
羊肉1000克,黄芪50克,花椒2克,八角2克,姜10克,盐10克,小葱10克
制法:
1、将羊肉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小块;
2、羊肉块放入炖锅内,加入调料及黄芪,然后加入3倍于羊肉的水,用慢火炖烂即成。
3、黄芪用量,可根据肉量多少适当增减;
4、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用文火慢炖,约2小时左右即成。
功效:
补肾壮阳、补气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红枣黄芪汤
配方:
黄芪、红枣、冰糖各适量。
制法:
1、将黄芪、红枣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小火熬煮40分钟。
2、加入适量冰糖即可。
功效:
经常少量饮用黄芪大枣汤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等症,此外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