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补贴时代,电动车要拆开电池才能单挑赢燃油车?
迈入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噩梦才真正开始,进入后补贴时代后,没有国家巨额补贴的新能源车价格优势不再,新能源补贴退坡的速度远快于新能源汽车降本的速度,下降缓慢的制造成本以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洗牌。
围绕着后补贴时代,车企要么努力降本增效,要么开始计划提升售价,更多的是自掏腰包实施“保价”手段,但这意味着车企将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部分车型难免出现“涨价减配”的情况,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成为车企后补贴时代面临的难题。
为了尽可能降低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国家层面发布的《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年-2020年)》提出,车企可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推广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消费方式,从而把购车成本大幅度降低,也降低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以及提高便利性。
那么,换电模式会成为后补贴时代的“风口”吗?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车电分离可以将占据整车近一半成本的电池从购车成本中减掉,而换电模式也大大解决了消费者续航、充电时间焦虑等问题,或许是纯电动车在后补贴时代的最佳出路。
快速降本的有力武器
新能源车刚出现那会,价格高、续航短,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国家层面大量政策支持以及巨额补贴发放后,电动车在政策的催熟下,整个产业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实力,但不可否认,核心技术部分我们是比较薄弱的。
曾有媒体调查发现,很多新能源零部件都是依靠进口,如高速轴承、控制芯片、高转速电机动态测试设备等,零部件国产化率低,意味着短期内想要降低成本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作为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降本速度并不及预期。
根据瑞银的报告显示,动力电池预计到2025年前后才能达到100美元/kWh(同级别电动车与燃油车价格基本持平),松下圆柱形锂电池成本目前最低仅有111美元/kW·h,而国内知名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成本超过150美元/kW·h,同级别车型中电动车价格成本要比燃油车高出40%左右,这40%正是新能源零部件多出来的成本。
后补贴时代,新能源车价格上要想和传统燃油车做到几乎持平,车电分离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把电池做成标准化可以流通的资产,消费者在购车时不需要购买动力电池,采用租赁的方式其经济效益就凸显出来了,只需要定时去换电池即可,就像汽油车需要加油一样方便。
北汽新能源营销传播总监曹斌曾说过:“电动车卸下电池后比燃油汽车还便宜”,的确,电动汽车价格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动力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其次就是充电难、充电慢、电池衰减、续航里程等问题,如果由第三方公司或车企提供换电服务,这些问题几乎一一解决。
换电模式一般在5分钟内完成,一块电池通过租赁共享的方式,使用成本必定会下降,加上电池卸下后放在专业的充电房充电,寿命可延长一倍,如果由第三方公司或车企供应电池,相当于电池都会保持在一个较新的状态,不必担心因为长期使用同一块动力电池使续航大打折扣,还方便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当然,车电分离不完全能和换电划等号,还有更广泛的内涵如租用电池,但较为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运作例子,车电分离模式也一直在探索阶段始终未成熟。
关键在于规模和运营
即使车电分离模式具备多个优势,但实施起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换电模式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北汽新能源自2016年开始就推出了换电车型,不过主要是偏商业化面向出租车和网约车,蔚来汽车在全国已经建成了10座换电站并投入使用,还有力帆汽车等等。
特斯拉曾经公布了一个数据,建一个换电站的成本高达50万美元,当前在国内建一个换电站预计需要上百万元左右,只不过,考虑到成本高且效率低,特斯拉早已放弃了换电技术,专注自己的快充技术。
这些企业推出的换电模式,纯属是“自己玩自己的”,他们的电池标准并没有统一,整个商业模式是无法打通的,这是换电模式目前较大的弊端,兼容性差没有稳定的换电网络和换电生态,缺乏像手机这样的标准流程化的生态。
只有车用动力电池实现规格和标准的统一,第三方公司才有希望实现规模化运营,但目前整车企业在这方面的意愿还是比较弱,他们都想等待政策和法规完全落地后,实现车电分离的一步到位,参考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端口,从没有国家标准到GBT2015新国标的出台,换电体系也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体量越来越大,换电站的数量、分布间距能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配套服务能否跟上、保险是否齐全、价钱是否合理、换电技术是否成熟等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后补贴时代,新能源车购置门槛过高导致消费者购买欲望下降,新模式下急需车企们和第三方公司去积极解决。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渐取消,电动车的制造成本短时间内是没法降低的,价格必定会水涨船高,车电分离或是大趋势,而且是能快速降低购置门槛的唯一选择,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加快电池标准化问题的研究,当地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新模式的不断优化改进,车电分离的认可度自然会更加高,电动车产业的瓶颈才会有所突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