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清风廉历 | 历史上的包拯是啥样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知谏院、开封府尹、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包拯被誉为“包青天”,是我们在戏剧舞台上特别熟悉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的包拯是怎样的呢?

史书记载,包拯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随后调往天长县任知县。县里有歹徒割掉人家耕牛的舌头,牛的主人前来告状。包拯推断,割断牛舌并无利可图,此事必为报复行为,于是对牛主人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了卖肉。”耕牛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官府规定不得私自宰杀。不久,便有一人来县衙告发,有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对告发者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人非常震惊,没想到包拯一眼就看穿了真相,只好乖乖认罪服法。

包拯后来调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名贵砚台,此前的知州以进贡的名义,向民间索要进贡数目数十倍的砚台以中饱私囊和贿赂权贵。包拯到任后,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进贡之数,离任之时没拿走一方砚台。

公元1056年8月,包拯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12月,出任开封府知府,迁升右司郎中。按照开封府旧制,平民告状不能直接到大堂上,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包拯到任后,立即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大开正门,告状人可以直接见官,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使百姓的申诉渠道畅通无阻。而且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个阶层一视同仁。

包拯执法严峻,刚正不阿。他出知家乡庐州时,许多亲朋故旧以为有所依仗,便肆意妄为,甚至扰乱官府。包拯决心大义灭亲,刚好自己的从舅犯法,他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自此,他的亲友不敢再胡作非为。

包拯在朝处事依旧刚强坚毅、不畏权贵,贵戚官宦因此大为收敛。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弹劾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让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知州任弁,以及监守自盗的皇帝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曾七次弹劾盘剥百姓、滥用酷刑的转运使王逵,使朝廷最终罢免了王逵的职务,予以依法惩治。民间有“包弹”之称。

包拯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所以人们都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不必用钱财打通什么关节,有清正无私,像阎王爷一样令人望而生畏的包公为我们做主。又因为包拯不交私结党,对于贵戚官宦,面容严肃,不苟言笑,毫不留情,所以人们又说,黄河水五百年才清一次,而贵戚官宦们想要得到包拯的一笑,比黄河水清一次还要难。

后来包拯又累次升迁至给事中、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礼部侍郎,但是包拯推辞不受。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64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性格冷峻正直,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别人。虽担任高官,但衣服器用饮食还是和做平民时一样。包拯曾经说:“后世子孙出仕为官的,倘若有贪赃罪行,不允许回家,死后不得安葬在家族墓地。若不遵从我的训诫,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去世后,留下一部厚厚的《奏议集》,一百多篇奏折当中,有为民生疾苦的呼吁、有对贪官污吏的痛斥、有为国富民强的建言、有对政策得失的探讨,深沉朴素的文字中,人们看到的是包拯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他那种正直无私的精神、清廉从政的作风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成为后世楷模。

(维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