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风雨陶瓷厂从乱世走来 细说长春市陶瓷总厂的前世今生

 

106路公交车途经兴隆山镇,有一个站名叫“陶瓷厂”,长春市陶瓷总厂就位于这里,但如今已经看不到破产20多年的昔日老厂了。消失的陶瓷厂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的工人们曾经在国共对阵的枪林弹雨中、在土匪的皮鞭下艰难护厂的经历,却被80多岁的老工程师刘志雨完好地保留在记忆中,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呢?

刘志雨(右)在长春市陶瓷总厂门前与同事合影。

位于长春市兴隆山镇的长春市陶瓷总厂始建于1940年,当时名叫“大明陶瓷株式会社”,伪满时期,只能生产一些粗瓷,如4吋、5吋、6吋的蓝边碗,另有5吋碟子和劳工专用的罐子,亦称劳工碗,胎体很厚实。日本投降后,工厂从1946年到1948年均处于停产状态;长春解放后,该厂收归国有,于1949年1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一家在乱世里停产了两年多的工厂,为何设备厂房没有遭到毁坏,可以在解放后这么快地恢复生产?这都要归功于厂里的十几名工人自发组成的护厂队。

枪林弹雨中 组织护厂队艰难求存

1946年工厂停产后,工人拿不到工资,资方负责人跑到长春城里躲了起来,为了保护工厂,厂里的十几名工人自发组成了护厂队。当时的长春城里是国民党军队,城外是土匪,老百姓称其为“胡子”。国民党军队时常出城活动,“胡子”也出来四处抢东西。而兴隆山正位于长春通往卡伦和九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的重要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这里的百姓最遭殃。那时,这里三天两头处于打仗的状态。

鉴于这种情况,附近的成年人都不敢出门,而护厂队十几号人的吃饭问题还需要解决,当时厂里有两个小工人,一个叫庞进来,一个叫王修理,因为孩子不容易引起人注意,因此护厂队的吃饭问题就落在了他们的肩头,两个孩子每天都背一些碗到卡伦去卖,之后,用卖碗的钱买点儿粮食回来。两个人必须每天往返一趟,否则护厂队的十几号人就没有吃的。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每当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打起仗来的时候,两个孩子经常被夹在中间,据他们讲述,当时很惊险,他们只能趴在地上不动,双方的子弹在头上不远处来回飞,那真是枪林弹雨。两个人通常要等到枪弹声停下来,国民党军队撤回城里的时候,才敢从地上爬起来。

如果说经历枪林弹雨还算有惊无险的话,那么,遭遇“胡子”的经历却成了这两个孩子的噩梦。附近的土匪头目看到两个孩子经常在这条路上走,就怀疑两个人是解放军,就把他们抓来审问,他们扒掉孩子的衣服,用打马的皮鞭子狠狠地抽打,一鞭子下去就出现一道血印,一直打得血淋淋的,后来看问不出什么,就把二人放了回去。即使有两个孩子的辛勤付出,出生入死,但生逢乱世,护厂队的工人们有时也填不饱肚子,甚至用野菜充饥。2014年,昔日护厂队的老工人们大多已经去世,只有庞进来还在世,刘志雨有一次去看望庞进来,在他身上还留有昔日被鞭打的痕迹。正是由于这些工人的付出,才使得工厂的厂房、机器等财物并没受到损失,这些人可以说是陶瓷厂的功臣。

解放初期 快速恢复生产满足人民基本需求

1948年长春解放后,陶瓷厂被收归国有,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隶属于东北企业管理局国营第三陶瓷厂,首任厂长姚志良,党支部书记于明顺,技师许洪飞兼任工会主席,之后任陶瓷厂总工程师,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

在旧社会饱受苦难的陶瓷厂工人,终于熬过了没有工资的日子,解放后,他们成了国营工厂的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因此,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长春市也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青年们的积极性更高,在庞进来的带动下,这些青年工人白天干完工作后,晚上还要到车间干活,义务劳动,通常一干就干到晚上10点钟之后,最后还得领导出面说服动员,他们才肯回家休息。

在刘志雨的记忆中,对工厂贡献最大的当属技术厂长兼总工程师许洪飞老人,他除了热爱陶瓷外,似乎没有其他的嗜好,他每天晚上八九点钟还要到车间检查一遍看是否有问题,每个周日,几乎都在工厂度过。在他的带领下,陶瓷厂由1949年刚开工时的73人,逐渐发展成为2000人的大工厂。

1952年,陶瓷厂由国营转为地方国营,厂名由原吉林省轻工业厅主管的“吉林省兴隆山陶瓷厂”,更名为“长春市陶瓷总厂”。长春市陶瓷总厂下设四个分厂,一分厂和三分厂主要生产出口瓷,二分厂生产内销瓷,四分厂生产电瓷如大套管等电站用瓷。长春市陶瓷总厂为解决解放初期人民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在吉林省边远的农村和牧区,人们吃饭还没有碗用,有的一家五口人仅有三只碗。在当时东北企业管理局齐俊局长的号召下,工人们日夜赶做急需的陶瓷日用品,很快解决了当时的刚需。

鼎盛时期 精良产品销往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长春市陶瓷总厂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据1985年的统计数字,全厂共有职工183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人,占职工人数的1%,厂区占地面积208613平方米,建筑面积62249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400万件,完成产量1643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418万元,净资产242万元,36年累计创利税994万元。

长春市陶瓷总厂的产品由过去单一的粗瓷蓝边碗,最后发展为能生产细瓷、出口细瓷、电瓷、建筑瓷和部分美术瓷。出口细瓷的原料要从湖南、江苏、山西等地运来,对原材料加以合理的配比,精心操作,辅以精巧的艺术装饰而成,无论瓷质釉面,还是造型装饰,都达到了很高的质量和出口的标准。

长春市陶瓷总厂生产的细瓷品种繁多,有各类规格的套碗、平盘、汤盘、西餐具、咖啡具、茶具、酒具等,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波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得在1955年举办的解放后第一次全国陶瓷展览会上,工厂邹本玉老师的手绘青花菊花摆盘,代表吉林省参展,备受好评,还被选编入1957年8月出版的“现代陶瓷工艺汇编”中。值得一提的是,邹本玉老师不仅技术过硬,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艺术水平相当高的徒弟,像在陶瓷行业很有名气的张国志、邹基鉴、高兴等,这些人都成为当时长春陶瓷总厂的画瓷骨干。一直到今天,虽然长春市陶瓷总厂不在了,这些人还积极地投身于抢救陶瓷艺术的行列。刘志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