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始儿童音乐启蒙,折服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大师这样做
看点都说音乐无国界,那么进入音乐世界有没有门槛呢?很多家长都认为送孩子学门乐器才是步入音乐世界的第一步,而有位古典音乐大师却认为儿童音乐教育应该远离那些复杂的乐器。为了实践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他创办了一所音乐学院,并发展出一种红遍全球的音乐教学法。
20世纪初的欧洲,人们开始关注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音乐能力的启蒙。
在当时,精通多种乐器被看作上流人士身份的基本“配备”。家里有三五个孩子在一起就能办个演奏会,随时来上一段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钢琴弦乐四重奏,是地位与修养的象征。而富裕阶层的儿童音乐启蒙方法,便是请来专业的家庭教师给孩子们教授一门或者几门乐器。
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观察,热心音乐教育改革的学者和音乐家们却失望地发现,没有哪种乐器可以被当做儿童音乐启蒙的理想载体。
但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却依然以为,把孩子直接送进培训班,从小提琴、钢琴开始接触音乐,才是最好的音乐启蒙方式。
让迈克尔·杰克逊折服的古典音乐大师
“我追求的未来的音乐启蒙,是要孩子能自由奏乐,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所以,我不想用那些成熟的乐器来训练孩子,而要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且很快能上手学会的原始乐器,和我们人体相近的乐器,还要能自己动手创造乐器……” 这段发表在90年前的言论,即使放在今天也显得有些叛道离经。
▵ 卡尔·奥尔夫(1895-1982)
讲这段话的人,是德国“表现主义”古典音乐大师卡尔·奥尔夫,更是一位能“预见未来”的音乐教育家。 与施特劳斯齐名的奥尔夫,其代表作是史诗级的合唱音乐剧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
对很多人来说,《布兰诗歌》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这部被誉为20世纪最了不起的50部古典音乐之一的伟大作品。因为在不计其数的经典电影、电视剧、游戏、重大活动、体育赛事中曾经响起过它那激荡人心的旋律,比如《指环王》、《斯巴达克斯》、《最终幻想》等等不一而足。
熟悉吗?
迈克尔·杰克逊曾斥巨资希望买其版权,把合唱段落作为演唱会的开幕曲和专辑的插曲。
《布兰诗歌》193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 那个时候,大环境推崇的是结构工整,有标准路数,讲究繁琐技法的严肃传统的作曲方法。 而奥尔夫却不愿让自己的创作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坚持认为音乐更应该从内心出发;他喜欢做减法,舍弃许多繁复的规则;他使用简单的节奏,简朴的和声,曲式风格也很明确;他推崇丰富多元的舞台表现力,讲究音乐表演的形式感和视觉性。
《布兰诗歌》公演后立刻被音乐评论家们誉为“达到撼动感官的视听奇迹”,一跃成为最当红的作品,也为奥尔夫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中留下了属于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奥尔夫开始关注起儿童音乐教育。
开创跨时代的音乐教育体系
“乐谱限制了创作的灵感,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字机,演奏成为了乐谱的奴隶。”奥尔夫认为当时的音乐教育出了问题,成了向大师一味的模仿,对古典毫无新意地重复。当时的音乐教育界眼里只有严肃的艺术乐器和乐谱,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器乐演奏的高手,而忽略了音乐原本性的情感、生命、创造和表达。
说到音乐教育该教什么,奥尔夫认为应该先追问最本质的问题:是先有的音乐,还是先有的乐谱?是先有的音乐,还是先有的乐器?
毫无疑问,音乐的出现并不依赖于乐谱和乐器,而儿童音乐的启蒙也和那些复杂的传统乐器没什么必然联系。
“音乐表现越本质、单纯,就越能接近孩子的心。在孩子的世界里,音乐可以创造音乐。”
他研究音乐启蒙自然习得的途径,音乐智能的发展轨迹,包括怎样去激发孩子的音乐天性,探索发声的游戏、听觉的想象、以及鼓励孩子改编乐曲的创造能力。
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奥尔夫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
在他的学校里,教师们得以尝试一种多元化的,融合舞蹈、音乐、表演的音乐教学方式。不用任何旋律乐器和乐谱,甚至没有教案。他启发孩子们用“直觉”感知音乐,形象地和形式地让音乐“表演”自然而然发生,尽量让他们在玩乐和游戏中自由设计“音乐”并且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动作伴奏。
奥尔夫鼓励孩子们自己创造和制作乐器。其中的发音原理,在选择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得以探索和发现。纸杯中放沙子可以当散响,将酒盖并串起来就是串铃,一双筷子就是一个木质乐器,饼干桶可以当鼓类乐器,改造一根纸管,可以吹出长号的音质……
甚至身体也可以被当做乐器,自由地使用。因为乐器始于对人声的模仿,可以诱发出体内的节奏和内在的情感。拍手、拍腿、捻指、跺脚……,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将乐思细腻地表达出来。 还有什么比用亲手制造出来的乐器,投入到亲手设计出来的合奏之中,更令孩子们感到酣畅淋漓,脑洞大开的呢?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
虽然孩子们根本不懂很多音乐技巧和乐理知识,也没有高水平的器乐演奏,却能在奥尔夫课程的训练过程中,以最微小的“刺激”,促成最“明朗化”的体验,并且自然而然地学会必要的乐理知识以及奏乐技能,体验在团体中共同玩出来的音乐,经历一种只有专业音乐家们才有的默契感。
在1932年,奥尔夫写下了一部革命性的音乐教育著作《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也奠定了他在音乐教育界的地位。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已经成为了现代四大音乐教学体系之一,风靡全球。被引入国内后,在幼教领域也广受欢迎和推崇。
用奥尔夫的方法,“玩”出一场自编自导的音乐剧
音乐家斯特拉文夫斯基坚持认为,音乐必须被人“看见”,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消化。在听音乐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演奏者的表演。
对孩子们来说,能表演的音乐才是真正好玩的音乐。奥尔夫设计音乐剧和作曲的思路,孩子们也可以做到。
一首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是孩子们眼中动物军团的大阅兵。 在有着音乐故事的舞台场景中,随着号角的吹响,动物军团出现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让所有人都沉浸在舒伯特音乐的旋律中。 孩子们进入各自角色,模拟动物世界的大阅兵,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调和乐曲中的情绪,他们根据耳朵里所听到的音乐,表演出所扮演的动物们肢体行走特征,自行发挥,自由入戏。他们佩戴着不同的小型打击乐器,甚至将身体与乐器结合使用,在各司其职的节奏和角色中,变幻登场。
孩子知不知道谁是舒伯特、德彪西、瓦格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演变成一个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型音乐剧。这是一场音乐盛会和游戏盛会,他们一起选择音乐,设计服装,制作道具,穿插表演游戏,分配和声,把控节奏……这样,儿童早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地被建立起来。
音乐人生与家庭音乐启蒙
音乐兼具情感功能与理性特征。音乐能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延伸,音乐所蕴涵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灵魂中最隐秘的部分。巴赫100多年前所作的一首《G弦上的咏叹》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如今听来,依然宛若天籁,直抵人心。
音乐同时也被视为数理逻辑思维的起点,音阶是一种数列的精妙构成,复调音乐能创造最复杂的和声和立体感,纵横交织的多声部乐曲,体现的是高超的逻辑水平。在安排、理解和改编一首乐曲的复杂结构时,动用的是大脑中强大的空间智能。
经常体验这种音乐氛围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将受益良多;源于音乐的热情,会不断校正孩子的性格与感知力,也将成为童年快乐的来源。 懂得音乐之美的孩子,能从这个世界接收到不一样的信息,并从人群找到与众不同的自己。在属于他们的未来世界里,更容易寻找到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如何帮助孩子走进音乐的世界,给孩子恰当的音乐启蒙,是每位家长都愿意思考的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幼教机构和幼儿园都在采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但音乐启蒙其实与阅读书写一样,最好是发生在家庭中的启蒙,在父母陪伴下的启蒙。而且,并不需要钢琴、小提琴,甚至不需要任何一种乐器,更不需要高深的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只要父母学会奥尔夫的音乐游戏方法,拿起身边最常见的居家用品,就可以开始和孩子一起体验音乐的快乐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