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业:养鱼基本知识:鱼饲料的营养含量和投喂方法,知道吗?
饵(饲)料是决定鱼类生长快慢、产量高低、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如何达到“高产低耗”是养鱼业目前的重点工作。也就是说:养鱼的效益,尤以饵(饲)料因素最为重要,因为饵(饲)料成本占去所有养鱼成本的60%左右。
蛋白质是鱼类生长和维持生命必需的营养成分。不同的鱼类对饲料蛋白质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太高或太低对鱼类都是有害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太低时,鱼类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但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时,也会导致鱼类营养不平衡,生长减慢,成活率降低。
我们平常说"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其实并不完全和科学,蛋白质含量"适度"并不能就说这个饲料就好,不要只看"蛋白质"而是要看"氨基酸",因为提升蛋白质含量可以添加"三聚氢胺"(即蛋白精,已禁用)即可,但不能就说这个饲料就好,实质上我们主要要看饲料的吸收转化率才是判定饲料是否优质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涉及到氨基酸的问题。饲料蛋白质被鱼体摄食后,必须于鱼的消化道中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鱼体吸收利用。也就是说,氨基酸的构成好坏才是决定蛋白质质量优劣的标准。
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一般在40%以上,杂食性鱼类要求较低,一般为30%~40%,草食性鱼类最低为30%以下。同时,需求蛋白质含量高低又和鱼的年龄关系很大,仔鱼、幼鱼因生长旺盛对蛋白质要求高一些,成鱼生长相对慢一些则对蛋白质要求低一些。
一般鱼类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要特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过高,对草食性的草鱼及团头鲂,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可以达到17%,但杂食性的鲤鱼则不宜超过12%,而肉食性鱼类不宜超过8%。
水中的浮游植物是自然水体中的原始生产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水域中鱼儿最基本的且又喜食的饵料资源。
水中的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是水域中的消费者。但它也是鱼类良好的高蛋白又可口的天然饵料。
如果池塘或水体中鱼的密度大,因竞争压力和团队集群规律则易于驯化吃食,因此,网箱或流水养鱼等高密度养鱼时最易驯食成功也是这个道理。
"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但在气候不好或突变时,“定时”和“定量”都应有所改变,不一定固守"四定"原则,应该顺应鱼类的实际需求而投喂,不能一“定”不变。天气恶劣时可以更改以往的“定时”喂料,气候不好时会引起鱼类食量的变化,可以减少投喂量。
至于“定位”投食也可以稍加调整,比如:以投喂草料的草食性鱼类的草料场点,以应设浮动移位的投草架(草料架)来投喂比较适宜,因为饲料架(包括各种鱼的食台)如果固定在一处的时间太长,其残根废草以及草鲂鳊等鱼类边吃边泄的粪便就会在架底堆积甚至发酵(有臭味)及至引起水质恶化,这个现象不为较多人知晓。
正确、适度的投饲量是确保经济效益的关键。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养殖鱼类的摄食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在水温8度~18度时,饲料的日投喂量为养殖鱼类总重量的1%左右;水温18度~32度时,日投喂量为养殖鱼类总重量的2%~4%;当水温在32度以上时,日投喂量为养殖鱼类总重量的3%—5%。
当遇到天气阴雨、闷热、水体浑浊或鱼发病时,当天应少投或不投饲料。总的要求是每次投喂以鱼吃到七成饱为宜,即以70%的鱼不再吃食为度。
投喂次数要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在水温上升到8度以上时就应该开始投喂饲料。当水温8度~15度时,每天投喂一次;水温为15度~32度时,每天投喂三~四次,至少每天投喂两次。
无论冬天温度多低,只要鱼儿要吃料都应该投喂,为开春后鱼儿迅速恢复生长打下基础,也为开春升温后鱼儿容易发病而创造强健的体质以防范鱼病的暴发。
大多数鱼类在饲喂过程中,多是且提倡白天投喂。但有少数鱼类依生物习性或人为习惯在傍晚或晚上投喂,比如:草鱼或肉食性鱼类。这是不妥的,我们应尽量改变它。特别是高温时节隐含着较大的生产危机。因为夜间缺乏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减低,而水中动物和生物仍维持着新陈代谢,耗氧量与白天相比丝毫没有减少,所以,鱼类在夜间的生命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矛盾过程,如果鱼类在饱食且肚胀的情况下过夜就更加需要充足的溶氧来保持生命的平衡,就必须注意缺氧的发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