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熨:800年祖传技艺,传承让更多人受益
编者按: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意义非凡。即日起,省级非遗品牌张新发组织“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活动,走进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的过去、现在,关注非遗文化的未来,助力这些文化都活起来。
【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
红网时刻记者 唐频辉 长沙报道
土熨是一种中医疗法:利用沙土掺和中药装入药包,进行高温蒸煮后,贴近病人患处,利用药包持续散发出的热量和药效治疗骨折、关节疼痛、胃寒胃痛等疾病。而这一技法已经传承800余年。
近日,张新发“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栏目组走进竹林堂,与祖传土熨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周聊“土熨”的故事。
土熨疗法贵在选土 沙土更易药性散发
土熨技艺便是以土为媒介,将所需中药打成粉末掺和其中,按包分装。土作为这一疗法的重要媒介,每次杨周都要亲自到野外挖掘筛选。
其次是用药,竹林堂祖传土熨技艺专用于骨折、关节疼痛等疾病就要用到30余味药材。
沙土与中药按比例混合打包后就可上锅蒸煮。沙土可持续散发出一个小时的高温,让人体毛细血管和筋络舒张,药性散发在水蒸气中,外加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可更好地作用于人体。长沙市民钟先生,患颈椎疾病多年,经过多次土熨治疗,效果显著。
800年传承 用诚信医治患者
800余年前的宋朝年间,一名嵇姓行医者世传秘术,善治金疮、骨损,因其医术高明,当时百姓称其为嵇接骨。他就是林堂祖传土熨技艺的创始人,现在杭州仍有一座嵇接骨桥,是当时人们为称颂他的医术、医德所建。
在土熨疗法中,土只是一种传递药效的媒介,800年来,历代医者不断创新药方,结合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把这一专治骨折的秘术,延伸出更多新的功效。
竹林堂祖传土熨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周表示,根据药方、药理,现在延伸、扩展来治疗我们的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那种畏寒的疼痛,效果很显著。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周表示,将一如既往用诚信医治患者,用诚心传承先辈智慧。
这与百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一样,通过传承人的保护和创新,非遗技艺才得以代代相传,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继续欣赏非遗产品,感受非遗的魅力,并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