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企业与金融“双向奔赴” 银行的“自贸试验”释放溢出效应
新华财经上海9月28日电(记者 王淑娟)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碧博生物自主设计的世界首条3万升超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线正繁忙地运作着。这条世界级产线6月底刚刚交付,目前已接到海外医药公司的多笔生产订单。“时间是第一位的。”碧博生物董事长焦鹏告诉新华财经记者,这条产线从拿地到投产仅用时18个月,这得益于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加速度”。
作为中国“首个”,上海自贸区迎来揭牌运行十周年。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十年来,上海自贸区为企业经营主体创造了更优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而上海银行业利用金融优势,成为上海自贸区发展背后的支撑力量,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贡献金融力量,也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探索了新模式。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海鸥门”。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加速器:开放引领大空间
2017年从美国归来创业时,焦鹏有的只是一个研发团队。5年的时间,依托上海自贸区这个创新开放高地,碧博生物创业时设想的3万升超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线已经从愿景成为实景。
2020年8月签约落户上海临港,碧博生物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焦鹏告诉记者,2020年碧博生物在临港的一期生产平台项目从开工到交付只用了147天,而国际同类项目一般要1年半左右。随后,单罐3万升的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线从拿地到产线交付,只用了18个月,再次刷新纪录。
加速创新的背后,离不开银行的金融加持。上海自贸区独特的制度优势,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在金融方面,银行对我们的支持很大。”焦鹏表示,2020年市场对万升级的超大规模生物反应器生产线技术认知还不是很高的时候,上海银行就“慧眼识珠”给予了企业授信支持。随着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去年随着碧博3万升项目的建设,主要服务海外客户的碧博北美公司需要对接国际商业化阶段生产项目,目前正在洽谈的订单均为国际医药龙头,对于研发投入及设备建设等均有较高的资金要求。“资金海外调配的难度比较大,流程很长,额度也有限制,这成为我们发展的痛点。”
碧博生物位于上海临港的办公楼。新华社记者 王淑娟 摄
最终,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开放便利化政策,上海银行为碧博生物定制了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衍生品、境外放款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上海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行长唐毅告诉记者,传统的境外放款流程较长,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高水平外汇管理改革中登记下放至银行操作和境外放款额度上限提升政策,时间只需1至2天,额度规模也从原来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0.5倍提高到了0.8倍。
这是银行业积极投身金融领域“自贸试验”的缩影。截至2023年6月末,上海自贸区内银行业机构数量为588家,其中区内法人机构49家,分行级机构121家,分行级以下机构418家。
试验田:改革创新释放溢出效应
自贸业务是联通境内外资金、探索利率市场化、试点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桥头堡,是模拟国际化运营、探索离岸金融的试验田。10年来,银行机构以新金融理念将制度创新优势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赋能实体经济,释放溢出效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鑫泽表示,监管引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经验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自贸区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二是聚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自贸区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释放溢出效应,持续推动上海自贸区与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联动。
自由贸易账户、跨境资金池业务……这些都是上海自贸区的特色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6月末,上海共有4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核算体系,自由贸易账户资产总计1.06万亿元。
深度参与自贸区金融创新,十年间,浦发银行已累计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了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为460多家跨国企业搭建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
创新是金融机构在自贸区相关业务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截至2022年末,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自由贸易账户数同比增长20.25%。
近期,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先正达集团境外实体企业接到了近3年来最多的绿色农资品销售订单,同时也面临近3年最大的流动资金需求。然而,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境外融资成本高企,严重制约了先正达集团的业务发展。如何助力农业领域的“国家队”解决跨境融资成本及时效的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利用上海自贸区账户体系,通过FT国际银团完成对先正达境外子公司的融资支持。此次融资支持不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财务结构,还发挥自贸红利辐射全国优势,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更强绿色金融动力。
创新开放的政策是营商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上海自贸区累计吸引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的30%。
十年锐意进取,上海自贸试验区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这片服务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今已茁壮成长为“高产田”。在试验田里精耕细作,助力构建自贸区创新发展新格局,银行业的创新故事还在续写。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