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一百名珍之博山刀
博山为地名,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其刀币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到0.5毫米,背面文字多变,一般有三至四字。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些文字难以辨认,故以“博山刀”而统称之。
博山刀初见图始录于冯云鹏、冯云鹓所著之《金石索》,与另一品“莒冶长”同为孙星舫所赠。后李佐贤将此二刀摹入《古泉汇》。
莒冶口卅
民国时,此二刀得归张叔驯,张氏辗转入美国时,此刀流散于香港,2014年得回大陆。另一品“莒冶长”刀身原本已断,今已下落不明,仅存一纸拓片于马定祥之万拓楼,后载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
莒冶法化
有资料显示,在上世纪70-90年代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省莒县莒故城二城南垣处发现了一些刀范、陶范,铜渣。其中一件残陶范上有“莒冶”二字,较为罕见,还发现数处似为熔炉的圹穴及多处红烧土遗迹,经过调查证实,此处应该为博山刀冶铸作坊遗址。
近些年以来,根据一些研究资料表明,战国时期燕国伐齐的进军路线与目前发现博山刀的出土地域分布来判断,更多学者倾向于博山刀应为燕军伐齐时候的铸币之遗物,燕军在占领齐地时,为应付军需而铸造,其刀更因铭文铸有齐地名、齐货名,面文为“明”字,形如燕明刀,故又称为“齐明刀”。
背七
在华光普先生《中国古钱大集》中刊有多枚博山刀的拓片,均标为二级。
据孙仲汇先生考证,博山刀钱文多为正书,个别也有如“化”字反书,或后两个字合书。目前所见钱文有齐化、莒冶货、莒冶法化、莒冶法货、莒冶齐化、齐化共金节,还有莒冶得、莒冶安、莒冶丙、成白、白人货等等,个别也有仅“七”和“十”字,也发现有“十齐化”字。目前从见背文所涉及的地名,发现至少有七处之多。
莒冶得
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钱币论文集》周祥先生对曾对齐明刀过专门的研究,亦认为该刀就是燕铸。
但也经过考古学者考察证实,该铸币发现的地域不仅只限于莒地,在山东即墨以及其他较远之地也有发现这种钱币的陶范出土。
刀背坪阳冶口口 中国嘉德拍品
而且博山刀的面文也不都是“方折明”符号,如钱币学家汤可可先生在《中国钱币文化》一书第261页所示的一枚背文为“莒冶齐化”的博山刀,面文呈“??”状,近似于燕明刀。
上述只是泉届学者的各执一说而已,并未有实际的史料证据支撑,但无论哪种原因,因其铸量不大,传世罕见,更是倍受古今钱币界的藏家所关注。
背莒冶
由于博山刀的存世量极为稀少,从而导致价值居高不下,在西泠印社2013年12月的拍卖会上,估价12万-25万元的一枚博山刀,最后以13.8万元成交。目前在收藏市场上成交价大体在5-8万左右,极美品超过10万以上。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