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
■本报记者 杨 军 本报通讯员 王守坤
北纬36度16.96分、东经103度46.45分。在甘肃兰州庄浪河、大通河、黄河“三河交汇”的黄河南岸,兰州车务段河口南车间84名干部职工,建起了一个保障兰青线、兰新线和兰州枢纽安全畅通的“家”。
“家”有家的样子。2013年伊始,车间从美化环境入手,瞄准了垃圾成山的一块废弃场地,开展小菜地、小花园建设。说起当年建家的一幕幕,车间原党总支书记陈建观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车间利用下班等候通勤车的1个小时的间隙,动员职工清运垃圾。刚开始,面对‘浩大’的工程,加上上班累了一天,有些人犯起了小嘀咕。我们管理人员就率先带着党员干,看着我们每天干得热火朝天,慢慢地职工也参与了进来。几个月时间,大家共清理了280多吨垃圾,‘家’的感觉也在主动献工献时中生根发芽了。”
在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昔日2000多平方米的垃圾场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小菜地、小花园。在职工们的精心呵护下,菜地里收获的各种时令蔬菜成为职工幸福餐桌上的“看家菜”,满园的绿树红花更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到花园里摄影并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成为很多职工工余班后的新爱好。早晚,青工们还会在新建的标准化塑胶篮球场上来一场小型的篮球赛,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建观,作为当时建家的带头人之一,在退休后的两年里,每周都会抽出两天时间回“家”义务劳动,春播秋收、侍弄花草,其“退休不退站”的精神感染了车间的每一个人。
2014年,河口南车间被原兰州铁路局授予“三线”建设示范站称号;2016年6月,河口南车间迎来了全路车务系统现场会的八方宾客,车间美丽温馨的“家”文化、职工饱满的精神状态,让大家竖起了大拇指。
“家”有家的担当。环境好了、硬件设施上去了,怎样把84名职工的心聚到一起,让每一个人在作用发挥上不掉队,成为车间领导记挂心头的大事。为此,车间制订青工帮扶计划,从育人成才做起,力争让每个职工都成为安全主人。作为车务段的首席技师,“老大哥”许志祥主动担起了车间培育青工的担子,全力扶助青工成长成才。近年来,在“许志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下,丁蓉、张正喆、程天罡等多名职工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并被选拔到了专业管理的岗位上。
“家”有家的精神。河口南车间坚持建站建家、育人铸魂,积极打造“立足上游,争创一流”的车间精神,让文化引领思想,让安全成为家园文化的核心,树立起良好“家”风。如今,放眼车间的“主人屋”、安全文化墙,“九彩施工限速卡控图”“防溜远程监控系统”“专用线作业盯控系统”等职工创新成果都陈列其间,职工看在眼里,干劲更足了。
采访手记
走进兰州车务段河口南车间,从站区到办公场所,党建文化、安全文化、亲情文化和家园文化相互交融,营造出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标准化党员活动室里,党员示范演练队成为带动职工对规学标的标杆;小菜地生产的瓜果蔬菜端上了职工的“幸福餐桌”,让职工在自食其力中品尝到了“家”的味道;职工创作的警句格言闪耀在雪白墙壁上,让自律成为习惯,让每一名职工都成为安全的主人。看着职工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园文化建设正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铸魂推动力,夯实了企业的安全之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