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繁棕编|流传千年的“指上非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歌下片的春雨中,蓑衣便是棕编技艺的起源。

棕编技艺,繁琐复杂

在与传统技艺对话的同时

你会不禁赞叹先人的智慧

棕榈叶,苍翠平凡

在人们的手中

也可以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精彩与惊艳

流传千年的“指上非遗”

xinfanzongbian

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是“万编之宗”。棕编之始,源于自然,棕叶本身就是一件大自然的“编织物”。古人由此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棕编。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最负盛名。

据专家考证,新繁棕编源于古蜀国杜宇时代,成于汉代,兴盛于清朝中后期。

清代

清代嘉庆年间,新繁妇女已形成“析嫩棕叶为丝编织”的传统,至清代末,新繁棕编丝帽作为手工艺品进入宫廷,逐渐成为时尚而风行,更有人将它作为外销商品,贩往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期

新繁棕编产品进一步销往世界各地,棕编技艺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二十世纪50年代

1953年,新繁棕编从我国第一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始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近百个,远销东亚、东南亚、欧洲及美洲。1958年以后,棕编制品直接交予四川省外贸出口公司出口。

二十世纪60年代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之际,新都县选送的棕编制品二十三种一百二十四件参加北京工艺美术展览,并赴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十一个亚非国家展出。

二十世纪70年代

1974年,国家征集美术品赴美国展出,新都县送去棕编制品三百多件,共有八类一百六十五件棕编制品入选赴美。

2011年11月

新繁棕编被列入“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繁棕编的原料

xinfanzongbian

新繁棕编从选材、材料加工到后期精加工都十分讲究,在选材上用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县、邛崃县等山区颜色鲜亮、无疤痕的棕榈树叶,经过煮、晒、熏等程序的加工,使棕丝白嫩柔软、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艺人再通过穿刺、撒拉、折叠、穿插和打结等方法,将材料精加工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和昆虫的形象。

新繁棕编的魅力还在于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泽及质感编织出精巧别致、栩栩如生的作品。

新繁棕编的编织技艺

xinfanzongbian

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就是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多用于提包编织。

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

第二种为密编法,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多用于编织鞋等产品。

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

第三种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多用于编织帽等生活用品。

帽类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

新繁棕编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工艺,其实是每一个手艺人打心底里最热忱的期待,也正是因为手艺人的坚持与热爱,新繁棕编才得以延续和传承。

棕编是一种能锻炼人的耐性和毅力的手艺。在眼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追求速度和效率,时常忽视了精心雕琢所带来的美好。新繁棕编,大抵可以帮你在匆忙的生活里“平稳降速”,找回一份耐心与匠心。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