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名师学外语——季羡林先生的外语学习经验

 

我光学一门英语就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得很。

而季羡林先生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研究齐飞。”

不仅学问遍地开花,还通多门外语: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能用俄文、法文阅读。

这不禁让我对他产生了十足的好奇,他的语言学习之路到底有什么秘诀?我们又可以从中复刻哪些学习方法呢?

保持求知的好奇心

1921年,季羡林十岁,读高小一年级。

他的外语学习之路从夜校的英文补习班开始,不算长的课时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春天的芍药花香,以及to be和to have为什么是动词的疑问。

他问老师,问其他人,直到多年之后才为自己找到答案:将英文verb(拉丁文verbum)翻译为“动词”是不够准确的。

不过他并没有进一步给出解答,今天,verb也还是“动词”。

后来小升初的考试中,英文考的是汉译英,只有三句话:“我新得到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但有几个字我不认识。”

季羡林大致翻译了出来,却不沾沾自喜,为“已经”这个没学过的词耿耿于怀多日。

印象中的许多学霸,似乎都对知识有一种严谨的执念,也叫“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青年季羡林

学语言就是要“勤学苦练”

季羡林所处的时代下,语言学习的材料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他通过努力成功地为自己创设了语言环境来学习英语。

单词是总被提起的语言学习基础,季羡林曾通过背字典的方式记过单词,这是相比于如今各种背单词软件而言有点笨,而且他自己也觉得不够有效的方式。

他还在初中阅读了大量的英语原文,如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故事集》、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等。每天晚上还会去尚实英文学社学英语,在那里老师用英语讲历史,还学了艰深的《纳氏文法》,完成了初步的单词和语法积累。

没有什么一蹴而就,只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罢了。

高中毕业后,季羡林谈自己那时已经学了十年英语,经验只是“有一点,但并不多”。

既是谦逊的说法,但也很实在,即使在他暮年之后回顾外语学习,给出的“经验之谈”依旧只会是“勤学苦练”。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话糙理不糙。学习是有方法能帮我们越过一些门槛,但最终帮助我们成长的还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有方法,但不迷信学习方法。

季羡林的语言学习“方法”

1、学外语,也不能忘了母语

季羡林还被称为“国学大师”,可见他的中文造诣并不下其外语学习。

学外语时很多时候容易就一心偏向外语,而忘记与母语构建起联系。而季羡林却可以“两手抓”,还都学得很好,并且从中受益。

从小升初的考试到高中报考北京大学时应对翻译李后主的《清平乐·别来春半》,有些人连原文都不知所云,何况翻译出来。

而他不仅顺利通过北大的考试,也通过了清华的考试。最后选择去清华学习,去北大当教师。

季羡林在北大的家中

2、沉浸式学习

在季羡林的回忆里,比较清晰的还是他大学的求学历程。

季羡林在清华主修德语,虽各门成绩都是优秀,但他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好,看书还行,听、说全无训练。

直到清华毕业一年后前往德国做交换研究生。他“狠狠地”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

他在哥廷根大学尽量多选课,尽管不能全部听懂,但通过选课听课来提高自己的听力。他还会认真听唠叨的女房东说话,听她把一天的经过都唠叨一遍。

在互联网还不足够发达的时代,他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这不就是如今总推崇的沉浸式学习吗?

当然,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困难:如何从海量的信息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3、不管怎样,先开始学

关于上一个问题:如何从海量的信息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我惊觉这种想法实在是受到如今的卖课营销太深。在快餐式时代,我们的痛点被抓得死死的,那就是,企图从最短的时间一跃而就,害怕所谓的“无效学习”。

用心学就不存在无效学习,语言是只要花了时间,终究会给出回馈的学科。当我们总是焦虑于是否“无效学习”时,不如先问问自己学了多久?

季羡林回忆自己看俄文小说《鼻子》时,俄文语法只学了一点,只能硬着头皮边查字典边看,有些字典上查不到的就不知所云。

尽管很难,他还是在一个学期内把《鼻子》全读完了,等到后来念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时就轻松许多了。

只学了一点点语法也可以读一本原著,“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

4、学无止境

“对于语言,包括外国语言和自己的母语在内,学习任务是永远也完成不了的。”

没有人可以说自己绝对掌握了一门语言。即便是历史上诸多的大家,现当代文人写的文章,仔细推敲起来语法词汇方面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

季羡林深知这一点,并且也时刻提醒自己,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遇到不会的地方,也需要查阅字典或向人请教。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也不可因为一时的挫败而全盘否定自己,在足够的积累之后,才能跨越属于语言的“龙门”,这对任何学科,或是职业都是适用的。

季羡林老先生还有许多人生轶事,在此只谈他的语言学习,希望能与诸君共勉。

语言学习这条路很长,值得我们走很久很久。

参考书籍: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文章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2165.html