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第177场全马 | 漫道真如铁 飞越嘉峪关

 

用什么方式度过金色季节里的国庆?对于跑者而言,没有什么比一场马拉松的全情奔跑更加热烈与直白的了。
今年的国庆与嘉峪关全马相遇,实在是妙不可言的美好。
金秋十月,国庆翌日,朝阳初升,金风迎面。五千跑者齐聚嘉峪关下,以一场欢乐的马拉松赛事,同庆伟大祖国的生日。
跑城:魅力赛道 连接古今
这些年来,我跑过的马拉松遍布全球,大大小小一百七十几场,但极少有一场赛事,让我在完赛后想要通过朋友圈向亲友们汇报即时感受时,却落笔无言,一时间竟不知应从何写起。
嘉峪关,从我的学生时代开始,已经读过太多与她有关的历史故事、文化传说,又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城市为祖国建设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嘉峪关,一座让我朝思暮想几十年的城市,身为跑者,能在这里跑一场马拉松,用脚步丈量这座历尽沧桑的英雄城市,而且是在国庆节这样一个极有纪念意义的时点上奔跑,与有荣焉,毕生难忘。

毫无疑问,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是一场绝对够得上五星好评的优秀赛事。

嘉峪关地处亚高原,是一场标准的亚高原赛事,全程平均海拔接近1700米,还有着200多米的累积爬升,难度系数比内地平原地区的路跑赛事要高出不小。尽管赛道有难度,但沿途的风景绚丽,观众热烈,服务温暖,体验完美。

作为嘉峪关长城马拉松的运营方,来自兰州的行者体育在甘肃省内已经成功运营了很多优秀路跑赛事,这次在嘉峪关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衬托下,运营团队更是将在地文化的历史气质与路跑文化完美结合。

在一座仅有30万人口的小城,运营一场5000人规模的赛事,却办出了大赛的气质和气场。

赛道规划方面,融入了嘉峪关有名的自然景点和历史人文景观,起终点均设在雄关广场(体育大道)。赛道利用了城市的核心主干道,路况宽阔平潭,赛道沿途串起了嘉峪关、长城第一墩、夜光楼、讨赖河故道等几乎嘉峪关的所有主要景点。

全程马拉松的路线上,途经嘉峪关迎宾湖旅游园区、嘉峪关方特丝路神话、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南湖文化生态园、讨赖河生态园、北大河等多个著名的历史、人文、自然景点,让跑者用双脚丈量有着“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既能领略最美的城市线路,还能通过跑步把人与长城、大自然完美结合。

一路奔跑,目之所及,我时常见到祁连雪山与嘉峪关关城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画卷,几度泪盈。

跑过观礼大桥,奔向“祁连戴雪”时,我的身边响起了一段优美的旋律和那段耳熟能详的歌声“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此情此景,更有无限感动涌在心间。

赛道沿途挤满了热情的西北人民,小朋友们热情地为参赛的跑者们送水,击掌鼓励;赛事的补给站也非常给力,能量胶、盐丸、黄瓜、西红柿、香蕉等各类补给品应有尽有。
我特别要为嘉峪关马拉松水饮补给的包装规格点赞。与过去绝大多数赛事的550毫升大瓶装饮用水不同,这次全程补给站提供的都是330毫升小瓶水,跑者每次进站补给时,用纸杯喝一口可能不够,但大瓶水又太多了,往往喝到一半就只能扔掉,非常浪费。

这种小瓶包装,从水量上恰到好处,刚好满足一次补给需要,而且拿在手里也不占重,非常合手。
虽然一瓶小小的饮用水微不足道,但一场绝佳体验的高质量马拉松赛事,正是由很多个这种似不经意的小细节拼凑而成的。

当我们跑过赛事终点后,等待我们的是热乎乎的羊汤和可口的糕点,还有文创产品“关照”书写、塑封号码簿,各种照相墙,丰富多彩,仪式感瞬间拉满。
赛事的奖牌更是别具匠心,充分展示了这场马拉松与众不同的特色——一块沉甸甸的“定城砖”。

最后,蓝天救援队还在终点拱门前拉起了巨幅国旗,让选手们拍照留念,为这场国庆马拉松的所有参与者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读城:世界的遗产 小城故事多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正式成为Heritage World Tour世界遗产系列赛的观察站,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明长城的西起点,嘉峪关不负此名。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的唯一交汇点,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共同作用的独特文化区域。
河西走廊上,嘉峪关处,商贸在这里繁盛,同时,战争也在这里爆发。多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互鉴与促进,共同造就了嘉峪关文化的发展,另一个层面上,嘉峪关也是多元文化碰撞的历史见证者。
即便把视野拉大到整个中国版图的范围之下,嘉峪关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和神奇的记录。
嘉峪关市位居甘、青、蒙、新四省区的地理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转重镇,是内地通往新疆和中亚的交通枢纽,是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的嘉峪关关城文化旅游景区。
嘉峪关市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长城关隘为名的城市,还是中国四座直筒子市(不下设区县的城市)之一(东莞、中山、儋州)。
同时,由于这样特殊的行政区划,以及比重极大的第二产业,导致嘉峪关市的城镇化率高达94.47%,在中国重点城市中,仅有深圳、乌鲁木齐、佛山等三座城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嘉峪关。
得益于较高的工业产值和较少的人口数量,2022年,嘉峪关市的人均GDP高达11.48万元,跻身全国城市50强之列,也是甘肃省内唯一一个人均GDP超过10万元的城市。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钢铁是国家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嘉峪关都极其重视,历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都曾到访。
共和国的两个重点企业——酒钢、中核四〇四共同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就业与产能。
嘉峪关市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为6129兆焦/平方米,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嘉峪关市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战略重点和有力抓手,全力打造嘉西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如今,光伏发电产业已成为嘉峪关市的新兴优势产业。
考古:中国邮政的标识,烤串文化的兴起
再把视野回溯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嘉峪关对于中华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1972年,在嘉峪关市野麻湾,两个羊倌在戈壁滩牧羊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处内藏大量砖壁画的隐秘墓葬,后经证实在嘉峪关以东至酒泉市以西一片广阔戈壁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并就此拉开了嘉峪关新城镇魏晋古墓群的发掘序幕。

这座古墓群中出土的《驿使图》壁画砖,长34厘米,宽17厘米,画面中一位邮驿使骑上一匹快马,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右手持马缰,驿骑四蹄腾空,驿使则稳坐马背。
这幅生动的画面后来成为了中国邮政储蓄卡上的标识图案,传遍中华大地。
除了邮驿文化,这些魏晋古墓中的一些彩绘砖画中,还有大量中华饮食文化的记载,比如今天全国人民喜爱的烤串,就在嘉峪关出土的文物中有所体现。
一幅砖画中,绘一女仆手执肉串在火上炙烤,尽管在更早之前的山东诸城汉墓已有类似场景的画像,但嘉峪关古墓中的图像资料,同样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饮食文明的启迪。
忆苦:铁山精神 代代相传
今天这座魅力无穷的嘉峪关市,与新中国成立六年时在当地发现的一座铁矿有着直接关系。
1955年,肃南镜铁山铁矿被发现。
1958年8月1日,酒泉钢铁厂在酒泉县“祁连剧院”举行组建仪式,成立酒泉钢铁公司(酒钢)。9月中旬,酒泉县在酒钢建设基地设嘉峪关临时管理委员会。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决定因酒钢公司的组建,酒泉县从张掖专区(时辖河西全境)分出,撤销酒泉、金塔2县,将原两县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酒泉市。撤销嘉峪关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嘉峪关区,为城镇管理机构,归酒泉市辖区。
1965年,设立省直辖县级市嘉峪关市。
说起嘉峪关,就一定要说到“铁山精神”。
嘉峪关因企设市、因关得名,从发现镜铁山矿到成为全国500强企业,“铁山精神”激烈着一代又一代酒钢人迎接挑战,改革创新。
镜铁山矿是酒钢的铁矿石原料基地,矿区位于海拔2640米至3420米之间的高山井下,大气压力低于550毫米汞柱,条件十分艰苦。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酒钢时称镜铁山矿是“艰苦中的艰苦”。
1955年,西北地质局645队挺进祁连山腹地找矿,发现了镜铁山矿。在镜铁山矿的前期地质勘察和后期补勘工作中,先后有1500余名地质工作者参与其中,白兴民等11名地质队员在找矿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8年,镜铁山矿开工建设。建矿初期,铁山人凭着坚强的毅力,用手打眼掘进,靠人背肩扛运送开矿物资。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数十年的创业实践中,孕育凝结出特别有耐力、特别能吃苦,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经过提炼、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
1985年8月8日,中共酒钢公司委员会作出《关于发扬和学习“铁山精神”的决定》,并在镜铁山矿召开千人大会,决定“铁山精神”为酒钢企业精神,号召全公司职工发扬和学习。
历任领导人均考察过的小城
新中国成立后,酒钢的发展牵动着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1955年4月初,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地质勘探队员在西北五省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探矿工作。在探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嘉峪关境内共发现储量达4.2亿吨的铁矿。1958年酒钢正式建厂,相继又有北京二建、北京内燃机厂、哈尔滨热电厂、等地的工人参加了酒钢早期建设。

毛主席曾在批示中写道:“攀枝花、酒泉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呢,我睡不好觉啊!”
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携夫人康克清参观视察酒钢酒泉生活基地和嘉峪关,并询问了酒钢建设准备情况。

当时的嘉峪关是一座小小的方城,东西两个城门上都有明代戌楼,朱德从戍楼陡坡漫道登上关城,矗立良久,题《嘉峪关》七绝一首——
长城万里尽西头,嘉峪关高耸戍楼。
铁道将通葱岭下,弟兄携手建神州。
乔石是酒泉钢铁公司的第一批建设者,1954年至1962年,曾参与过酒钢的筹备及建设工作,
1960年,乔石夫妇从鞍钢去酒泉筹建新的钢铁厂,时值三年困难时期,甘肃是特困地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住在戈壁荒漠的窝棚里,饥寒交迫,缺医少药;渴了饮冷水,腹泻食大蒜;生活设施简陋,资源奇缺。
1968年,一位来自北京地质学院的研究生放弃学业,来到甘肃酒泉地质队,在这里艰苦奋斗了十余载,并在这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这位大学生,就是后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2年9月,温总理到酒泉视察工作时曾专程到地勘局第四地质勘查院探望老战友。

2009年冬天,时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嘉峪关视察时,写下了“湖光山色 戈壁明珠”八个大字,这幅书法作品至今仍陈列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序厅,高度概括了嘉峪关市的城市风采。

2019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到嘉峪关考察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和附近的长城墙体、壕堑、关堡、烽火台等共同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导游:深度感受嘉峪关的长城文化
来到嘉峪关,有这样几处具有特殊意义的景点绝对不容错过,只有了解了它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和精神。
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沉浸在博物馆里。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座落在嘉峪关市区繁华路段新华南路南侧,198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长城博物馆系仿古城堡式建筑,馆内共七个展厅,内有万里长城基本陈列,配以文字图表解说,展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古代兵器装备和长城书画作品共7000余件,其中“长城工牌”、“永乐铜炮”和“嘉峪关关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长城历史和长城文化的珍贵资料。
此外,还可以到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继续参观,了解长城与钢城的文化历史。

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的重要标志性景点,位于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这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墩台,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

在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上,有一段风貌独特的悬壁长城。明嘉靖十八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修筑了这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遗迹保留至今。

在嘉峪关城楼西面,有一块“天下雄关”碑,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时所书,后镌刻成碑。
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的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非常值得参观,这里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地古凉州(今甘肃武威)向西北行进千里,即至嘉峪关,路行千里,怎可无酒?

嘉峪关产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南临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缘巴丹吉林沙漠,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内北炎热、南凉爽的地理特征,造就了该地区气候的独特性,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带。
就在嘉峪关酒泉机场南侧,有一处隶属于酒钢的紫轩葡萄酒庄园,庄园里有一处1.37万平米的紫轩1号窖,是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葡萄酒酒窖,可放置2.1万个标准橡木桶,陈酿优质原酒5000吨,已购置7000个225L橡木桶和52个5000L橡木桶。
写在最后

在嘉峪关,用一场长达42.195公里的奔跑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思,对视着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同框,城关穿梭之间,既有如画美景,又有诗意盎然,还可以畅想千年前的热血沙场。
这场马拉松的完美收官,让我特别感动于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对群众体育赛事的全情支持,全市服务业集体动员,所有景区向参赛者免费开放三天;

此外,我非常欣慰可以再次在一项中高难度的路跑赛事(海拔超过1600米)中协助并见证了一名90后优秀跑者在亚高原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首马”圆梦,六名中国百马跑者协会会员一路同行,蔚为壮观。

一场马拉松,阅读一座城。

嘉峪关这本大书,实在过于厚重与精彩,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绝非几个日夜的过客所能深入感受。
尽管如此,但有幸遇到一场这样精心而用心的马拉松赛事,串联起城市的风貌与历史,浮光掠影之间,感受中华文明,更增加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崇拜。
神秘壮丽苍凉的河西走廊,真的是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的地方,是中国旅游的精神价值高地。
正如赛道上遇到的一位跑友所言,没有比这么一场马拉松更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了!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


马拉松爱好者,截至2023年7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177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