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能源汽车入门常识(3)——维修触电应急救援

 

在维修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高压触电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维修店或者4S店而言,都应该有自己的触电应急救援流程,能够提高触电者被救活的概率。为了更好地保护维修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车间主管要求你安排一场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触电应急救援讲座,培训大家触电应急救援的相关知识,你该如何开展此次培训?

应急流程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现场应急处置

(1) 维修过程中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迅速报告事故应急工作组,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依照预案指示开展应急处置及伤者救援。

(2)事故现场除伤者外的人员,尤其是应急救援队成员应尽快投入救援工作,在现场采 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的生命,减轻伤情,减少痛苦,控制、降低事故损失及影响。

(3) 迅速与医疗急救中心(医疗部门)取得联系,方便进行人员救治。

(4)将现场救护、处置情况及时上报。

(5) 做好伤者及事故现场的善后处理工作。

(6)调查事故原因,并采取措施整改,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2. 脱离电源

电流作用的时间越长,伤害越重,所以在发生触电事故后,应采取一切安全、可靠的手段迅速切断电源以解救触电者,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如下:

1)低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的方法

(1) 用带绝缘柄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源。

(2)用带有绝缘胶柄的钢丝钳、绝缘物体或干燥不导电物体等工具将触电者迅速与电源 分离。

2)高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方法

(1)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迅速断开电源。

(2) 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

3. 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现场救护人员应迅速对触电者伤情进行判断,根据触电者神智是否清醒、有无意识、有无呼吸、有无心跳(脉搏)等伤情对症抢救。同时设法联系医疗救护中心 (医疗部门)的医生到现场接替救治。

4. 应急操作

(1)使伤员仰面平躺,头、颈、躯干平卧无扭曲,双手放于两侧躯干旁。

(2)当发现触电者呼吸微弱或停止时,应立即通畅触电者的呼吸道(气道)以促进触电者 呼吸或便于抢救。

(3)在通畅呼吸道后,保持开放气道位置,用“看、听、试”的方式判断触电者是否有呼吸。 有呼吸者,注意保持气道通畅;无呼吸者,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4)检查伤员有无脉搏,判断伤员的心脏跳动情况。综合触电者情况判定:触及波动,有脉搏、心跳;未触及波动,心跳已停止。如无意识,无呼吸,瞳孔散大,面色紫润或苍白,再加上触不到脉搏,可以判定心跳已经停止。

(5) 轻轻拍打伤员肩部,并高声呼救。无反应时,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 5 s,伤者如出现眼球活动、四肢活动及疼痛感后,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

(6)呼救。一旦初步确定伤员神智昏迷,应立即召唤周围的其他人员前来协助抢救。叫 来的人除协助做心肺复苏或人工呼吸外,还应立即打电话给医疗部门或呼叫受过救护训练的人前来帮忙。

5. 现场心肺复苏或人工呼吸

若以上措施实施后伤者仍无呼吸和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法或人工呼吸并反复循 环进行,其间用看、听、试的方法对伤员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复进行判定,并口述瞳孔、脉搏和呼吸情况,直到触电者心肺恢复或专业医务人员来交接。

6. 事件报告流程

(1)触电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向事故应急工作组报告触电者信息、事故发生时间、 地点和范围、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2)事故应急工作组向公司汇报人员伤亡,事故应急处置进展等情况。

(3) 公司根据相关规定,向公司安全监察处报告。

7. 注意事项

(1)急救成功的关键是动作快,操作准确,任何拖延和操作错误都会导致伤情加重或 死亡。

(2) 企业救护人员应该定期接受培训,学习紧急救护方法,会正确脱离电源,会心肺复苏法和人工呼吸法,会止血、包扎,会转移搬运伤员,会处理急救外伤等。生产现场和经常有人 工作的场所应配备急救箱,存放急救用品,并应指定专人对这些急救用品经常检查、补充或 更换。救护触电者时,要注意救护者和被救护者与附近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再次触 及带电设备,即使电源已断开,对未做安全措施或已挂设接地线的设备也应视作带电设备。

(3) 操作救护人员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之前,应采取可靠措施切断电源,确保操作区域安全,防止人员再次触电。

(4) 判断触电者意识时,拍打伤员肩部不可用力太重,以防加重可能存在的骨折等损伤。

(5) 事故现场人员向事故应急工作组汇报信息,必须做到数据源唯一、数据准确、及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