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进口酒和国产酒价格争相上涨,40-50元零售区间将有恶战
文| WBO 蔡梦藜
今年,由于全球多个产酒国的葡萄减产,加之国际物流费用上涨、汇率变化等因素,进口葡萄酒承受的提价压力越来越大。
无独有偶,在进口酒价格上涨的大趋势下,部分国产大品牌的干红葡萄酒单品,其价格也出现了抬头。
未来,中国的中低端葡萄酒阵营会呈现怎样的格局?
不仅进口,国产葡萄酒品牌的低端产品也在调价
一位海外酒庄代表指出:由于法国、西班牙减产,西班牙又是欧餐酒的主要来源地。本年份出产的欧餐酒涨幅在5%以上。新年份的欧餐酒出厂价会达到至少1欧元左右。如果真的涨到这个价格,到岸成本价就要13-14元人民币,而以往竞争激烈时,进口商的出货价也就是这个价格,涨幅可见一斑。
进口葡萄酒之于国产,前者的优势一直是更高的性价比。如果未来进口酒全面涨价,是否会给国产酒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无独有偶,从2017年11月13日起,张裕公司普通干红、干白系列迎来全面涨价,涨幅从5%到10%不等,涉及涨价的产品有500款之多。
国产葡萄酒另一个商业巨头——长城葡萄酒更是狂砍40%的SKU。而从2016年起,长城葡萄酒就开始做出提高出厂价、压缩低端产品销售的举措。此次砍掉的SKU,一方面是销售业绩不达标的,另一方面则是与酒庄形象不符的低价产品。
部分国产厂家也许希望借助这次涨价,特别是对于非畅销产品的涨价,来完成市场的自然选择,用市场的手去淘汰一些销量较小的条码。
“成本增长导致部分低端产品毛利越来越低,还拉低了企业形象,企业战术性放弃这类单品,是很正常的事情。” 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指出。
主打低端的酒商会转战“进口散酒、国内灌装”模式吗?
那么,低端进口、国产酒的变局,会给低端葡萄酒的市场带来什么改变?一名行业人士指出:若低端酒商扛不住压力,他们或会放弃原本只需20多元的进口原瓶酒,转投国内的散酒灌装厂,未来20多元葡萄酒的市场空间,极有可能出现更多散酒进口、国内灌装的产品。
对此,王德惠也表示:这种现象可能会很多。毕竟商人都是追逐利润的。但前提是小型的国内灌装酒厂能够达到酒商的要求。
不过,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进口酒市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席康却表示:进口散酒的关税为20%,高于瓶装酒14%的关税,照理说前者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大。
40-50元区间竞争或加剧
另一种可能,更多葡萄酒或许会加入40-50元价位段的竞争。而如今,这个价格段的葡萄酒大单品,在全国较为知名的还只有黄尾袋鼠与洛神山庄。
王德惠认为:40-50元价位段的原瓶酒或国产酒大单品,市场前景肯定优于20多元的国内灌装酒。
“从目前看,这恐怕要分市场分地区,比如东部的消费者更成熟,西部的一些消费者可能愿意接受20多块钱的。但从长远方向来看,我非常肯定,所有消费者都希望买到正宗、纯粹的。”王德惠表示。
但他仍指出:人民币40-50块的爆款酒并不是人人都能做,而一定是要品牌化,且品质也有保证。这件事会发生,但将是大企业干的事。
消费升级后的餐酒将被重新定义
“实际上,20元左右价位段的酒本来就是鸡肋。价格一涨、库存一久就赔了,也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饮酒的愉悦。” 北京龙泽上谷葡萄酒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新说到,“虽说此次价格调整刚性原因很多,但我觉得从内需上来讲,中国消费者重新定义餐酒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很多消费者购买这些酒,只是以前对渠道信任感不够的情况下,被迫做出选择最低价的反应。随着现在信息越来越对称,加上消费者年轻化、国际化视野更广阔。人们会重新定义餐酒市场。”
李欣新指出:在这其中,国产酒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国产酒厂的供应链更短、交通更为便利,产品可以迅速供给市场。而餐酒不太受得了长距离运输,短供应链的酒更新鲜。从价格来看,国产餐酒从生产到运输至消费者的成本不超过12元钱,优势巨大。
“最关键的是,当消费者愿意为‘喝得住’(果香浓郁新鲜,口感愉悦,价格也承受得住)的、40-50元区间的酒买单时,国产酒无论是在品质上、渠道上、价格上的优势都将显现出来。酒商也有一定利润。”李欣新说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